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有花木兰代父从军,有穆桂英血战沙场,更有无数女子,以自己的才气书写岁月,书写历史,这些都表明,女子也可以扛起人间的正气,像男子一样因才华留名青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五位女性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她们是吴桂贤、陈慕华、吴仪、刘延东、孙春兰,其中,陈慕华是唯一一个当过军人的女同志。这位女副总理,走过满是疮痍或满是荣光的岁月,一生用永不服输的精神,书写传奇。
面见毛主席
1921年,陈慕华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陈树勋是民国陆军团长,叔叔陈栖霞是空军出身,后成为国民党高级军官。
由于父亲陈树勋重男轻女,对陈慕华不甚关心,又因为局势混乱,于是长期将陈慕华寄养在她的外婆家。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没有使陈慕华养成伤春悲秋的性格,反而让她的个性独立坚强起来。
陈慕华小学就读于县城的人民小学,每天往返二十里的距离,可无论风吹日晒,陈慕华从没有一天迟到过,成绩在年级里也一直名列前茅。她从小便努力向学,因为她始终坚信男子能做的事情女子也一样能做。
陈慕华9岁时,叔父陈栖霞将她送到杭州女子学校读书,以接受更好的教育。陈栖霞是位思想开明的将领,虽身在国民党,但他与朱德、周恩来、林伯渠等共产党元老的关系都很密切,陈慕华到杭州后,和叔父的来往密切了许多,也正是叔父陈栖霞启蒙了她的革命思想。
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还在读中学的陈慕华也和同学一起,怀着一腔热血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中。
当时,国民党在延安设立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培养军事人才,陈慕华是个有远大志向的青年,她希望自己能就读于这所学校,习得真正的军事谋略,为抗日战争尽一份力。
陈慕华的想法得到了叔父的支持,在陈栖霞的帮助下,陈慕华踏上了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奔赴自己抗日救国的理想。她匆匆和家人告别,却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几十年。
陈慕华得以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彼时,抗日军政大学开设参谋训练队,专门培养有能力的军事参谋,但是只招收男学员。对此,陈慕华很不服气,她不认为只有男性才能学习军事知识。
大学里的女生本来就少,并且大多都被安排在护理专业,陈慕华志不在此,她一心想学习真正的军事理论,成为一名有能力的军事参谋。
斟酌许久后,陈慕华决定写信给毛主席,因为没等到毛主席的回信,17岁的她便亲自去面见毛主席。
见到毛主席后,陈慕华毫不胆怯,她对毛主席说:“男同志能做到的事情,我相信女同志也一样可以做,所以我请求您,让我加入参谋训练队,学习真正的军事理论。”
陈慕华眼神坚定,干净利落,像初生的小鹿那样,一颗晶莹剔透的心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毛主席被陈慕华打动,同意让女学员进入参谋训练队。就这样,陈慕华和另外十名女学员进入了参谋训练队学习。
在训练队中,陈慕华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力求做到男学员的高标准。她知道自己在体力上逊色一些,每天在训练结束时,还会给自己加一些额外的训练。
在军事理论课上,她永远是记笔记最多、最认真的一个。陈慕华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狠劲儿,哪怕训练时遍体鳞伤,改天她还是会神采奕奕地到达训练地。
陈慕华那种坚强独立的性格吸引了同在训练队中的钟毅。钟毅要比陈慕华大几岁,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寇追捕,后来到延安参加革命。
两个人日久生情,渐渐走到了一起,1940年,两人结婚。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他们结婚时也没有举行盛大的仪式,只是一同搬到了窑洞内就算结了婚。相逢于危难时期,他们携手度过斑驳的岁月,惺惺相惜。
巾帼不让须眉
由于表现优异,陈慕华被评为模范青年,从军政大学毕业后,陈慕华留在延安延续她的革命理想。
组织上一开始安排陈慕华留在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当军事佐理员,后来因为前线军事告急,陈慕华便被调到八路军兵团司令部当参谋。
陈慕华是八路军里唯一一位女参谋,但她的体力和脑力丝毫不输给男同志,她对战局有着敏锐而独到的判断,所提的建议大多都对战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土地改革,陈慕华在军队中待了八年。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时,陈慕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副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处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等,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陈慕华都尽职尽责,费尽心力把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力求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她的适应力也很强,面对新领域的工作她总能很快就上手,进入不惑之年后,她仍能保持着像十几二十岁时那样的活力。
进入七十年代后,陈慕华担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主要工作是以经济促进外交,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取得第三世界国家的信任,提高中国的威望。那时的中国也不富裕,但身为部长的陈慕华用尽一切方法最大限度地支援第三世界国家。
在联合国关于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地位的大会上,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才让中国名正言顺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对外联络部的工作成果,可以说,陈慕华也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大功臣之一。
