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平天国的宝藏,几百年来流言就没断过,民间更是传得神乎其神,不光民间,甚至有官方就曾真正的挖掘过。
清末,76岁的太平军老兵、湖南人林开泰在给江苏都督的呈文中写道:“藏金的大缸,高三尺余,圆径也有一尺八寸,缸中有石灰,四周有熔化后的松香加以密封粘合,并熔铁水为盖。另外还有磁缸,装满珠宝、珍贵首饰,也埋在这里。埋这些财宝时,在前清同治二年(1863)的春天,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方才竣工。这件事极其秘密,几乎没有人知道。等挖到十三丈深后,应该有所发现,我是有根据的。”
划重点:等挖到十三丈深后,应该有所发现。
民国元年(1912)十二月二十日开始“依其口述”奋力挖掘。这个藏宝地在哪里?据林开泰指认,此地“距南京通济门城楼处约20丈,土堆倚城高,宽与城齐,有柞树一株,高五、六丈。”
集千人之力,奋力挖掘,宝藏发掘之时,江苏都督特派民国南京警察局长陈楚斌监察,陈楚斌率领精干巡警在掘宝现场一直保护,说是保护其实是监督,所有人期望能有一大笔意外之财被挖出来,民间百姓更是瓜子花生小凳子准备好,翘首以待。
然后,就没然后了......
此次挖掘是有文字记录,有仅存的唯一的现场照片,有官方记载,是真实存在的,也是唯一一次针对太平天国宝藏的挖掘。
但也就这一次。
针对太平天国的宝藏,湘军的搜寻肯定是少不了的。
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湘军进入天京后,曾国藩专门晓谕全军:“凡剥去贼身囊金者,概置不问;凡发掘贼馆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
晚了,当初曾国藩给官兵许诺的就是金银财宝,现在哪还压得住。一进天京,官兵兴奋不已,双眼放光,如同饿虎扑食一般饥渴得寻找着金银财宝,然而,都是些碎银小钱,来来回回搜刮洗劫,还是没发现任何的宝藏,更没发现宝藏的任何蛛丝马迹,一怒之下,将太平天国宫殿付之一炬。太平天国诸宫殿焚毁。
以上两件事算是对宝藏比较确定的历史记录,其他的均无根无据。
那么,太平天国的宝藏一说又是怎么来的呢?
1,76岁的太平军老兵、湖南人林开泰的说法。
2.曾国藩在和太平天国整个对阵过程中,为了鼓励将士英勇作战,画的大饼就是:太平天国在天京有宝藏,只要攻破,金银财宝,名人字画,美女那是不在话下,所以,太平天国的宝藏一说在整个对太平天国的对战中一直存在,有十余年,民间的流传也大多来自于此。
3,那为啥偏偏传的就是太平天国而不是别的朝代?这和他们的制度有很大关系。
当太平军创兴之时,圣库制度对保障部队供结、吸引贫苦农民参加革命和保证军事纪律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积极作用。定都天京后,洪杨等人又把城市人民的经济生活也纳入圣库的供给范围,一度要求以“人无私财”的原则施之于民间。这样就间接地造成了财富的集中,宝藏一说按逻辑也不是无中生有。
即便如此,那太平天国到底有没有钱,我们先看下他们十几年都干了啥花钱的事?
1,出师北伐;
2,太平军西征;
3,天京解围;
4,天京事变;
5,翼王西征;
6,东征;
7,长期的对清军作战;
看看,以上的军事行动哪个不是需要大量的钱财往里面填,别说一个十几年的临时政府,任何一个盛世王朝也经不起这么长时间高强度的折腾,就算是当时存在几百年的清政府,还有洋人的资助,在和太平天国十余年的对战下来,已经国库空虚,连军饷都发不起了。
所以,太平天国圣库的形成不是因为钱多,恰恰是因为没钱,依靠某一个群体组织是无法支持这么多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的,只能从每个人手里拿钱,百姓被搜刮的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钱的源头都没了,所谓的圣库又哪来钱?
所以,在小编看来,太平天国的宝藏一说纯属子虚乌有,即无有根有据的记录,记载,后世也无任何发现,仅凭一个人的口头说法是不靠谱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绝无可能发生。
也许,李秀成和曾国藩就能终结这样的话题。
湘军在洗劫天京后,没有发现宝藏,曾国藩大失所望,怒气冲天,亲自提审太平天国领袖李秀成,李秀成说,所谓圣库之名,实则乃洪秀全之私藏,并非天国之公帑,曾国藩心凉了半截,随后在给皇帝奏报中写到:“克复老巢,而全无货值,实出臣意计之外,亦未从来罕闻之事。”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太平天国真的有宝藏?并没有!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