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美文丨蒋集政:惟愿代有人才出

历史 新湖南xhn

惟愿代有人才出

参观曾国藩故富厚堂有感

文/蒋集政

富厚堂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故居,座落于娄底市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与湘乡市、湘潭县、衡山县、衡阳县毗邻,总占地面帜4万多半方米,主体建筑近1万平方米,是典型的沿中轴线对称的明清回廊式建筑群体。

因为爱人是曾国藩同乡——双峰县人,由此在去双峰探望岳父母时曾两度参观曾国藩故居。

最后一座乡间侯府

富厚堂原称八本堂,后曾纪泽据《后汉书》“富厚如此”而改现名。因曾国藩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故居被称为“侯府”,是中国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乡间侯府。

富厚堂始建于清同治4年(1865年),坐南朝北,背倚的半月形鳌鱼山上树木茂密,古树参天,从东南西三面把富厚堂围住,远看,富厚堂好似坐在一张围椅中。门前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涓水悠悠环绕,四周峰峦叠嶂,群山环抱,四季常青。故居周围围墙环绕,进入东西两宅门,是一个用花岗岩铺成的半月形台坪,坪边插着大清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台坪外是一张半月形莲塘,夏日荷花相映,有如泮宫。台坪正中是前进大门,门上悬挂着曾纪泽所书“毅勇侯第”朱地金字直匾。整个建筑包括门前的半月塘、门楼、八本堂主楼及公记、朴记、芳记3座藏书楼,荷花池、后山的鸟鹤楼、棋亭、存朴亭,还有咸丰七年曾国藩亲手在家营建的思云馆等。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家4A级旅游区、新潇湘八景之一。

进入大门,是一片广宽的内坪,通过坪中石板道,直达二进台阶。中厅门上悬挂着曾国藩所书的“富厚堂”红底金字匾。正堂分为两进,前为“八本堂”,厅内悬挂曾国藩所书“八本堂”匾额,额下是曾纪泽用隶书所写其父的“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后为神台,五龙捧圣的神龛上,有曾纪泽直书的“曾氏历代先亲神位”匾;顶上悬着同治9年(1870年)御书钦赐曾国藩的“勋高柱石”黑地金字横匾。两旁墙上挂着赏赐的御书“福” “寿”二字直匾;神龛照壁上则是曾国藩于同治二年自书的“肃雍和鸣”白底蓝字横匾。

后厅两旁是正房,一边为曾国藩夫人欧阳氏住室;另一边是其长子曾纪泽夫妇住房。前栋左大门为南厅,两侧有4间正房,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夫妇住室;右大门为北厅,为曾纪鸿长子夫妇住室。南北两端都有3层的藏书楼,南端是曾国藩的公记书楼和曾纪泽的朴记书楼,北端是曾纪鸿的芳记书楼,3座书楼有各类藏书约30万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

富厚堂是否可称“曾国藩故居”,社会上颇有争论。富厚堂虽然是曾国藩侯府,但其实是曾国藩第三故居。曾国藩出生于“白玉堂”(今荷叶镇大坪村),后移居“黄金堂”(今荷叶镇良江村)。同治四年秋,素无终身官场打算的曾国藩,准备先动员家眷回籍“立家作业”,自己以后再作引退,即令其子曾纪泽“回湘禀商两叔”,移兑富托庄屋,由曾国潢、曾国荃、曾纪泽经手主持,依照侯府规模,营造了富厚堂。整个建筑虽具侯府规模却古朴大方,虽有雕梁画栋却不显富丽堂皇,基本体现了曾国藩对建宅“屋宇不肖华美,却须多种竹柏,多留菜园,即占去四亩,亦自无妨”的意旨。1866年秋,主楼竣工,曾国藩夫人、子女和儿媳即回籍住进了富托新屋。而曾国藩直至去世也不曾在富厚堂居住过。

曾国藩其人其事

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先后晋升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毅勇候”,授“武英殿大学士”,升“光禄大夫”,谥称“曾文正公”。

