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一言难尽话高岗

历史 历史逆时针

高岗,一位中共党史上的特殊人物,他崛起于陕北,闪烁在东北,骤然陨落在高墙,人生经历传奇而复杂,从众口相传到万人指骂,真可谓一言难尽。

一言难尽话高岗

1905年10月25日,高岗出生于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武镇乡高家沟村。米脂县地倚边塞长城,自古兵连祸结,当地风气重武轻文,好勇斗狠。

高家沟村是一个穷山沟,离闯王李自成的出生地李继迁寨很近。

高岗的父亲高仲来,有土地十几垧、土窑3个、毛驴一头。农闲时经常赶着毛驴倒卖私盐,还当过驴贩子,为人活泛。

一言难尽话高岗

高岗自幼就虎头虎脑,率性敢为,又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愣。7岁那年得了天花,落下一张麻子脸,倒也方方正正,很有几分英气。

1918,高岗入读龙镇小学,1922年进入横山县立第一高级小学。他入“一高”时已经17岁,身高已达1米8,在校运动会上又跑又跳,大出风头,成为众所瞩目的人物,担任了学生会主席。通过组织学生运动,结识了刘志丹。

1925年秋,入榆林中学读书,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高岗来到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呆了半年左右。因为冯玉祥接受了蒋介石的“清党”主张,高岗离开了军校。

从此,高岗追随刘志丹、谢子长,搞兵运,打游击,创西北革命根据地。

一言难尽话高岗

△ 刘志丹

1935年10月初,刘志丹、张秀山、高岗等西北根据地领导,被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戴季英、郭洪涛等人关押“整肃”。

“整肃”负责人说:“高岗政治上弱,没有能力,文化程度低,最调皮捣蛋,开过小差……”

高岗为何得此差评呢?

个性粗放

高岗的学历,在那个时代算高的,何况还带着眼镜,为何说他文化程度低呢?

这与高岗个性粗放有关。他大嗓门,急脾气,说话做事很少顾忌,快人快语,敢于冒险犯难,做什么事都是风风火火。

与高岗共事多年的贾拓夫曾说:

对高的印象,一方面是很勇敢,从外表上也看得出来,人是凶凶的;另一方面,感到他有些粗,水平不高。

一言难尽话高岗

说起高岗的粗放,有两则故事佐证。

1935年9月,红15军团在劳山伏击张学良的东北军110师。激战六个小时后,当我军发起最后冲锋时,身为政治部主任的高岗,甩掉了上衣,手举着枪,赤着上身,与战士们一齐向敌人冲去。

1936年,各地群众竞相投奔红军,一个哥老会头目叫李大辫子,也混了进来,想趁机拉队伍反水。高岗闻讯后,找大家座谈。李大辫子马上站起来,说这也不对,那也不好。高岗不露声色,乘其不备,从地上捡起一块板砖猛砸脑后,李大辫子当场翘了辫子。

“开过小差”

1932年5月,陕甘游击队800人左右,攻打甘泉县临真镇,镇里驻有高双成的一个团部和两个连。敌人依托坚固的防御,把游击队打散了,还把牺牲战士挂在东门外槐树上示众。

担任主攻的五支队长阎红彦(开国上将),向陕甘游击队队委会反映,三支队二大队政委高岗,负责占领东山,掩护主力,却带领十余人临阵脱逃,致使攻入镇内的游击队遭受重大损失,伤亡七八十人,被迫撤出战斗。

高岗声称敌人攻势太猛,自己是被战士架走,撤出了东山,不是临阵脱逃。

按当时的规定,当逃兵是要被枪毙的。高岗被撤销职务,调回中共陕西省委协助贾拓夫工作。

1945年党的七大以后,阎红彦就高岗“开小差”的问题,专门向任弼时等人反映,他说:“高岗这个人品质不好,不可信赖,迟早要出问题,望中央注意。”还要求中央把他的意见记录、存档。

“调戏妇女”

1934年1月初,正宁县五顷塬南邑堡战斗刚结束,高岗在打扫战场时,见一窑洞内有一貌美女子,便按捺不住,上前调戏。

此事恰好被红42师政治部主任黄子文撞见,马上报告了师党委。

1月上旬,红42师党委在合水县蔺家砭召开会议,对高岗在正宁南邑堡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决定撤销他的师政委职务,下放到第二路游击队任政委。

一言难尽话高岗

最爱调皮捣蛋

1941年,延安的《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介绍高岗时,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顽皮的家伙。”

高岗在龙镇小学读书时,老师赵相林曾多次在课堂上批评高岗,并且断言:像你这样调皮捣蛋,读书也没啥用了,以后绝对不会有大出息。

1950年,赵相林生活困顿,于是只身跑去沈阳,面见高岗,恳求帮忙。

可是,高岗冷嘲热讽,一口回绝。

赵相林垂头丧气返回陕北,谁知当他一进家门,就惊讶得合不拢嘴巴:满屋堆着麻袋,袋里装着小米!一问,居然是高岗派人送来的。

崛起于西北

1936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下令停止整肃,马上释放刘志丹、张秀山、高岗等1 8人。

在刘志丹、谢谢子长相继牺牲以后,高岗逐渐成为西北根据地的代言人,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兼八路军骑兵司令、八路军留守兵团政委,三届边区参议会议长,中央西北局书记,被称为“西北星辰”、“西北人民的领头人”。

一言难尽话高岗

充满争议的“东北王”

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东北,中共从全国抽调干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高岗从黄土高坡,来到了白山黑水。

刚满40岁的高岗,担任了北满军区司令员,一边剿匪,一边创建根据地,打开了东北工作的新局面。半年后,他上任东北局副书记,在黑土地上掀起了土改的暴风骤雨。

一言难尽话高岗

在四野大军入关后,他主政东北,身兼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人称“东北王”。

曾任中宣部副局级调研员的马畏安写道: “高岗在东北的桃色新闻很多。一见了女人,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人,高岗的眼睛就放射出光芒,在她们身上扫来扫去。”

原鞍山市委书记和原东北党校教育处长,以“东北一党员”名义,向中央写信,反映高岗及东北个别干部贪污腐化、铺张浪费等问题。

一言难尽话高岗

抗美援朝的“后勤官”

1950年10月,志愿军入朝参战。作为前沿的东北地区负责人,高岗成了抗美援朝的“后勤官”。彭总在接受朝方授予的一级勋章时曾说:“这枚勋章授给我不合适,第一应该授给高麻子(即高岗)”。

1952年,彭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曾推荐他出任参谋总长。

一言难尽话高岗

1954年8月17日,高岗在家中离世,时年48岁。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一言难尽话高岗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