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本文系“奥卡姆剃历史”独家稿件,转载请联系授权,欢迎转发朋友圈和各种分享。
咱们中国人经常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其实就是从周朝来的,周建国后,周公这些政治家就根据“德”的要求,开始制定一套礼乐,礼就是礼仪啊制度啊,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乐就是音乐啊舞蹈啊,这个是偏重于精神层面的,以陶冶人们的心性。
1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这是咱们打小就会背的历史朝代顺口溜。
好好的大周朝,为啥给硬生生地分成了两截?而这东周,为啥又一分为二呢?这事儿说来有点话长。
周是灭了商以后得的天下,那时候的周其实并不强大,周不过是兴起于渭水支流漆水一带的一个姬姓部落而已,慢慢发展起来,而商呢,则是正统的中原王朝,但是商后期实在是出了几个无才无德的王,把国力慢慢耗尽了,让周一举而拿下。
周得了天下之后就琢磨,那么强大的商朝,竟然被我们打败了,这是为啥呢?
琢磨来琢磨去,他们认定了一个理儿:这是天意啊,天意是啥?天意就是天下有德者居之,商为什么失了天下?他们失了德啊;我们为什么能代商而得之?那是因为我们有德啊。
想通了这一点,周朝就开始特别讲究德,咱们中国人经常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其实就是从周朝来的,周建国后,周公这些政治家就根据“德”的要求,开始制定一套礼乐,礼就是礼仪啊制度啊,用来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乐就是音乐啊舞蹈啊,这个是偏重于精神层面的,以陶冶人们的心性。
周朝慢慢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规范,你是什么人,该做什么事,对上如何,对下如何,等等,都有相应的礼仪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周礼,孔子心心念念的,就是要恢复周礼。
周朝刚刚得了天下,又致力于礼仪建设,使得天下归心,逐渐强盛起来,周天子也很有威望,诸侯啊士大夫啊什么的,各个阶层都各安天命,各尽其力。
但是,什么事儿都怕有但是。周礼这套制度其实质还是建立在周天子控制天下的能力和威望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势力逐渐坐大,这套礼仪制度慢慢失去了“规范”的作用,仅有象征意味了,礼开始慢慢崩,乐开始慢慢坏。
2
比如西周后期有两个天子,周厉王和周幽王,周厉王是周幽王的爷爷。
周厉王的时候,已有诸侯和贵族敢于反对周天子了,他们把周厉王流放到了一个叫彘的地方,但大家注意,这个时候呢,对于周天子来说,还有一定的威望,虽然被流放了,但没有人敢杀害他,而且只要他活着,他就还是国家权力的最高象征,朝政大事只是由一些贵族出面代管而已,他们并不敢另立新的天子。这个就是底线。
那么周幽王呢?这个是西周的最后一代天子,到了他这儿,就不仅仅是流放了,而且是贵族勾结蛮夷外族,杀入周朝,居然把周天子周幽王给杀了,还另立了天子。
大家看,仅仅隔了一代人,就已经这么不讲规矩,不是,是一点规矩也没了。
周幽王被杀是公元前771年的事,贵族内部又经过一系列的斗争,周幽王的儿子宜臼最后被立为天子,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觉得经过了这么严重的战乱、内讧,在关中地区再待着自己也会很危险,索性就把首都从镐京迁到了洛阳。
洛阳在镐京的东边,从此就把周分成了两段,前面一段称之为西周,周平王以后的周代称为东周。
3
那东周为什么又分春秋、战国这两个时代呢?
