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历史 伯虎42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十六年的南征北战、艰苦奋斗,四十岁的淮右布衣朱元璋于应天(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即皇帝位,即明太祖。太祖登基后,于洪武三年(1370年)册立亲藩,将九位皇子和一位侄孙封为藩王,其中诸子皆为一字亲王,而唯一的侄孙——朱守谦,则立为靖江王,名位为郡王,禄米车马服饰等待遇则同亲王。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更定诸王岁禄,“亲王岁禄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这一年,靖江王的岁禄从和亲王相同改为年禄二万石,钞一万贯,其余物料为亲王待遇之半,马料草月支二十匹。

在厘定诸子字派时,太祖规定:“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次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木、火、土、金、水为序”,同时,太祖又宣布:“惟靖江王不拘此名。”也即是说,靖江王一系可以不用五行偏旁取名。(这是因为靖江王一系不是太祖子孙后裔,可以不用帝系字派和五行取名规则。)

在《皇明祖训》中,太祖给靖江王一系安排的字派是:赞佐相规约 经邦任履亨 若依纯一行 远得袭芳名。而这字派的第一字,其实是从靖江王第四世开始使用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大明靖江王,出自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朱兴隆(重四)一脉。

元至正四年(1344年),在接连肆虐淮河两岸的大旱、蝗灾、瘟疫中,时年十七岁的朱重八(即明太祖朱元璋)一家家破人亡,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朱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先后在病饿中离世,其余亲人也四散逃亡,以求活命。这其中,大哥的遗孀王氏带着幸存的一儿一女,回到自己的娘家,勉强支撑着生活。

后来,十七岁的朱重八当过和尚、四方云游(其实就是乞讨)、又参加了元末红巾起义,经过八九年的艰难历程,终于在红巾军中取得了一点点成就,被濠州红巾大帅郭子兴任命为滁州守将,并改名朱元璋。这一年,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尚存的亲人:大嫂王氏、二姐夫李贞,得知分别多年的弟弟重八居然还活着,而且已经出人头地,不由得惊喜万分,于是各自带着儿女们从老家到滁州投奔(朱元璋的大姐、二哥、三哥及其家人均已去世)。和家人分别十年,渺无音信的朱元璋得到了亲人们的消息,真是悲喜交加,急忙与大嫂、姐夫、侄儿侄女外甥们含泪相见,互述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把大嫂、侄女和姐夫安置妥当后,对于亲人中的二代男丁——侄子驴儿、外甥保儿,朱元璋厚加栽培,给驴儿赐名朱文正,保儿赐名李文忠,给他们延请名士大儒加以教导,等他们稍长后,又安排两人加入自己的军队中,随同征战,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和经历。

朱文正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从军,屡经大战,每每奋勇争先,身先士卒,为叔父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并以功授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本人是红巾军龙凤政权的知枢密院),这是大将徐达、汤和等人才有的待遇。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建大都督府,统管麾下全部兵马,任命侄子朱文正为第一任大都督。朱文正因此成为叔父朱元璋之下、朱氏军事集团第二人。当年的朱文正,才二十五岁而已。

少年得志的朱文正,更加意气风发,一心要为叔父、为朱家建立更大的功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最大的敌手——汉政权皇帝陈友谅趁朱元璋北上救援龙凤政权都城安丰的时候,亲率六十万大军,沿长江而下,准备一举消灭朱元璋势力。而陈汉军首要的目标,就是朱元璋势力范围中西面防御的门户----洪都(今南昌)。

危难之际,朱元璋遣朱文正为洪都守将,以朱家的基业和存亡勉励他,要他不惜一切代价,坚守住洪都。朱文正在决死之心激励下,率不到三万的洪都守军,死守洪都城,在历时八十五天的洪都攻防战中,以血肉之躯牢牢阻挡住陈汉六十万大军的疯狂进攻。最后不辱使命,守住了洪都城,震惊天下的军事奇迹就此诞生。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此战,年轻的朱文正把自己的指挥天赋和军事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由此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但是这也引起了朱文正的骄纵之心,认为战后叔父的封赏厚此薄彼、没有一碗水端平,心里开始怨恨,并导致情绪失控,牢骚不断。