曾国藩出生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18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到道光28年(1848年),授礼部右侍郎,在京10多年间,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创造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官场奇迹。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是湖南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致他虽已去世近150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政治上,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关于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

军事上,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并将这一宗旨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他认为,“行军之道,择将为先”,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并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同时,他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

学术上,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特别是在政治实践和军事斗争中渐渐地看到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后,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认为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幷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文学上,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宗法桐城,又非桐城所囿,对其有所变革与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作典范,世称为湘乡派。以致清末民初的严复、林纾、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书法上,曾国藩提出乾坤大源之说的书法本源理论,从乾道—阳刚美—着力—雄奇—大气,从坤道—阴柔美—不着力—淡远—韵胜,形成了系统的书法理论观。他对当时南北书派论既赞成又批评,主张南北兼而有之。曾国藩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经过继承古典到创新时尚的曲折探索,留下了近130万字的《日记》,堪称中国古代罕见的书法大家与巨型书法作品。报载,2013年5月10日,由中国嘉德拍卖行拍卖的一封曾国藩家训,起拍价10万元,最终成交价竟达230万元,超过起拍价20倍,由此可见一斑。

有人评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我深表认同。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特别是对湖南近代发展的影响甚为巨大而深远,受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湖南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影响中国发展的风云人物,所谓“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俱与荣焉。

曾国藩家教泽荫后人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 “四大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推崇他为千古第一完人,但因忠于清室镇压太平天国暴乱、办理天津教案等又饱受争议。但曾国藩一生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特别是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却是世所公认,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精湛范本。

在家庭成员中,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人孝悌。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就是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要融洽与和谐。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曾国藩特别强调“勤以持家”。所谓“勤以持家”,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二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藩这样说,并且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比如,他委托弟弟曾国荃等建设富厚堂,就是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富厚堂古朴大方,并不奢华,然曾国藩得知修屋花钱7000串而为之骇叹,他在日记中写道:“接腊月廿五日家信,知修整富厚堂屋宇用钱共七千串之多,不知何以浩费如此,深为骇叹!余生平以起屋买田为仕宦之恶习,誓不为之。不料奢靡若此,何颜见人!”其实,当时7000串钱折合白银5000两,而曾国藩年俸为白银2万两,以1/4的年薪修建一座住宅,哪怕被称为“侯府”,在今天看来也应该不算为奢侈的。

再比如,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实在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曾国藩不仅在世时言传身教,“和以治家” “勤以持家”,临终前还给后代留下“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二是主敬则身体强健;三是追求仁爱则人高兴;四是参加劳动则鬼神也敬重。咸丰6年(1856年)9月29日,他写信给9岁的儿子曾纪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他希望9岁的儿子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而不仅仅是做到勤俭自持。

曾国藩的家教及其遗嘱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曾国藩之后,曾氏家族可谓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曾国藩身为湘军统帅,曾氏后代子孙却没有一个加入到行伍之列,甚至也极少有人出仕。曾家后裔恪遵先祖遗言,远离政界、军界,洁身自好,大隐于世,实现了曾国藩“长盛不衰,代有人才”的遗愿……

清同治11年(1872年)3月,曾国藩病逝于南京,根据其遗愿,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金盆岭。1873年12月,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今长沙市岳麓区坪塘街道)伏龙山,系与夫人欧阳氏合葬。次年,修建曾国藩墓。2013年,曾国藩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咸丰2年(1852年)11月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始,曾国藩于长沙组建湘军,到最后功成身死埋葬于长沙,或许这就是命运的轮回、历史的轮回。

曾国藩墓前东面不远处就是滔滔南来、汩汩北去的湘江。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历经晚清时期的深重苦难、五四运动的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如今的湘江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星城长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放眼湖湘大地、巍巍华夏,无不在发生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惟愿江山代有人才出,再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简介

美文丨蒋集政:惟愿代有人才出

蒋集政,长沙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写作,发表各类作品120余万字。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美文丨蒋集政:惟愿代有人才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