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历史 趣史研究社

近几日,清华大学平均70多岁高龄的校友合唱歌曲《少年》,跳跃的银发遮挡不住满身的激情与深切,“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歌声一起,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他们恰同学少年的年代。除了峥嵘岁月中的少年赤子之情,在人心中还有一种故乡情让人不停咏叹,一经提起便有万千情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他乡遇见乡音,虽然素昧平生,倒有诸多喜悦。但是很多人却一旦离开故乡,便再未回到故里,邓小平便是如此,“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自从15岁之后他便再没有回过家乡。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关于广安

广安是四川东部一个普通的小城,城中随处可见的是邓小平主席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这句话是1986年广安县委书记在成都见邓小平的时候记下来的。

话中包含着作为广安的一份子对于故乡的深切期盼,也有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于县干部的郑重嘱托。广安是邓小平的故乡,他从15岁离开广安,外出求学,从此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去过。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改革开放拉开大幕,从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自己负责田地,自负盈亏。

改革开放瞬间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富有想法和干劲的一代人也慢慢地积累财富,生活逐渐富裕起来,邓小平设立了几个特别行政区,给了这些区域对应的政策,让他们放手大胆地干。

几个特区的发展风生水起,也迅速带动周边地区的进步,使得更多的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开始创业,沿海带动内陆的经济发展格局也逐步实现。邓小平为全国人民的幸福发展谋篇布局,但是并没有给自己的老家特殊的政策,广安依旧是按部就班跟着国家的政策走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也许邓小平很想再回到故乡看一看,但是也许他有更多的顾虑,最终没有回去。晚年的时候,邓小平在广东吃柚子,说自己唯一的偏见是觉得家乡的柚子最好吃。睹物思乡,广安的柚子是否好吃不知与否,倒是其中的故乡情却是真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唯一的偏见也是对故乡的偏爱。

广安当地的百姓,对邓小平所怀有的更是质朴的感激之情,在艰难的时间,他们为了生存,被迫吃“观音土”,特殊十年结束后,他们能吃上饱饭,便觉得是邓小平让他们的生活有了改善。这种质朴的脚踏实地的感情,折射着广安人对邓小平的感激与尊重。

在邓小平去世之后,他在北京家中使用过的许多物品,包括门前种的树,陆续迁回了广安的纪念园。

叶落归根,为什么邓小平在这之前,迟迟未回故乡看看呢?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少年与故里

很多人抗拒回到给自己造成心理创伤的地方,是不是在广安有不好的记忆,让邓小平内心不愿回到故乡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904年,邓小平在牌坊村出生,父亲为他取名为邓先圣,他是家长的长子。邓小平在大家口中的“邓家老院子”出生并长大。卧房内有柏木制作的书桌,有朴素简单的大床,静默但悠长的气氛让人遐想少年成长生活的一方天地。

启蒙教育对于少年的成长非常关键。邓小平的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五岁的时候,邓小平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对邓小平寄予了厚望,在私塾学习的时候私塾先生将他的学名定为邓希贤。在这所私塾中,邓小平的学习生涯正式开始,到了晚年,邓小平对于私塾的印象也颇为深刻,始终难以忘怀。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私塾毕竟是旧式的学堂教育,虽然能够铺垫知识底蕴,但是在以往的教育方式下,可能更适合培养学究或者我们所说的“读书人”。

1910年,邓小平的父亲支持他进入新式学堂进行学习,于是6岁的邓小平进入协县乡的初级小学。在高度重视孩子教育的父亲眼里,乡级的学校似乎不能满足自己对于孩子的教育期待,于是从协县乡的初级小学安排到广安县高等小学进行学习。

孟母三迁,是为孩子选择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邓小平的换学校也是父母用心良苦的映射。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人,在父亲的影响下,邓小平逐渐接触到那个时期的一些社会现状及“革命分子”。

在父亲的影响下,“走出去”见识新世界是打破自己思想限制,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打开被禁锢的观念,是他的期待。所以在1918年,邓小平进入中学之后,便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准备留法勤工俭学。

