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抵达江西的邓小平(中)、卓琳(右)、夏伯根(左)
1969年10月22日,65岁的邓小平携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乘坐一架军用飞机离开了他们生活了近20年的北京,秘密飞往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南昌,正式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政治磨难生涯。
刚登上飞机时,没有人知道他们将要在江西待多久,也许1年,也许5年,也许10年,所有人都默不作声,心里十分紧张却无话可说,“既来之则安之”。
抵达南昌后,他们被安排住进了当地一个叫“将军楼”的二层小楼房里,邓小平夫妇和继母住在二楼,楼下和门两边的偏房内,则分别住进了管理秘书兼警卫黄文华和一位解放军战士。
▲将军楼,从1969年10月起,邓小平一家人在此居住了三年多
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邓小平每天保持着极其简单、规律的生活节奏,早上6点半起床,然后用冷水浸泡过的冷毛巾洗脸洗头,这是他在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增强御寒能力。
吃过早饭后,邓小平夫妇步行前往当地拖拉机修理厂,从早上8点到11点半,他要在那里干一上午的体力活(当钳工),强度虽然不大,不过对于时年已经65岁高龄的邓小平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中午11点半下班后,邓小平夫妇回到小楼里,夏伯根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午饭,吃过午饭后他们一般会小睡片刻,然后开始阅读从北京带过来的书籍、报纸等,其中有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民国演义》、《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小说,除此外还有少数俄国和法国文学作品。
吃过晚饭后,每晚8点,他们会准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然后在10点左右上床,入睡前邓小平还要再读一个小时的书,然后才睡觉。
▲小楼内楼上的起居室,每天晚饭后,三位老人在此听广播、看报纸、做家务。
因为情况特殊,邓小平一家人鲜少与外界交往,据当时同在修理厂的工人回忆,小平同志的心胸很开朗,看不到任何“受冲击”的迹象,他平常言语很少,来上班时总说“早上好”,下班时会说“明天见”,每天都是如此。
平时他作风严谨,衣服的风纪扣总是扣着的,坐姿也很正,从不东斜西倒。工人们总觉得他的静默有一股神秘力量,感叹说:
“那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人啊,平凡又伟大。”
▲邓小平夫妇每日劳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车间外景
为了避嫌,身边所有人都是称呼他“老邓”,虽然年过65早已经过了退休年纪,不过老邓还是不肯服输。
钳工毕竟是要力气的技术活,老邓就经常将外套一脱,满头大汗地一站一上午,中途不喝一口水,不吸一支烟,后来大家才知道老邓的烟瘾是非常大的,像那样坚持几个小时不抽烟会非常难受,不过他依然没表露出任何“痕迹”。
南昌是全国有名的火炉,有时哪怕站着不动就全身大汗,因此卓琳偶尔会劝他坐下来休息一下,不过邓小平还是坚持站着,说:“不是不坐。一坐下来,我就站不起来了。”毕竟当时他已经是66岁的人了。
▲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邓夫妇从1969年11月起到1973年2月,在这里劳动了三年多的时间。
那是在1970年3月20日的上午,邓小平身体明显感觉不适,但他还是硬挺着在车间劳动,不一会儿额头上开始出现豆大汗珠,突然,他头一昏,不省人事地倒在工作台边。
车间主任陶端缙、工人张朝栋等赶忙将他扶了起来,闻讯跑来的卓琳见邓小平一脸惨白、双目无神,一下子慌了神。
镇定之后卓琳想起来邓小平有低血糖症,遂赶忙对电工师傅程红杏说:“你家有开水和白糖吗?”程师傅说:“有!”卓琳说:“你赶快冲杯白糖水来!”
