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里,想必很多年轻的朋友或多或少正经历着人生的兵荒马乱。
毕业论文,求职,一场又一场的散伙局,间或与家人就未来去向发生几句争吵。简单几句就能概括那个夏天发生的事,但其中夹杂的无数复杂细碎情感,却难用三言两语说清。
有这样一部国产喜剧电影,恰好地关注到这一话题。对于正处于毕业季或经历过毕业期阵痛的人来说,片中的故事可谓幕幕扎心——
《寻狗启事》
《寻狗启事》是由东北编剧、导演蒋佳辰创作的东北风味故事。
近来,国内文娱界掀起了“东北文艺复兴”潮,反映东北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受到关注,班宇、双雪涛、郑执等东北作家也走入大众视野。
这部片子,正是这一风潮之下的产物。片中角色浓重幽默的东北口音以及东北标志性的地理景观,都让人觉得亲切熟悉,咂摸出一股凛冽又质朴的气息。
班宇《冬泳》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其实,《寻狗启事》并不是一部新作,电影曾在二十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多个奖项,可惜一直没能进入院线,最终只能选择上线国内流媒体。
片中故事讲的是:将要研究生毕业的东北青年张广胜,帮导师照顾斗牛犬“牛牛”,宠物狗不幸被父亲丢失,把留校机会押在导师身上的他,不管一切全城张贴“寻狗启事”。
找狗,争吵,被骗,工作泡汤,父亲闯祸,张广胜父子幽默而暗黑的故事,以及令人不安的长镜头,撕扯开普通人生活贫瘠难堪的一面,令观众无法忽视背后衰落的东北。
01
“狗”一样的年轻人
在摇晃的画面中,故事的主人公张广胜绕进小巷,挤到混乱、争吵着的人群中心,为“狗”和父亲闯的祸收拾烂摊子。
狗咬了邻居的孩子,还跑丢了,张广胜的灾难由此开始。
“寻狗”本是常事,无奈这条是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的狗,不仅身价十万,还事关张广胜的未来。
出身于父亲口中“没钱、没地位”的下岗工人家庭,张广胜顶着极大压力读研究生,对导师鞍前马后有求必应,指望导师能够多多关照,帮助他毕业后顺利留校。
找回狗就能获得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
寒门硕士,苦读多年,要靠“狗”找到出路,荒诞故事中淌着苦涩的现实。
“找个稳定工作,得花条狗的钱。”
张广胜身上始终胶着自傲和自卑。身旁的人纷纷劝说,成事不在“狗”。他仍不相信自小靠个人努力的自己,留校只能向导师奉上钱财,非要固执地全城寻狗。
狗没找到,把教授得罪了,还被骗子讹上,动了恻隐之心买下了一只小土狗,起了一个粗鄙、好养活的名字“狗剩”。
影片极尽狗的隐喻,教授家的狗能找工作,而狗剩与广胜一样是倒霉蛋,得了细小病毒不治离世,可怜巴巴地置身泡沫箱等待广胜提领。
如果说斗牛犬“牛牛”是张广胜的希望,那“狗剩”就是张广胜本人。没有高身价“血统”,被妈妈教育要夹着尾巴做人,对生活温顺地摇头摆尾,却接连遭到猛捶。
埋葬了“狗剩”的张广胜沉默地望着湖面,像狗一样被生活不停驱赶的小镇青年,失去了盼头。
喜剧随之停下,带着观众望一望张广胜的远方,社会的入口是否一片绝望?淌过成长这条湍急浑浊的河,再回望,是否感到一阵后怕?