长期心怀不满之下,朱文正居然暗中联络朱元璋另一敌人张士诚的部下,说是买卖私盐,真实情况是什么,不得而知。也许有打探底细、互通有无、趁机自立之心。

朱元璋得报后大怒,气冲冲地自应天赶赴洪都,将侄子拎到面前,大骂责问:“混账小子,想干什么?造反吗!”亲自将朱文正押回应天。

回到应天后,朱元璋依旧怒发冲冠,用鞭子狠狠将朱文正打了一顿,几乎把朱文正当场打死。幸好在其妻马氏的劝解下,朱文正才逃过一劫。

事后,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回想事情原委,也觉得自己确实是考虑不周,亏待了立下大功的侄儿,才使得他生出怨恨离心之举。如果因为此事就把朱文正处死,也对不起早逝的大哥朱重四。思前想后之下,朱元璋最终免除了侄子的死罪,但废黜其所有官爵,把他贬到桐城软禁居住。

朱文正在被剥夺一切职权后,在桐城过了两年郁闷的日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被剥夺一切官职军权、软禁两年之久的原大都督、吴王(朱元璋已经在两年前称吴王)亲侄朱文正,在桐城软禁地郁郁而终,时年三十岁。

朱文正成为大都督的那一年,即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其姬妾在应天生下了他的长子,朱元璋因为朱家人又有支脉添丁,欢喜不已,给这个侄孙起名铁柱。但由于铁柱生母地位低下,所以连名字也没有留下来。铁柱也是朱文正的独子。

等到朱文正犯事被贬,软禁桐城时,铁柱也随着父亲一同前往桐城,陪同居住。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文正在桐城去世,铁柱已经五岁,知道世事好恶了。

朱元璋闻报侄子去世后,心里颇为不安。为了保护朱文正所留下的独子、朱家除自己一脉外唯一的独苗男丁,于是他把铁柱从桐城接到应天,妥为安置,并抚摸着铁柱的头温言慰藉说:“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

此后铁柱就被叔祖父朱元璋养育在应天吴王宫中,并如同当年教育其父朱文正一样,给他请大儒文士学习经义典籍,期盼其成才。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更改铁柱名之为朱炜,后来又改为朱守谦。

明洪武三年(1370年),已经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以“屏建诸藩、拱卫皇室”的理由,第一次建藩,分封自己的诸子为秦、晋、燕、吴(周)、楚、齐、潭、赵、鲁等藩国亲王,同时,把十岁的侄孙朱守谦也册立为王,王号“靖江”,藩国广西静江府(桂林),命工部在静江府为朱守谦修造靖江王府。因朱守谦以“靖江王”就藩静江府,为避免之后王号和藩地名混淆,自洪武五年(1372年)始,静江府改称桂林府。

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王府建成,位于桂林府中风景秀丽的独秀峰之下,广建宫宇庙社、高城周垣,气势非凡。在藩国军政权力、官属、护卫、禄米、赏赐、册宝仪仗方面,靖江王皆与诸皇子亲王一视同仁。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但朱守谦在京师(南京)居住已久,习惯了江南的繁华和富庶生活,并不愿前往偏僻的广西就封,一直推辞不就,太祖和马皇后也不舍得年幼的侄孙远行,所以就遂他之意,暂缓就藩。直到洪武九年(1376年),朱守谦年满十六,再也不能耽搁,在太祖和马皇后的劝慰下,他才在当年十月二十八正式之国,由靖江王府属官护卫着,奉祖母南昌王妃(太祖立国后,追封长兄朱重四为南昌王,改名朱兴隆,册封尚在世的大嫂王氏为南昌王妃)一同前往桂林府就藩。

朱守谦一行走到长沙时,靖江王府属官建议朱守谦向太祖上表谢恩,并叙述思念之情,朱守谦照办。当奏报抵达京师后递到太祖面前后,太祖连夜读之,不觉潸然泪下,打湿了衣襟,对侄孙挂念之情充盈在心。

于是他特地下谕旨给靖江王府属官,嘱咐他们:“守谦未壮,犹有童心。既出镇西南,唯尔文武之臣是赖。尔等若谓守谦为已能,不与之谋,不导以理,非贤人君子矣。宜勖之以学,诱之向善。若有不从,必从容开喻,务成其德。守谦本幼,朕令其行者,盖以所保者有尔文武臣也。尔等其恪恭朕命毋怠。”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太祖封藩时,规定了诸藩皆以始封之王为藩国始祖,加以祭祀,但唯独靖江王,是以始封之王朱守谦的祖父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以朱文正为二世、朱守谦本人为三世。这样,在靖江国的祭祀典仪中,朱兴隆和朱文正父子就可以享受后世子孙的祭祀和供奉,这也是变相为朱文正争取了被家族后代祭祀的资格,算是太祖对早逝的侄子一种补偿吧。

