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资治通鉴》中对北魏孝文帝迁都一事记载颇详,孝文帝定夺迁都决策时,大臣上奏:“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可见国都变迁,对于一国之运有着重大的正向意义。革命先驱孙中山也持这种观点,他曾说中国若迁到这三座城市,就会称霸亚洲,那么孙中山先生口中的城市是哪三座城市呢?
01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形容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那必然是出自《论衡·别通篇》中“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一句地“高瞻远瞩”。在列强蚕食鲸吞中国土地的晚清末年,孙中山突破性地冲破了当时中国人落后迷茫的状态,开始创造性地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新路线。他建立起了同盟会,集结起觉醒的有志青年,为推翻封建帝制、推动中国革命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孙中山
诚然,孙中山先生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他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而这份洞察力和判断力,也曾被他用来评判国内城市的价值。他曾对三个城市抱有极高的期望,在他看来这三座城市是定都的绝佳场所,在这里定都甚至可以帮助中国在亚洲范围内称霸。那么,孙中山先生所看好的这三座城市分别是哪三座?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属性让孙中山先生格外看好?接下来本篇文章就为大家解说一番。
02
第一座城市位于江南一带。说起江南城市,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诗作《桂枝香·金陵怀古》中,那“念往昔、繁华竞逐”的南京了。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城因深厚的文化价值,而彰显出与其他城市全然不同的气态和底蕴。后来的国民政府也正是把首府定在了南京。然而孙中山先生却把目光投向了湖北武昌。
▲如今的湖北武昌
《说文》中有云:“四达谓之衢。”而湖北作为整个中国地图的中心,可谓是“九州通衢”,以湖北为圆心,交通路线可以辐射到全国各省。再加上湖北临长江而栖,陆上交通与水上交通的四通八达,也为湖北带来了便利的贸易条件,使湖北具备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土壤。
▲二战中正在行军的日本士兵
除了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湖北武昌在军事条件上也得天独厚。由于地处大陆腹地,天然拥有防御屏障,即便爆发战争,处于大陆中心的地理位置也能为武昌稍作缓冲。这一点优势在抗日战争期间已有体现,当时日军想要向武昌进犯,却挺进困难,只因武昌地处内陆,需要突破多层地理的防御和军事的防御才能抵达。
03
如果说武昌由于其稳定安全的属性被孙中山先生看好,那么另一座城市入了孙中山眼的原因,则是其自古以来经历了多年纷飞战火,飘摇数年的狼烟已经将这座城市薰染成坚强而稳固的模样,这座城市就是凉州。凉州距离八朝古都西安不远,其与西安一般,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为凉州而作——“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
玉门关外没有明媚的春光,唯有戍边将士巍峨苍劲的身影。从这阕词中就能看出,凉州城有着保家卫国的铁骨和基因。凉州城民不仅有卫国之风,更有强悍的战力。凉州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迁居的重点场所,在西晋时期,外族甚至已占据当地一半的人口比重。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天生有着善战骁勇的禀赋。所以孙中山先生认为如果定都至凉州,就可以团结少数民族,一同建设都城的防御,有效地抵抗外侮。
04
孙中山先生所看好的最后一个地区,可能会比较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那就是新疆伊犁。伊犁位于中国最西一带,进出交通较之武昌要不便许多。而且伊犁的气候条件也并不占优,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之间落差极大,甚至会达到将近100度的差值,从外地来此处生活的人,可能需要适应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为何孙中山先生会看好这座城市呢?
▲伊犁在新疆的位置(图最上方)
孙中山先生认为,有挑战的气候环境,反而能成为遏制列强入侵的有利因素。在较为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军队行军是会大受影响的,敌军可能会考虑到这层原因,选择放弃攻打这座城市,这反而是为城中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而且定都伊犁,也有助于团结少数民族同胞,当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就能汇聚出一股更加强大的力量,推动国家向前向好发展。
结语
孙中山所看中的三座城市,每一座都有自己的优势所在。而不仅仅是这三座城市,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城市,都具备着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和地位,正是因为有这些城市的坚守,以及城市中人们的不断建设,中华复兴的蓝图才由每一块城市碎片拼贴而成,由每一个国民聚力而成。中国的茁壮成长,与每一座城市和每一个你我都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论衡·别通篇》
《桂枝香·金陵怀古》
《说文》
《凉州词》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换个首都我国成亚洲霸主?孙中山提议的三座城,有个太出人意料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