战国咱们好理解,战国七雄,争霸天下,天天打仗玩儿,最后秦统一六国,实现大一统。
那么春秋呢?这个名字和孔子有关。鲁国史官记载本国历史的史书叫《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后来经过孔子的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而这段时间正好和现在咱们说的“春秋”这个时代大体相当, 所以这段时间就命名为了“春秋”。
事实上当时不仅鲁国修史,别的诸侯国也修史,那为什么不用别的诸侯国的史书来命名呢?原因很简单,别的诸侯国的史书,都没有流传下来,或许都让秦始皇给烧了。
孔子记录的这个春秋时代,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
4
话说周平王东迁洛阳后,最初就是靠着郑国、晋国、卫国等几个诸侯国的扶持,慢慢在中原地区立脚的,这里面郑国出力最大。
郑国以河南郑州一带为领地,离洛阳不远。
郑国的国君就被周天子封为王朝卿士,有点类似于宰相,就是帮碰上天子处理一些朝政大事,但是呢,地位比一般的诸侯要高。
郑国最初的两位国君郑武公和郑庄公都做过周平王的卿士,但是郑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又在朝中,就开始有点要把持朝政的意思了,周天子当然觉着不舒服,就想了个招儿,想让虢国的国君也当这个卿士,这样不就能平衡郑国的势力了吗?想得挺好,但还没做呢,郑庄公就知道了,勃然大怒,当面让周平王给个说法,周平王一下子就怂了,连连摇头,哪有的事儿啊,没这事儿。
为让郑庄公彻底放心,周平王居然还做了个决定,他对郑庄公说,这样吧,为表示咱们的互信,我让我儿子狐去你们郑国做人质,你呢,把自己儿子忽送到我这儿来。
这事儿乍一听还挺在理儿的,互相拿自己的儿子作人质,很平等嘛。但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儿。周平王是谁?是周朝天子;郑庄公呢?不过是周天子封的众多的诸侯王中的一个而已,现在是用天子的儿子换回了一个诸侯的儿子,很明显,周平王做的是赔本的买卖嘛。
但郑庄公就答应了。
这也是礼崩乐坏的一个表现。在周代的礼法秩序中,只有对等的双方才可以交换人质。周天子本来享有比任何一个诸侯国国君要高的地位和权威,怎么可能和一个诸侯交换人质呢?这就违背了对等原则,破坏了周朝的礼制。
5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继位的是周平王的孙子,也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年轻气盛,早看不惯郑庄公飞扬跋扈、把持朝政的作派,就很想剥夺郑庄公卿士的权力。
郑庄公老奸巨滑,这点儿事很早就看出了苗头,他打算先给这位年轻的天子一点颜色看看,于是做了一件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的事。在这年麦子熟了的时候,郑庄公竟然派人抢先把属于周天子田地里的麦子给收割了。
干一回还不过瘾,等到秋天,小米在地里也长熟了,郑庄公又派人冲过去,把周天子地里的小米也都抢先收割了。
这事儿看起来很无厘头,也不大,不过就是一点粮食而已,但是,这表明天子的威望已不足以足众了,诸侯可以不听天子的了。
周桓王也不傻,知道郑庄公这是试探自己,就先崩住没出招,然后过了几年,瞅准机会,突然就正式任命虢公为卿士,这样就有了虢公和郑庄公两位卿士。
郑庄公可能是觉得既然已成事实了,也就没再说什么,反正我还是卿士,但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周桓王还真是有魄力,又晃晃当当过了不咸不淡的几年,这个周桓王突然下令下令剥夺了郑庄公卿士的地位,不再让郑庄公过问朝政了。
郑庄公很生气,索性就躲在自己的封地内,不再按照周礼的规定去朝见周天子了。
这周桓王一看郑庄公躲在郑国不再出来,就抓住郑庄公不遵礼仪朝觐的把柄,叫来了一些诸侯,组成联军来讨伐郑国。
郑庄公一看,呵呵,这是要玩儿真的了,周天子要兴师问罪啊这是。
郑庄公知道这天子组织的诸侯联军,看热闹得多,真卖命的少,很淡定地也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在𦈡葛这个地方展开了决战,陈国、蔡国、卫国这些诸侯的联军一看真打起来了,自己先跑吧,这样只剩下了周天子自己的那点人马,根本不经不起郑国的打,很快周天子的军队就打败而逃。
郑国有一位叫祝聃的大夫,他盯着逃跑的周桓王,看准时机,一箭就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祝聃向郑庄公请示,咱们追吧,你看我都射中周天子了。
郑庄公还算有点敬畏之心,说算了吧,咱们面对的毕竟是天子,不要再追了。
当天晚上,郑庄公还特意派人去慰问了受伤的周桓王。
6
你看,这就是礼崩乐坏的开始阶段的表现:郑庄公最后虽然体现出他对天子的权威、礼法秩序还有最后一丝敬畏,但直接和天子开战,并射中天子让他受伤,这事实上已经造成了对现有秩序极大的冲击。
和周幽王被杀相比,虽然周桓王只是受了伤,但攻击周幽王的主力是外力犬戎,是外敌;而射伤周桓王的则是曾在王朝担任卿士的郑国国君的军队,是“自己人”。
所以这件事的破坏性更大,它让天下人都看到,诸侯不仅可以挑战天子的权威,而且在射伤天子之后不受惩罚。
可以说,这一箭,射塌了周朝整个的内部秩序,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正式开始了。
这段时期为什么叫春秋?除了上面说的那些,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是以所谓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对这段历史持严厉批判态度的,所以把这个没有了秩序,失去了礼仪的时代称之为春秋时代。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啥叫礼崩乐坏?看看这支射向周天子的箭,把礼乐一箭射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