朱守谦就藩桂林时,太祖给他赐下了靖江王世系字派,和其他亲王一样,从下一代子孙开始施行姓名排行。这就是靖江王始祖是南昌王朱兴隆、而始封王是朱兴隆的孙子朱守谦、靖江藩字派却要从朱守谦的儿子辈开始排起的原因。

但是朱守谦就藩后,却辜负了太祖的眷顾体恤之情,为人性情乖戾,阴险狠,在桂林藩国肆为淫虐,使得地方苦不堪言。太祖知道后,很是愤怒,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把他召回京师责问。朱守谦又暗地里作诗讽刺、多有不恭。于是太祖废其为庶人,让他奉祖母南昌王妃回中都凤阳去种田,以示惩戒。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守谦的祖母南昌王妃在中都去世,太祖将其祔葬于中都皇陵内南昌王陵,和大哥朱兴隆(重四)合葬。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认为朱守谦年纪渐长,又在老家凤阳经过艰辛改造,应该可以改过了,于是恢复他的王爵,改封云南就藩。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在云南时,朱守谦故态复发,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导致云南军民深受其害,地方官员也上疏弹劾不止。太祖对朱守谦彻底失望,只得又把他从云南召回,第二次废黜王爵,安置在中都闲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两立两废的朱守谦在中都凤阳去世,年三十一。太祖此时已老,亲亲之情犹为厚重,对于大哥南昌王一系就此断绝爵禄于心不忍,于是将侄孙朱守谦的儿子们接到京师、像当年抚育年幼的侄孙时一样,养育诸侄曾孙——朱赞仪、朱赞俨、朱赞侃、朱赞俊、朱赞偕、朱赞伦、朱赞杰、朱赞储、朱赞亿于皇宫中,加以教导。并册封朱守谦的嫡长子、十岁的朱赞仪为靖江世子。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朱赞仪年十五岁,将要成年,太祖命他领护卫出京师,前往拜访晋、燕、周、楚、齐、蜀、湘、代、肃、辽、庆、谷王等十二位皇叔祖,及皇叔父秦王。朱赞仪自湖广入蜀,经陕西抵达河南、山西、北平,再到大宁、辽阳,然后山东回京师,历时一年,走遍了大明天下。这是太祖有意识的历练这个侄曾孙,以便增长见识、熟悉风土人情,为日后重新建立靖江藩而做准备。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就在靖江世子朱赞仪回到京师后不久,七十一岁的太祖驾崩,皇太孙、也是朱赞仪的堂叔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之后,因“削藩”之策,朱赞仪的堂叔祖燕王朱棣和堂叔建文帝朱允炆展开了历时三年的战争,大打出手。一时间,建文帝顾不上留居在京师的堂侄朱赞仪。

建文二年(1400年),朱赞仪年满十八,已经当了八年的靖江世子,还没有袭封。建文帝终于记起了还有这么一个堂侄,于是在这一年正式册立他为靖江王,以承袭靖江藩传承。不过直到永乐元年(1403年),已经在叔侄相争中获取胜利的成祖(即燕王朱棣),才把侄孙朱赞仪复藩桂林府,重归父亲朱守谦的旧藩地。

同时,成祖规定:靖江王禄米降为郡王例、典仪冠服、车辂仪仗、朝贺礼仪等则与亲王同,属官护卫数量也用亲王规制。此外,靖江王可设立庄园、以桂林府为藩国,这两项,是普通郡王所没有的。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自永乐元年(1403年)朱赞仪复藩开始,大明靖江王使用者太祖所定下的:赞佐相规约 经邦任履亨 若依纯一行 远得袭芳名 二十字派,在桂林藩地繁衍生息,前后经历了:

靖江悼厘王朱赞仪

靖江庄简王朱佐敬

靖江怀顺王朱相承

靖江昭和王朱规裕

靖江端懿王朱约麒

靖江安肃王朱经扶

靖江恭恵王朱邦苎

靖江康厘王朱任昌

靖江温裕王朱履焘

靖江宪定王朱任晟

靖江荣穆王朱履祜

靖江王朱亨嘉

靖江王朱亨歅

共十代十三王,历经二百四十七年。

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军攻破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被清军所杀,明代唯一不是太祖子孙后裔的藩王——靖江藩,就此断绝承袭,湮灭在历史中。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特殊的行辈——大明靖江王的字派传承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