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
湛阪之战:公元前557年,春秋时期晋楚的最后一战,战后晋、楚两国在中原地区基本达成均势局面。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戍的斡旋下,晋、楚两国在宋国会盟,双方约定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暂时停止。
代表晋国出席会盟的是赵武。自从担任晋国执政,赵武实行“和平称霸”的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
弭兵之会前,他与齐国在重丘会盟,修复了与齐国的关系;还与秦国和谈,结束了秦晋两国八十余年的交战局面。
晋国与齐秦两国外交关系的修复,为后来的晋楚会盟奠定了基础。赵武不仅让晋国睦邻息兵的声名远扬,还获得了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的谅解。
之后赵武便开始着手修复与最大的敌国——楚国的关系。晋楚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大国,为争夺霸权曾多次交战。
祭祀赵武的庙宇——藏山祠
宋国大夫向戌对赵武的外交主张也表示支持,他亲自前往晋国拜访赵武,表示愿意当和平使者,去和楚国接洽。
宋国因为地处晋国和楚国之间。晋楚两国交战时,宋国总是被战火波及。为了确保宋国和平的外部环境,向戌积极进行外交活动、调停晋楚两国关系。
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就调节过一次楚国和晋国的关系,促成了一次弭兵会盟。但盟约刚订立不久,晋楚两国就爆发了鄢陵之战,盟约很快就终止了。
赵武提出想和楚国和谈后,宋国试图再次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向戍在晋国获得了赵武的支持,然后前往楚国,向楚康王和令尹(即宰相)子木传达了晋国想要弭兵的意思。
楚国表示同意出席盟会。赵武很快又向齐国和秦国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参加盟会。齐秦两国也答应前往。
公元前546年,赵武和大夫叔向先来到了宋国。宋平公率领宋国群臣隆重欢迎。随后晋国的盟国也陆续抵达。楚国的子木先是抵达了陈国,并派出使臣先到宋国确定协议的条款。向戍也来到陈国面见子木。
经过向戍居间调停,晋楚两国就协议条款达成了一致意见。随后子木就率领楚国使团来到了宋国。
晋楚双方都在宋国都城西门外驻扎,为防晋、楚两国使团发生冲突,宋国的上卿乐喜要求双方不挖战壕,互表诚意。赵武、子木都表示赞同,只是让手下士兵搭起篱墙扎营。
晋楚因为交战多年,双方来到宋国参加会盟,仍不能完全放下戒备。子木让楚军的将士在外衣里面穿上甲胄。赵武得知楚军的行动后,找大夫叔向询问对策。
叔向很冷静,说不必害怕,子木不太可能擅动干戈,楚国一旦动武肯定会失信于诸侯,这样晋国霸业就能更稳固。赵武听后,就从容地去参加会盟仪式去了。
春秋时期各国地域图
会盟仪式由宋国的乐喜、向戌两位东道主主持。宰杀牲畜、执牛耳取血等程序过后,晋楚两国就歃血(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的先后顺序发生了争执。
会盟的盟书明文规定:晋、楚并为霸主,双方都要先于其余诸侯歃血,但谁先谁后并没有说清楚。赵武说:“晋为传统霸主,凡会盟诸侯,晋国向来是第一个歃血!”
子木针锋相对:“既然晋、楚相匹敌,如果一直都由晋国先,那岂不是说楚不如晋?晋楚轮流做霸主已为定式,凭什么说晋国是传统霸主?”
晋、楚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赵武为了不让和平希望破灭,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让楚国先歃血。
弭兵之会
作为晋国卿族,赵武当时已经意识到当时晋国的卿族势力日渐壮大,卿族之间的明争暗斗极大地影响了晋国的稳定,再对楚强硬并不是明智之举。为了顺利完成会盟,赵武选择了退让。
楚国歃血后,会盟才得以继续进行。向戌作为东道主宣读完弭兵盟约后,将盟书人手一份发给与会诸侯代表。一份盟书放置在牺牲(宰杀的牲畜)之上,填埋在土坑里。至此,弭兵会盟才算顺利结束。
后果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在晋国的扶持下,地处东南的吴国崛起后,吴王阖闾伐楚,攻破楚国都城。
结论:弭兵会盟标志着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争霸战争的结束,确立了晋楚两国共霸的局面。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f19cbf6550c6f0001a06764;侵权必删。)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弭兵之会:晋楚争霸战争的终结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