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片海,看似波澜不惊,却暗藏汹涌,每个人都漂浮在这海上,起起落落,相互交织,不断经历,不断感受,不断得到,或者失去。
如果说真的有灵魂存在,我们每个人的皮囊,就是灵魂的栖息地。每一个皮囊里面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无人打扰。
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可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割舍这幅皮囊。
皮囊本身就是孤单的,因为无论和平或是战乱,无论幸福还是疾苦,都要来人世间转一遭,每个人都要与皮囊相伴,且无法选择。
刚入大学,有幸在图书馆接触此书,当时,读不懂。
后来,当你稍微有点人生经历之后,再读此书,都会感觉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的寒冷扑面而来。
初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就是纯属就是在传播自己的观点。再读,就恍然大悟,作者蔡崇达表达的是生活的样子,是一种积极的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挣扎,没有哀嚎。
人终究要和自己和解,可有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舍弃皮囊。
《皮囊》乍一听名字,我以为又是什么洗脑的鸡汤,其实不然,更不属于治愈系,它所描述的是认清自己的现状,看清丑陋的现实的自己。
当那些鲜活的回忆和惨不忍睹的痛苦,随着作者的文字流传出来的时候,刺痛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心,更是让读者看到了某时候的自己,在情感上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共鸣。
我们在纷乱的世界活得太久,有时候,就是要撕开这幅皮囊,去看看自己的灵魂这段时间都干了些什么。
任凭回忆很痛苦,但是,依然清晰的浮现在我们面前,还不忘提醒自己:快乐很重要。
我们要学会正视和面对生活中各个阶段的东西,幸福生活和痛苦经历并不矛盾,更要好好的去爱皮囊下的灵魂。
书的序言是刘德华写的:
认识崇达仅三、两年吧,懂他真诚,因为有过几次掏心详谈,知他能写,却没有机会真正看过他的文章,直至崇达送我这书。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谛,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皮囊》中的99岁的老太太,唤作阿太,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神婆,但是,她却教给了作者非常积极的生活态度:“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作者蔡崇达本人对这部作品做了极高的评价:“这本书中没有一句废话。”
作者多年的新闻稿写作经历,让自己的文字像手术刀一样又稳又准。在《皮囊》中,将手术刀伸向了自己。
读《皮囊》的过程中,感觉格外的顺畅,即使你没经历过,也有一种冲动在推着你前进。
《皮囊》中讲到这样一段话:其实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心灵的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皮囊》就像是一盏明灯,不仅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也给过去点亮了灯火,给未来指明了方向。
韩寒说:他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慢慢看。白岩松说:这本书从不写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而是在自省中退回到内心。刘德华说:看这本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这是一本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的书籍,大多数的作者都是在用笔编写故事,传播一些自己认为很深奥的道理。
而蔡崇达则撕开自己的回忆,不加掩饰的将所有的是非善恶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不断的撕开内心深处的记忆,不断的刺痛自己的同时,还在写作。
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
《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无论是躯体还是灵魂,重要的是如何享受生活,而不是负重前行,被虚妄的“皮囊”而拖累。
虽然,每一具皮囊之下的灵魂,都在追寻,或乘风破浪,或远走他乡,但人生艰难,或痛或苦皆只有自己扛。
天色尚早,尽情折腾,学会生活,学会享受。
【来源:阅达书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刘德华主动为它写序,有趣的灵魂就像一盏明灯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