无论是“邓家老院子”中自己成长的记忆,还是在父亲的引领下辗转进行学习的过程,还是昔日的同学、朋友,都是邓小平挥之不去的记忆,远离故土以更好地见识这个世界,见识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所以15岁后离乡,再未回到故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缺少热爱。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赴法勤工俭学

在重庆读了一年多的时间后,邓小平便动身去法国学习。

1920年,历经39天到达法国后,邓小平接受到他想一生追寻的“新思想”跟“新道路”。虚岁17岁的时候,在异国他乡,邓小平跟一批一同留学的同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作为家中的长子,原本母亲希望他能够长大后接管家里的事情,帮助母亲打理家事。

不过参加革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义无反顾的,在这一年,邓小平寄回家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经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回忆,是往家里扔了两个炸弹:一个是告诉父母要解除“娃娃亲”;另一个炸弹是告诉家人,此后不能回家了,也不能顾家了。这两个炸弹,无论其中哪一个,都对当时的家庭是重大的震撼。

在之后的很多年,邓小平确实不再跟家里联系了。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不知道是不是从决定参加革命的那一刻开始,邓小平便做好了思想准备,从此之后天下之大,四处为家,一旦决定参与救国救民的革命,便再也不能回归故里。

1922年,《少年》创刊,邓小平进入该刊进行刻写、装订等工作,1924年,《少年》更名为《赤光》,邓小平在此期间以“希贤”的名字发表了众多思想深刻,言辞激烈的文章。之后邓小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怕”回故乡

在后来邓小平成为国家主席后,广安县的领导曾经邀请邓小平回到家乡看看,但是一向果决的老人却迟疑了。不是不想回去,在邓小平的女儿《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她提及,邓小平的子女都想回老家看看,但是邓小平一直不愿意,觉得一回去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当时从老家到上海求学,受到了小舅淡以兴的资助,他卖掉了家产,受到国民党的通缉,吃了很多苦头。

1986年,邓小平在成都与67年未曾见面的小舅舅相见时,淡以兴问他为什么会回家看看。邓小平听到自己离家的时候广安只有60万人口,现在有100多万,害怕自己回去会惊扰这100多万的广安乡民。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儿时的美好回忆仅成记忆。”清楚地对自己的故乡有认知,分开自己的家事国事,邓小平将个人的情感排在了大局之后。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其实除了自己想回去但是怕惊动地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忙”,从邓小平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以后,各项事务都需要邓小平的统筹布局,“发展才是硬道理”,脍炙人心的口号激发全国人民的干劲,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当时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项,作为国家主席,邓小平的时间宝贵,即便是想回家,也只能掩埋于心。

再者,回老家确实非常的“难”,在那个时候,还没有通高铁,回到广安的路况也比较差,即便回家也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对老人的身体不利。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所以从15岁离开故乡后,虽然怀有对故乡的牵挂,但是78年期间,邓小平再未踏上回到广安的路。

在邓小平去世之后,他的起居用品包括家门前的树都陆续迁回了广安的纪念园,一叶一树,终于在环境清幽的老家安定下来。关于邓小平的生平,广安人对他有很多善意崇敬的描述。对于多年未回故乡,他们觉得邓小平是属龙的,龙出大海,便不会再回来。似乎其中故乡人对于邓小平的远去闯荡,在怀念中包含着更多的理解。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对于邓小平的解读,对于他的女儿,觉得父亲是不苟言笑,喜怒不形于色,在家话不多的形象,在邓小平的弟弟邓垦的心中,哥哥是关爱自己,勇敢坚毅的,在卓琳的心中,邓小平是有担当,坚定的。

在国人心中,我们可能觉得这个老人是和蔼睿智的,是有远见卓识的。尽管解读不同,但是最终的归向相似。

在“一国两制”的理念下,邓小平毫不退让地收回香港跟澳门,国家跟人民的利益始终在一切之上。在坚持信念的路上,坚定不移,脚下的每一寸国土即是故乡。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15岁离家的邓小平,为什么再也不回故乡广安?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