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历史 枕猫

1978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叫做小岗村的地方,18位农民挤在一个一间低矮残破的茅屋里,秘密签署了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公社的农田被分配给了个人,收获的粮食也不上交。这个举措在当时看来,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

“包产到户”其实并非什么新鲜事,几千年来农业最根本的形态,就是这种各自为政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人民公社,“公社”成为组织农业生产、分配劳动成果的机构,这这种制度下,“集体”是第一位的,“个人”则是第二位的。

在百废待兴的中国,我们摒弃了原有的农村经济生态,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中的是非功过,值得我们用思辨的目光,去进行一次重新的审视。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化运动

千年的农业国

从驯化了野生农作物开始,中国便与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里,我们因为农业发展出伟大的文明,却也被农业束缚住了手脚。

古代将国家称为“社稷”,稷指的是一种谷物,用以指代“谷神”,展现了当时统治者对于农业的尊崇。但是,农业国家的生产效率低下,土地出产的粮食,很难养活全国所有的人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里的数据,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产量最高的明清,北方平均亩产小麦仅60多公斤,南方平均水稻亩产仅为130多公斤,综合而言,全国平均亩产粮食大概是100公斤左右。

按照最低的标准,仍然需要2-3亩的土地,才能养活一个人。当时的很多家庭,并不能达到这个标准。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整个家庭便遭遇破产的危机。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粮食

即使到了民国的“黄金十年”,情况也没得到改观。《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引用了国民政府农林部统计手册数据,民国粮食单位产量在1936年顶峰,水稻亩产180公斤,小麦75公斤,玉米100公斤。这些数据,比起封建朝代也没有进步太多。

以至于到了临近解放的1948年,全国农业最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号称“苏湖熟、天下足”,但根据1948年《淀湖区主要农作物产量调查》记载,苏州的石浦乡种植水稻16000多亩,亩产110多公斤;小麦2500多亩,亩产37公斤;大麦1000多亩,亩产30公斤。加之油菜、蚕豆等作物,亩产总量仍然在200公斤以下。

在“靠天吃饭”的情况下,想要实现农业的自给,养活本国的人民,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在古代所谓的“盛世”里,仍然会有人因为缺粮而饿死。人口的增殖又加剧了生产的压力,当土地开荒的速度放缓,粮食就会短缺,造成社会的动荡。这是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农业

百年的工业化

读不懂工业化的人,注定理解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标志着农业国家在与工业国家竞争中的完败,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工业化,才能挽救贫穷落后的中国。从此以后,中国开启了艰难的历程,走上这条充满血与泪的道路。

清朝的改革派开启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寄希望将西方工业革命的结果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并没有成功。辛亥革命希望通过上层的改革,来为国家的工业化铺平道路。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几经斗争,击败了顽固守旧的势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国民政府,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1927-1937的十年间,实现了工业产值年均10%以上的增长。但是这一进程很快被日本人打破,他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旨在将这个庞大的国家,变成自己的工农业原料基地。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工业化

就民国时期经济结构来看,也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工业部门仅限于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则非常薄弱,甚至连子弹都需要依赖进口。

缺乏了工业的支持,民国的农村经济也是一片萧条。传统的宗族势力在农村依然强大,土豪乡绅把持着这里的经济,这是一个和几千年前并没有太大变化的,封闭而落后环境。

到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时,农业经济占据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二以上,农村人口超过十分之九。农业的疲敝让整个国家羸弱不堪,新生的政权酝酿着改革,来结束几千年来的弊病。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解放战争

人民公社化运动

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在农业上依然处在与过去相同的困境中,党和政府寻求着新的途径,革新小农经济的模式,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问题。当时毛泽东认为,农村是实现社会改造的主要阵地,要利用这个阵地,来实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通过政治挂帅和群众运动,破除农村旧有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模式。当时的领导人参照苏联集体农庄、农业公社的模式,并总结了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错误,结合了革命的需要,摸索着新的途径。

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提出,正式开启了轰轰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今天看来,这场运动有他的局限性,尤其在政治上,被贴上了“左倾”的标签,并且与“大跃进”的浮躁与冒进一起,饱受世人的诟病。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一次与小农经济的对抗,客观上促进了农业的增长,为现代化的集体农业经济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是现代工业化扬帆起航的标志。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北戴河会议

工业与农业

人民公社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声势浩大的农业生产运动在各地铺开,平整土地、治理水患、改良水土、修建灌溉工程等,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今天我们看到农田整齐漂亮的面貌,大多是当时留下来的“杰作”。

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期,农业产量一直稳步增长。从1965年到1978年,粮食产量由1.95亿吨猛增至3.04亿吨,增幅达到56%,年平均增长也在3.5%左右,基本摆脱了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了全国人民的“衣食无忧”。

农业取得如此的成就,自然与工业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一贫如洗的中国,工业化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没有工业的加持,以中国仅占世界8%的耕地,断然是养不活那十几亿人的。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粮食产量

我们工业基础的薄弱,可能超乎任何人的想象。1949年时,偌大的中国,全部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只有300克,连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化肥产量是0.6万吨,平均到每亩耕地上,只有4克,比做一盘菜使用的盐还要少。说是一贫如洗的“烂摊子”,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思路下,我国的工业迅猛发展。虽然在“高精尖”的技术方面还很落后,但是关系到民生的基础工业部门,已经较为齐全,与农业相关的钢铁、化肥、农药等产量,雄踞于世界的前列。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的平均亩产已经达到近300公斤。在1961至1981的二十年间,世界谷物粮食总产量增产9亿吨,其中中国就贡献了1.9亿吨。这些亮眼的数据表明,中国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就,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农业

历史的评价

在当时的形势下,“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政治正确”,“包产到户”则是见不得光的非法行为。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会批评当时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超前发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揠苗助长”。

殊不知我们国家在当时面临了怎样的困境,一切充满了未知与黑暗,道路上荆棘丛生,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的血泪。当时我们做的不是选择题,而是事关生死的判断题,一招走错,便会满盘皆输。

当然这种“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阵痛,包括“三年困难”的苦难与牺牲,包括体制机制僵化的官僚与低效,很显然这是一个有着巨大瑕疵的制度,值得我们深刻为之反思的。但其,其历史的功绩,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中国现在所取得的种种成就,与当时的选择也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

倘若在建国初期,我们就采取“包产到户”的分配方式,那么农村将会一直处在封闭之中,最终陷入停滞的绝境,拖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让国家失去竞争力。

“中国崩溃论”曾经一度大热,“谁来养活中国”、“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危害世界”等,是当时备受热议的话题。而我们用自身的实力打破了这一“预言”,不但让国民空前的富足,还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我们今天不能忘记的是,在光鲜亮丽外表的背后,曾经也有过无比痛苦的挣扎与抉择。

文/陈昱文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当年毛主席为何坚决反对包产到户?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