勉强喝下一碗浓浓的糖水之后,邓小平才终于慢慢清醒了过来,众人松了一口气,大伙儿用一台拖拉机将虚弱的邓小平送回了家。
在当时那样的年代里,邓小平虽然生病也不肯请假,默默承担着巨大的生理和精神压力,如果不是拥有极其坚韧的品格,恐怕是很难熬过这段苦日子。
▲邓小平因低血糖而晕倒时,工人就是用这辆拖拉机送其回将军楼
邓小平刚到南昌时,每月工资402元、卓琳165元,合计567元。但好景不长,从1970年1月开始,邓小平只发120元、卓琳60元、夏伯根25元,合计人民币205元,仅有原工资的1/3。
询问之后,邓小平被告知:“上面规定暂停发工资,改发生活费,其余的钱全部由中央办公厅代为保管。”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情况,邓小平夫妇被迫开始节衣缩食,他们利用每天下午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小院内开荒种地,先后栽种了丝瓜、苦瓜、茄子、辣椒、大葱、豆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
邓小平翻地、栽种、施肥、浇水、除草,还搓草绳、搭棚架;卓琳则会做一些霉豆腐、豆瓣酱;继母还在小院里养了一群小鸡,保证一家人每天能吃上鸡蛋和肉,不过,由于还要接济其5个子女,因此日子总归还是过得十分紧巴。
一天,邓小平干钳工累得满头大汗,有人开玩笑说:“老邓,今天要多吃一碗饭。”邓小平一笑说道:“我一个月只有8斤米。”听闻众人大吃一惊,后来,邓小平一家人的粮食标准终于被提高到了每月20斤米。
▲小楼后面的木板柴房,当年里面堆的都是邓劈好的柴和砸好的煤
邓小平一共有5个子女,长女邓林、长子邓朴方、次女邓楠、三女儿邓榕、小儿子邓质方。
他们当时分散在全国各地,长子邓朴方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折磨,选择跳楼自尽结果造成脊椎骨断裂,腰部以下终身瘫痪。邓小平卓琳是到江西一年多之后才得知这一消息,内心煎熬不已,卓琳为此更是哭坏了眼睛而留下了后遗症,终身不愈。
邓朴方是邓小平的长子,也是与他关系最亲近的一个孩子,因此听闻爱子瘫痪后,鲜少为了私事麻烦别人的邓小平,决定向中央写信请求将邓朴方送到江西进行照顾。
在那段日子里,邓小平卓琳夫妇一家人都围着儿子转,卓琳每日为他端饭、送水、喂药,邓小平则每天给他擦澡、洗脚、翻身,虽然忙碌不堪,但他们不向任何人诉苦,也从未请过假,仍然每天正常上班劳动。
后来邓林、邓榕、邓质方、邓楠都陆续回到江西与父母团聚,邓楠更是带着男朋友在父亲的见证下举行了婚礼,之后他们在当地县医院生了一个女儿,取名眠眠。从此,邓小平有了孙辈,一家人的生活开始多了一份欢乐,邓小平的心情逐渐舒畅了起来。
▲邓小平怀抱着小孙女眠眠,开心笑着,他说:“我们家里不分内外,都叫孙女,都叫爷爷。”
1972年5月, 由于身患重病,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已无法支撑国务院的工作。谁能更多地分担周恩来的工作以统筹全局,同时将国家由大乱治理得走向大治呢?
毛主席自然想到了邓小平。
1973年2月,在周恩来亲自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根据毛主席的批示,作出了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的决定。
当中央通知邓小平回京时,他在江西已经居住了三年多,接到通知后,邓小平曾感慨地说:
“我还可以干二十年!”(事实上,邓小平回京后又确实为党工作了将近20年才正式退休。)
▲邓小平一家人正式离开江西前的大合影。
1973年2月20日,邓小平一家乘火车离开江西。在正式离开之前,邓小平对卓琳说,“我们不能不声不响地走,应该向工人师傅告别。”
于是,卓琳买了许多糖果、饼干、香烟,带着孩子们去工人师傅家里一一致谢、告别。
20日早饭后,邓小平夫妇、女儿邓琳、邓楠一家3口,加上新调来复职的原秘书王瑞林共8人,乘坐两辆轿车离开小院,告别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将军楼”,告别了厂里前来送行的人群,返回了阔别了近三年半的北京。
在江西三年多日子里,虽然饱受思想及经济压力,但他非但没有被整垮,反而以一种罕见的极乐观心态撑了过去。
据女儿邓榕说,父亲在去江西前的3年里身体消瘦,面容憔悴,但是到了江西后体重反而开始增加,随后就恢复了健康,另外他在此之前服用安眠药多年,但到了江西两个月后就戒掉了安眠药,这不仅得益于健康的作息,还源于他自己乐观、豁达的心态。
“他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邓小平谪居江西近三年半,虽然生活清苦,但心态依然乐观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