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白帝城,实际上是托付给诸葛亮一个巨大的烂摊子,是把自己犯下的罪孽强行加在诸葛亮的身上。在当时不要说什么匡扶汉室,蜀汉只要不被曹魏,或者是孙吴吞并,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毕竟一场夷陵之战,外加之前的襄樊之战,已经让偌大的蜀汉伤筋动骨,甚至是危在旦夕了。
那么在刘备托孤白帝城的时候,蜀汉都面临着哪些内忧外患呢?
第一,地盘缩水了近一半。
刘备的巅峰时期,控制着整个益州,外加荆州三郡和上庸三郡。但随着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荆州三郡被孙吴获得,上庸三郡被曹魏占据,要不是永安一带地形复杂,再加上陆逊不愿意让曹魏坐收渔翁之利,那孙吴大军甚至都可以杀入益州腹地。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只剩下益州的蜀汉,南中地区还发生叛乱,总共才九个郡的益州,其中就有3个郡(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跟南蛮孟获一起反对蜀汉的统治。也就是说刘备病逝后,蜀汉实际上能够控制的地盘,就只有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
第二,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军中只剩下老弱病残。
关羽的败走白城,不仅丢失荆州,还埋葬了数万大军的荆州军团,史书记载折损的人数至少在3万人以上。另外上庸三郡的丢失,更是至少让蜀汉折损1万人左右的精锐部队。
随后就是夷陵之战,出动六万多人的刘备,被一把大火烧的,只剩下数千人。也就是说光着几场大战下来,蜀汉就折损了近十万人。
更不要忘了,在这几场战争中,刘备不仅折损了关羽、张飞等高端战力,还折损了刘封、关平、傅彤这些年轻的中坚力量,还有马良、王甫这些谋士文臣。也就是说刘备托孤白帝城的时候,诸葛亮是要兵没兵,要人没人。
第三,内部局势不稳。
对益州的本土势力来说,刘备、诸葛亮就是外来者,甚至可以说是侵略者,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夷陵兵败后,南中地区就爆发叛乱的原因。当然了,他们是跳出来的,还有很多没有跳出来反对蜀汉的。
第四,曹魏、孙吴的虎视眈眈。
早在夷陵之战爆发之前,曹丕就做好南下的准备,只不过夷陵之战过后曹丕选择率先进攻孙吴,这才让蜀汉逃过一劫。
而孙吴也知道渔翁得利的道理,因此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陆逊就停止追击,转而去防备曹魏。不然的话,陆逊在付出一些代价的情况下,还是很有可能占领永安,敲开进军益州腹地大门的。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也只有诸葛亮能力挽狂澜,强行为蜀汉续命数十年。
其实以诸葛亮当时的能力和威望,如果他另谋他主,那不管他是转投到曹魏阵营,还是转投到孙吴阵营,高官厚禄都是妥妥的,他也不用事事躬亲,最终被活活累死。那么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这才让诸葛亮没有在刘备去世后,去跳槽到曹魏,或者是孙吴呢?
第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性格,让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根本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其实我们能看到的蜀汉困境,诸葛亮他看的比我们还要透彻。但不管时局如何艰难,诸葛亮都是忠臣。
什么是忠臣?那就是不管主公是威震天下还是穷困潦倒,都会不离不弃,永不背叛。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大忠臣。
第二,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已经27岁。即便是现在,27岁的无业游民都会被人唾弃,就更不用说在古代了。
刘备给了诸葛亮舞台,给了诸葛亮发挥的空间,这才让诸葛亮身居高位,为世人所知。可以说要不是刘备的三顾茅庐,那诸葛亮的成就,也许顶多就是个县令。
从这一角度上看,诸葛亮是千里马,而刘备就是伯乐。
第三,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
在古代,大多数人还是把自己的名声看的很重的,诸葛亮也不例外。
如果他真的投奔到曹魏,或者是孙吴,那世人会如何看待他?后人又会怎么评价他?一世英名,可不能就这么的毁了。
更何况即便诸葛亮真的投奔曹魏,或者是孙吴,那他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也不可能比在蜀汉的时候高。
在蜀汉,他是丞相,是托孤大臣,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能深受朝野爱戴。可他要是跑到曹魏或孙吴,可能是个大官,但地位不会太高,权力也不会太大,还得时时忍受人们对他的冷嘲热讽。
既然如此,那还不如留在蜀汉,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
第四,有能力的人都是自傲的,诸葛亮他相信自己还是有办法兴复汉室的。
诸葛亮的谋略才华,绝对是最顶尖的,这样的人不甘心认输,也坚信凭借自己的智慧一定可以绝处逢生。
虽然刘备病逝后蜀汉局势十分危机,但诸葛亮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稳定局势,并找到兴复汉室的办法。
事实也证明,他既稳定了局势,也找到兴复汉室的办法,那就是六出祁山。
既然这些问题自己最终都可以解决,那为什么还要跳槽呢?
但可惜的是,夷陵之战的失败,让蜀汉彻底失去一统天下的可能性,能再给蜀汉强行续命数十年,这已经算是十分逆天了。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诸葛亮为何不“跳槽”,转投曹魏或者是孙吴?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