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心灵鸡汤 末小北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01:导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周围的人开始不断地提醒我们要低调:

和别人说话时,你自己有的别人没有的少炫耀;

发朋友圈的时候,多吐槽生活不易,少体现人间欢喜;

买了奢侈品包包记得告诉别人是A货、购置昂贵的手表就说59块还包邮。

可以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交往准则是:

生活中只有1%的朋友真心希望你过得好;但即便这1%,也不希望你过得比他好

当然,还有一些真心的朋友会劝诫我们“人生有荒年”、“不畏平凡不怨天”的新款鸡汤语录。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劝诫我们——千万别得意忘形

然而,得意忘形和失意忘形,到底哪个能够更可怕呢?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02:失意忘形更可怕

曾经看到一段话:

失意忘形有时候比得意忘形还可怕!什么叫失意忘形?有人遇到挫折或被打击了以后就消极,失去目标和信心,其实是内心过于敏感,当你的内心过于敏感的时候,容易情绪化,会把挫折不断放大,不仅会一事无成,生活中的幸福感也会变少。

对此,深以为然。

表弟在20出头刚过法定年龄的时候,就与弟妹结了婚。

婚后一年,弟妹又为他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一家三口生活其乐融融。

然而,宝宝3岁左右,与父母同住多年的弟妹因长时间的代沟积怨,再加之一些生活习惯问题,毅然与表弟离了婚,孩子也抛给了表弟。

经受不住离婚打击的表弟,自此一蹶不振。白天工作、生活魂不守舍,下班沉迷于网络游戏。

老人吵、孩子闹,我和我父母整天去家里劝慰和开导,但都不见效。

表弟从小被灌输“结婚生子即人生完整且圆满”的价值观,离婚的打击如同让他从人生的幸福巅峰,跌落至了阴暗谷底,很难接受现实。

之后那几年,他一直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家中不论谁家聚会他都能避则避,一直相当自卑。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近两年每次见了他,觉得他整个人都消极了不少。

言谈间,都能显露出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话里话外都在抱怨社会的不公、工作的不顺、同事间的不和,以及与父母间的不睦。

我眼见这个昔日里伴随我一起成长的阳光大男孩儿,变成了眼前这个郁郁寡欢、自甘堕落的抑郁青年,真怕他越来越极端。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戒骄戒躁、行事低调。

父母和老师们也常常会告诫我们,遇事别太得意忘形。

殊不知,失意忘形带来的则是对人生的质疑,让人对生命、对生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而随波逐流,这一点无异于自我毁灭

很多人都因为自己的一次失利,从此变得一蹶不振,甚至开始仇视自己身边比自己幸福的人。

那些说闲话的,那些总是爱挑别人毛病的,那些眼里全是别人缺点的,其实都有这个心理。

人生中,身份不菲时的顺风起飞,如同放风筝,周边人拉拉手中的线,还可以把他拉回来;但失意时,落魄平凡、处于低谷后,想要再绝地反击却难上加难。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03:失意下,自省、内观要适度

《孟子·离娄上》中有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意思是说: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好好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出原因。

近几年的鸡汤文里,也都在宣扬一种自省和内观,但凡事过犹不及。

自省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改变当下的局面而非自我否定

大多数过度自省的人,常见的一个误区是,意识到自己某方面能力有所欠缺时,就会为自己打上一个无能的标签,然后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道路上挣扎不已,和自己拧巴。

“我能力低!”

“我能力太差了!”

“我无药可救了!”

自此,在破罐破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理学家海德,在60年前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归因理论:

即人出于对环境理解的需要和控制环境的需要,对发生在周围环境中的一系列行为,有意或无意间做出的解释。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过度反省的人,往往在归因的时候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以事实为依据,而仅仅以自己脑中的臆想为准,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自己的身上。

这种选择性地忽略现实的行为,同时把锅都背在自己身上的举动,往往会演变成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攻击

美国编剧安娜·阿卡娜,就曾在网络上公开表示,自己曾有一段过度反省的阶段。

那时候,她甚至对一句话的标点符号都要反复琢磨和揣测。

朋友发来的短信是以句号结尾,她便开始猜测对方,是不是生气了?反思自己是不是哪句话说错了,或者说得不得体。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犯阿卡娜这样的毛病。

自我反思,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总结出自己的不足,能够厘清头绪不再迷茫;但反思一旦过了那个度,就会在自我否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甚至,在和他人的人际交往中陷入讨好型人格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所以,在深刻的反思、自省与过分敏感、瞎想之间,有一个合适的度。

有度、懂节制,才能达到一种最合适的极致。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04:“得意忘形”的正确解读

通常来讲,“得意忘形”往往是一个贬意词,指人在志得意满之时,陷入了一种过度兴奋的状态,而呈现的失态表现。

但是,在道家文化下,对于这个词的正确解读是“忘形”而“得意”,也就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人在清修之时往往可以放下对自身形态、体形的关注而专注于“意”,所谓“得意”在道家看是一种得道的境界。

放到俗世讲,我更倾向于把“形”看做于一种人设。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似乎每个人都活成了一种人设:

跑完步要在KEEP上发个图;听完网课要在朋友圈里打个卡,我们似乎活得越来越不像自己,而是架在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人设中。

但当我们可以忘记“形”,也就是忘记我们自己的人设,轻松愉悦地做自己,那么自然活得安逸且舒适,自然也能很轻易间触摸到幸福的纹理。

在这样的状态下,人完全忘记了各种关系的羁绊、脱离了对世间万物的束缚,丝毫没有伪装与做作,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以最纯粹的方式呈现出来,得到一种全身心的放松状态,舒展且康健。

反之,则会压抑我们生而为人的天性,自己拧巴。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闺蜜去年相亲,遇到一个性格极好的男孩子;但是闺蜜从小受到的教育薰陶是不能太主动,要矜持。

所以,对方在微信上与她聊天她不回,对方约她吃饭她不去,总是活在了“我是淑女”的人设里,看似高不可攀。

后来,那男孩儿以为闺蜜自恃学历高、家世好,以为闺蜜看不上他,结果追求了3周多便放弃了。

事后,闺蜜后悔不已,跑来和我哭诉,我一边劝她一边也替她可惜。好好的姻缘就这样白白错过,无非都是被“人设”二字坑了。

可见,甩掉“人设”等同于“忘形”,抛开束缚着我们的外壳;而“表达真我”则等同于“得意”,即从天性出发、让人性使然,时刻跟随自己的心,活出最本质的样子。

所以,生活中适度地“得意忘形”,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孔夫子告诉我们: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我们也常听到一句俗话:

胜不骄,败不馁

一个人最难得的修养,便是无论怎么春风得意,都能与人为善、与物为春;而不论自己多么失意不顺,也都够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