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12卷 汉纪四
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
【原文】
冬,十月,上与布军遇于蕲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余人走江南,上令别将追之。
【译文】
冬季,十月,高帝刘邦与黥布军队在蕲西对阵。黥布军队十分精锐,高帝便在庸城坚壁固守。远远望去,黥布军队的布阵如同当年的项籍军队,高帝心中厌恶。他与黥布互相望见,远远地质问黥布:“你何苦要造反?”黥布回答说:“想当皇帝而已!”高帝怒声斥骂他,于是双方大战。黥布军队败退而逃,渡过淮河,虽然几次停住阵脚再战,仍不能取胜。他只好与一百余人逃到长江南岸,高帝便另派一员将军继续追击。
【解析】
之前有写过三篇文章。
孟子见魏惠王推销思想,所有利益都需要大道理来包裹。
刘邦打项羽董公出面谏言,做大事必须要占据大义。
萧何给刘邦盖超级豪华宫殿,高手做事不能直接说自己要,而是要巧立名目。
其实围绕这个话题,可以再继续深入一点。
简单来说,个人利益越大,越要隐藏在众人的利益之中。
以英布造反来分析。
1.动机的不同
英布为什么造反?
刘邦杀韩信、彭越刺激到他。
与其等死,不如搏一把,赢了还能做皇帝。
彭越是死中求活、求富贵。
对于彭越手下的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不用死。
本本分分做好事情,每月拿工资就好了。
一边有造反求活的需求,一边没有造反的需求,甚至希望安定和平。
2.利益风险的不同
英布赢了当皇帝,输了伸头一刀必死。
英布手下这些人,赢了又能如何?
最好的封侯拜将,绝大多数恐怕就是给些钱完事。
但是,输了都是死。
两边最差的结果都是死,但是收益却不一样。
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真正愿意跟着英布一条道走到黑的人极少。
3.力量实力不同
英布不过是诸侯王,地盘、经济、军队比起整个汉朝来说小的可怜。
如此悬殊的对比。
英布的胜算常规操作下实在不高。
英布想要胜利,必须要把自己手中力量运用到极致。
在兵力不增多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稳住军心、提升士气说不定就能打出破釜沉舟那种暴击。
4.反对力量的存在
有人的地方就有反对。
英布造反,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必然有人反对。
最大化成对消弱反对者,使其转变为支持自己的。
即是
消弱刘邦也是提升自己。
英布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并不是太重要。
但是,结合之前提到的三篇文章。
孟子见魏惠王推销思想,所有利益都需要大道理来包裹。
刘邦打项羽董公出面谏言,做大事必须要占据大义。
萧何给刘邦盖超级豪华宫殿,高手做事不能直接说自己要,而是要巧立名目。
英布必须要有一个极高的出发点,来把他挑起的这场战争合理化。
同时,最大化程度激发手下军队战斗力,并且通过击败其他刘邦部队,形成裹挟滚雪球似发展,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所以,这个时候,英布不能把自己的利益单独挑出来,而要把自己化身成为众人利益的代言人。
是为了给众人谋求更大的福利,反抗刘邦的暴政为如此带领众人发动这场战争。
这样众人的力量才能够真正的为英布所用。
但是,英布一句“欲为帝耳!”
把自己的目的暴露的明明白白。
大家和你英布一起造反玩命,居然是为了你自己的一己私欲。
不玩了、不干了,不趟这趟浑水,安心拿工资、种地,他不香吗?
于是,军心会乱、士气会散。
【启发】
英布的例子是反方面教材。
现实生活中,如果想要达成个人利益,利益越大,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没用的。
还要借势,甚至造势。
如何造势借势?
第一步就是要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
第二步把事态挑起来,让事情看上去是代表众人的利益。
第三步再在暗中引导带节奏,通过众人大势,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自己要什么、要达成什么目的。
你再想让别人为了你想要的东西而奋战,那对方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改变了。
不信你试试。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资治通鉴:个人所求利益越大,越不能说出来!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