提着“一条狗的钱”等在导师楼下,张广胜等来导师与暗恋的班花双双下楼,天真的青年人终于彻底看清了炎凉世态,高校也不是什么净土,“一条狗的钱”不足够买到安稳的未来。
02
父子悲情二人转
狗的故事曲曲折折,荒谬可笑,在这充满讽刺的市井生活故事中,张广胜所图的始终是安稳和体面。即使留校没有着落以后,有钱的同学给他介绍工作,张广胜的第一反应是“私企,不太稳定吧”。
年轻人的大多数选择,答案都来自他的家庭。
正如张广胜是最寻常的高校毕业生,他的父亲张建设也是最常见的父亲,一个在东北后工业时代下岗的单亲父亲。父亲的惨痛经历,童年“不安稳”的生活,让他只想寻一份“体制内的铁饭碗”。
贫困还有很多副作用,贫穷下的家庭生活积攒了很多矛盾,定时炸弹随着广胜的难堪,一颗颗炸开。
与寻狗、找工作主线并行的,是张广胜不断为父亲收拾烂摊子,父子二人争吵不断升级。
父亲张建设易怒,总是轻易与人争吵、动手。张广胜作为一个“寒门贵子”,想要尽量保持体面,弥补父亲的那份“不体面”。
两代人处事态度的不同,不能只归咎为父亲不讲道理、野蛮。如同所有坚守父权的中国式家长,张建设在儿子面前不愿意展露低姿态,显得卑躬屈膝,失去尊严。
下岗始终是他的心病,他一边以培养出研究生儿子为骄傲,一边认为高学历的儿子瞧不起自己这个下岗工人;一边认为不给钱只靠“寻狗”讨好导师是天真妄想,一边四处炫耀儿子将成为人人尊敬的老师。
父亲的虚荣越加刺痛处处碰壁的张广胜,老朋友“拼娃麻将桌”后,一场无比写实的争吵爆发。
张建设直指儿子忘恩负义,一路感受“社会毒打”的儿子则抱怨父亲下岗、离婚,家庭状况不好,无权无势,没能为自己提供门路。
儿子想家里有棵大树好乘凉,而父亲想要在有出息的儿子身上找回自尊,这样的故事已在现实中排演千遍万遍。
03
如何谈论东北衰落
覆盖在东北青年张广胜寻狗故事下,电影想要讨论的是东北衰落这个大命题。
全片东北话,故事前半段总在狗的隐喻里做喜剧,后半段扯开残酷局面后,直面“东北衰落”话题,大背景与所有人物的命运相关联。
下岗工人家庭争吵不休的矛盾,张广胜的论文研究“东北的振兴与发展”,一众东北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甚至是片子借毕业生的口半玩笑半严肃地说出:“你就这速度,咱东北啥时候能重振?”
张广胜的家庭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下岗潮”的缩影,是一代东北人的历史,父亲代表着东北的过去,想在家乡谋出路的张广胜,代表着东北的现在与未来。
拷问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即拷问东北的未来在哪里?
电影“寻狗”有寻到出路吗?作为东北青年、高校老师的编剧导演蒋佳辰,显然对此不感乐观。
“靠钱靠关系”才能谋到好差事,不是父亲这辈人的偏见,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教训。这个教训又在张广胜“寻狗寻出路”的经历里重演。
“国家这回是要实打实地振兴东北,但咱们当家长的还是想让孩子更好点。”
家教兼职的家庭要带孩子出国,张广胜的同学要南下打拼,被潜规则截胡留校机会的张广胜,也不得不离开家乡另谋出路。
对待无法解决的问题,寻不到的狗,父亲找的神棍老丁建议“顺其自然”,不失为全戏“戏眼”。
狗会顺利自然自己回家,色情权交易的教授被举报,留校工作也会在大团圆结局时,顺其自然回到张广胜手上。
但是,张广胜想要研究探讨的“东北振兴与发展”真的能顺其自然吗?
张广胜折腾了一圈决定挣脱东北,却在最后再次面临留校留乡诱惑,那到底走还是不走,什么才是顺其自然呢?
作为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寻狗启事》几乎一个场景一镜,挑战长镜头叙事的极限,虽稳定性不足,但充满挑战和实验精神。以寻狗小事反映东北生活,又不仅仅是东北生活,若你被张广胜的经历刺痛,必不止痛己之痛。
光凭以上几点,《寻狗启事》就不该是一部局限于电影节的小众电影。电影院即将复工,不妨多关注它们,给小众的、独立的国产电影一些机会。
(PS:优酷可看)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狗”一样的年轻人,看到扎心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