年轻人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479
有组数据,不少人听过。
在日本,每年3万人在家中孤独离世。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离自己太远。
年轻人们自嘲单身狗、社交恐惧症,还可以轻松把孤独划分为十二等级。
却好像没有真正了解过,孤独的尽头,是什么。
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
《无人知晓》(2020)
“孤独死”,不是说孤独可以致死。
更像在形容逝者们明知死亡将至,却又无力改变的窘迫。
死亡到来前,难以搬救兵。
离开后,又迟迟被发现。
多早见光,看运气。
短至14天,长到一个月以上,多是尸体分解出异味后,邻居报警发现。
而想要进入“死者世界”的原因,与何润锋自己的处境有关。
有很多当代青年的特性。
单身未婚,北漂一族,满世界跑。
曾是一名战地记者,有媒体评价他,“疯一样的男子,一直在漂浪”。
年轻时,能三天三夜只吃一个面包,是能把同行同事折腾死的工作狂。
随着年纪增加,开始频繁联想到人生的尽头。
这次,也不满足只当旁观者。
而是成为日本当地一家“孤独死现场清扫机构”职员,身临其境的感受。
要清扫的,超出想象,恐惧,多于辛苦。
尸体腐化流出的体液、被招惹来的蛆虫、堆积的垃圾袋和烟头。
幽暗、边缘。
符合对“孤独死”群体处境的一部分想象。
但深入了解,每个人都无法轻松置之度外。
住在小白楼上的73岁未婚老人,并非举目无亲。
来自于有5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2个兄弟依然在世。
房屋被蚊虫缠绕,滋生了蛆虫的家,来自于一位81岁独居母亲。
而她女儿,就住在15分钟车程可以到达的地方。
去世之前,母女俩已经有一个月没通过电话。
死因据推测,是摔跤导致的。
假设女儿同住,或者及时联系上。
这出悲剧,有机会被避免。
按战地记者何润锋原话说,“即使去过战场和灾区,也从未觉得距离死亡如此接近”。
孤独死现场,安静,又熟悉。
处理掉腐臭味和蛆虫,露出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家。
有十几年前的新年贺卡,和包装完好的精工艺品。
有装着老人旅行照片的相册,还有全套的弓与箭。
角落里,还能看到超人抱枕,裱起来的风景画。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81岁母亲的家,完全想象不到屋主已去世。
阳台上的向日葵,在没有主人浇灌的一个月里,依旧开得生机勃勃。
打开冰箱,丰富得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放着香槟、红酒、清酒,私下应该喜欢独酌几杯。
镜头前,何润锋最频繁的一个动作,就是把尚未开封的酒依次倒入下水道。
还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想象。
死亡,纯粹是一场意外。
有家人,有爱人,甚至有友人,是怎么,只剩下一个人了呢。
独居母亲女儿的说法,能看出一些苗头。
热爱生活的母亲,在她看来,是孤僻,娇生惯养的。
很明显,她并不了解母亲。
疏离他们的,是社会关怀的缺乏,更是亲密关系的冷落。
特殊清扫人员的一点感触,也能当做线索。
我变得尽量不买大的家具
那样死后 孩子们帮忙整理遗物会很辛苦
有点黑色幽默。
但道出了日本人“孤独死”现象的一个诱因,有极高的礼教,不愿意麻烦别人。
住在豪宅的孤独老人小泽,就是这个结论的证明。
开盘七百万人民币的豪宅,足足六间房。
有儿有孙,但陪伴他的,只有爵士乐。
年轻时,像每个普通日本青年一样,卖力工作,以致于忽视了亲情。
儿子不想和他同住。
两年前,妻子去世,他才在储藏间里,发现从未见过的手工品。
生活多年,他才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妻子。
妻子生前养育的绿植,被他精心呵护,现在还照常生长。
自认,“是在赎罪”。
老人的故事,就是社畜身上正在发生的。
在地铁和办公室争分夺秒,服从领导指示、甲方意见。
