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唐朝洛阳人,曾四次(或三次)出使印度。
第一次,是友好交流。
第二次可谓一波三折。印度人不讲武德,对唐朝使团实施了杀人抢劫。王玄策受辱后纵横捭阖,率领联合军灭了罪魁祸首的国家。
第三次,友好交流。
第四次出使,史学界尚未定论,据说是为了找印度方士寻求长生不老药,仍是友好交流的性质。
第一次:
礼尚往来勤串门 双方都是讲究人
唐初,印度有个戒日王,建立的戒日王朝版图基本覆盖北印度,是南亚次大陆上颇为强盛的一国。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王在玄奘到该国取经之后,专门派出使者致书唐朝,唐太宗亦遣使持节抚慰。戒日王随即又遣使来唐。但凡外邦和平相交,中国人无不友好相待。贞观十七年(643年)三月,唐太宗再次遣使出访,王玄策便是这次代表团的副使。
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访印度。宾主尽欢,不多赘言。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戒日王。这位职称中带有“戒”字的君主不仅对唐僧玄奘抱有史书明载的亲近感,更是堪称文体策划鬼才。
以下文字引自央媒报道——
在阅兵式上进行极具特色的特技表演,这是印度的传统。
鲜花、杂技和鲜艳的民族服饰,在古代印度阅兵仪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印度阅兵式上,形似大螃蟹的花车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印度戒日王为了威慑对手鸠摩罗王交出唐朝高僧玄奘大师,亲率战象两万头,船三万只,在恒河两岸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
史载,戒日王的阅兵部队往恒河水中丢撒鲜花,让恒河变成一条鲜花的河流,两岸又有吞剑、喷火、瑜伽种种杂耍之人,一面娱乐百姓,一面表示对东土高僧的尊重。
将娱乐和装扮融入庄严肃杀的阅兵典礼中,已经成为印度阅兵的一大特色。
第二次:
唐使受辱发冲冠 攒支联军一锅端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出使印度。不料因戒日王谢世,导致军阀林立,篡权上位的小国王阿罗那顺得国不正心怀鬼胎,派遣人马攻击了唐朝使团,并“剽诸国贡物”。王玄策、蒋师仁在随从遇难、身遭扣押后没有放弃,成功越狱逃出。他们咽不下这口气,没有折返长安哭诉,而是克服千难万险,辗转到泥婆罗国(今尼泊尔)和吐蕃,以大唐使者的名义借兵,组成联军,杀回印度惩凶。
新唐书记载了唐使复仇之战:
“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
要是看小说家言,这场战役就更有传奇色彩。大致是那印度的阿……阿罗那顺偷袭得手,自我膨胀,也没把联军放眼里,派出战象部队正面对决。战象部队在东西方战史中都有提及,不仅坐骑霸气,而且可供多人骑乘,足以多角度全方位居高临下打击敌人,史料中有图示,可以感受一下:
对不起,放错图了。是这个——
王玄策作为外交官,迅速转型成军队指挥官,率领联军巧用“火牛计”大破象兵——当然这都是演义了。
现实中,后续其实也够热血:
“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余众奉王妻息阻干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
总之就是印度人又组织了两次会战,结果国王、王后、王子先后被捉,大量子民牲口被俘获。阿罗那顺本人更是作为俘虏被押送到长安。
史书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评语:
“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你不贪,不惹我,何至于今天作阶下囚?
后续出访:
彼此尊重谈佛理 文化联通我和你
第三次访印是在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命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于泥婆罗国西南,至颇罗度来村。”660年,王玄策又到摩诃菩提寺交流,寺主戒龙设会款待。直到661年,王玄策等回到中国。
有学者认为王玄策第四次访印是在公元663-665年间,系为寻找印度方士配制长生不老药。
参考文章:
黄思强《大唐天竺使王玄策事迹研究》;
关山远《朝气蓬勃的人造就自信豪迈的国》;
刘永加《大唐王玄策 这个外交官不寻常》;
新华网军事频道《图集:印度阅兵中的哪些方队令人大跌眼镜?》
┃作者:曾繁华
┃责编:张玘云
┃审核:宋莉
┃复核:王海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说史|被印度人攻击抢劫后,大唐外交官怒灭其国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