改革开放时期,陈慕华参与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四项原则的制定,她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世界形势,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对外经济合作,开拓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市场,引进了优秀的技术成果。改革开放如果没有陈慕华,取得的成就也不会那么大。
1980年,陈慕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她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位女副总理。除了副总理的组织核心工作之外,陈慕华还分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金融、外交等方面的工作。
最初担任副总理时,陈慕华真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她每天奋斗在祖国第一线,不断在基层深入考察,为人民谋福祉,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而难能可贵的是,她一直能始终在各项工作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更一直紧跟时代的步伐来灵活多变地制定政策。她不仅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领导者和积极执行者,也是“中国金融改革第一人”。
人生行至此处,陈慕华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巾帼不让须眉”。
千里寻女
陈慕华是把控大局的女副总理,但她也是一位内心柔软的母亲,有几十年的时间,她不仅兼顾各项工作,还一直不放弃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
在和钟毅结婚三年后,陈慕华生下了二女儿小萍,由于时局动荡,夫妻两个人又都有繁忙的工作在身,无法给予女儿周全的照顾,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们将小萍放在安塞纺织女工王进的家中抚养。
陈慕华和钟毅无法常常去看望女儿,只能尽力地将营养品、衣物等寄到王进家中。他们总想着等一切都好起来之后就把小萍接到身边。
但在延安的整风运动中,陈慕华因为父亲和叔父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而受到了牵连,被迫与家人分离,接受审查。当陈慕华恢复自由身后,她与钟毅却与当初的女纺织工王进失去了联系,全然不知女儿身在何方。
失散的女儿成了陈慕华的一块心病,在漫漫的长夜里,女儿没有轮廓的身影总会在她的脑海中浮现,思念不断折磨着她。她一直没有忘记打听女儿的消息,可王进一家人就好像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偶尔会有“王进”的消息,可当陈慕华夫妇赶去的时候,又发现全是错的。
直到1975年,外贸部门来了一个新的女同志名叫王进,陈慕华听到这个名字后,又想起了女儿小萍,但她仍半信半疑,直到听闻这个王进也有一个女儿,并且年纪和小萍相仿时,陈慕华才决定到王进家中拜访,以探真假。
陈慕华通过和王进交谈,得知她就是当年的王进。她见到了自己三十多年未见的亲生女儿,跟自己完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陈慕华的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掉,见到女儿的那一瞬间,她深藏多年的愧疚、悔恨、抱歉全都涌上了心头。
她知道王进夫妇养育了小萍32年,彼此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没有把思念多年的女儿带回家去,她对王进夫妇说:“谢谢你们这么多年照顾小萍,她还是你们的女儿,只是如果你们愿意,咱们两家人就结为亲戚。”
投身公益
陈慕华一辈子都在祖国的一线工作,等到很晚才退休。可退休后,她也从来没有闲着。晚年时,她先后担任了连续几届的全国妇联主席,启动各项工程,四处奔走以求维护广大妇女的权利。
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使陈慕华深刻了解到一个社会里,妇女的权益若是得不到保障,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从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陈慕华帮助全国各地许多妇女接受教育、脱贫致富,并着力提高妇女在国家事务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最有名的是“春蕾计划”,那是陈慕华在1989年倡导设立的,目的是募集全社会的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春蕾计划”集资兴建了三百多所春蕾学校,帮助160余万失学女童重返校园接受教育,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到现在,“春蕾计划”这个伟大的公益项目,仍是神州大地上帮助许多贫苦女童脱离苦海的一艘轮船。
2000年,79岁高龄的陈慕华还策划实施了“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这个工程旨在让缺水地区的母亲能喝上纯净水,在这个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之际,全国已有九十多万人收益。
陈慕华谈起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时说道:“在西部严重缺水的地区,妇女的生活负担更重。我希望我们能够关注到这些妇女,并惠及到她们周围的人。”
2011年,陈慕华病逝于北京,享年90岁。在革命时期,她是豪情万丈的巾帼英雄;在新中国成立后,她是建设祖国的领导者;在新时代,她不忘初心,致力于公益,为许多人带去光亮和希望。
她的一生,就是一片永远都不会凋落的芳华,她永远都值得我们去致敬。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巾帼英雄陈慕华:17岁时给毛主席写信自荐,后成为新中国女副总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