以致抽不出空听听家人的声音。
想的是,总有时间。
等到有空了,想听,家人已经没有耐心,放弃表达了。
女心理医生山下同样,20年,只回过3次家。
提出要回家,父亲开玩笑说“你等我去世了再过来吧”。
没想到一语成谶,过了几天,收到了父亲孤独死的消息。
还没活得太明白,就被孤独逼着操心告别世界的方式。
就是为了晚年又着落才努力工作的
谁知道还是成了这样
紧张到的,不止无依无靠的老人,还有过分独立的年轻人。
看起来,我们被各种社会关系簇拥,微信朋友有1000人,工作群消息每半小时滚动一次, 每周至少一通打给父母的电话。
但,当我们在家里出现意外。
却想不到能有谁,会着急闯入,确认我们无恙。
何润锋甚至想到出租屋坏掉的门。
怕那会挡住可能的营救机会。
对“孤独死”的态度各异。
家里堆满垃圾袋的,多是自知大限将至,等待死亡的。
有家人的老人,分成两派。
一派,寻求奇迹。
豪宅老人甚至设想得癌症。
这样,儿子可能因为心疼,而提出住在一起。
一派,做好周全准备,老实认命。
住在女心理医生楼上的和泉太太,就是这样。
经常做身体检查,吃抗衰老的保健品和水果。
对“孤独死”态度貌似很坦然。
“这就是人生吧”。
但,有一次乌龙,证明她不是想通了,而是无可奈何。
一回,感到身体有异样,怕是预兆。
急忙通知儿子第二天早晨打电话。
如果接不通,大概就是不在了。
说完,就害羞了。
他们也不想孤独,只不过期待关怀,比老实孤独,要更容易让人失望。
就像镜头捕捉到的,公园的一幕。
夫妻逗着摇篮里的孩子。
另一边长椅上的老人,默默看着,不敢发声靠近。
作为年轻人的我们,可以在孤独感来袭时,选择短暂的跳入人海。
已经老了的他们,却没有选择。
弯下身体换鞋、出门、下楼梯,都是坎。
会明知无法出门,又经常想出门;了解身体不好,但还是想吃被列为禁忌的肉。
他们也曾是幼小婴孩,被母亲宠爱,被大人呵护。
我们,也曾被他们牵在手里,捧在怀里,因此成长路上很少孤单。
现在,轮到我们,让他们的晚年热闹。
顺便,治愈迷失在社会丛林的我们。
看起来,对待孤独,年轻人和老人有截然相反的态度。
有句话年轻人都熟,叫“一直单身一直爽”。
可,两者差异在于,他们察觉处境并想要摆脱。
而我们,被孤独困住却不自知。
可以一个人逛街、搬家,甚至去医院。
也能一个人吃两份餐。
我一个人吃过两个汉堡,两杯酸奶,两个甜筒
却没时间认真想,孤独的尽头是什么?
是否,在生理、心理、物质上做好了准备?
一个很难想象的数据。
到2021年,我国独居成年人可能达到1亿。
“一人食”商品,越来越流行。
可以买到半份菜品、迷你小火锅、一斤装的大米,甚至是只有200毫升红酒。
看起来,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个人可以完成任何事。
收获快乐的方式也很简单,有手机就行。
但,有前提,那是现在的你。
三十四十年后,网购与冲浪,还能缓解孤独感么,怕是让孤独更无处遁形了吧。
看《无人知晓》,有年轻人感慨,人需要的,是自然的疼爱与理解。
“人需要一种属于自然的疼爱理解和帮助。但自从人类发明货币和各种所谓的现代化的生活办公工具那一刻起,人类的各种欲望和情结就被一系列的工业科技产品替代。”
追求社会价值同时别忘了。
人的肉体,可以独行,但灵魂。永远渴望同伴。
大房、好车,贷款或攒攒钱能买到。
想一起旅行生活的人,错过,可能就没了。
忙碌途中,记得想明白,到底,想和哪些人在一起,想以何种方式活着。
人间走一遭,怎样才能心满意足。
不想孤独太久的。
尝试跳出舒适圈,认识更多朋友。
决定好享受孤独的。
那,从现在起,健身也好,写计划表也罢,让一个人的行走,更有色彩。
就像孤独老人生前拍下里的飞机与飞鸟一样。
飞上天空,留下痕迹。
使出全力,热烈的活过,总有人会记得你。
想看的,腾讯新闻内搜索“无人知晓”
或者,直接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
往期精彩内容▾
一个在看=【今天点的人,明天都更美】
千万别随便在文章下面留言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关于“孤独死”的故事,每一帧都是泪点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