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苏中国无法打赢日本?看看中国坚持抗战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
日本侵略者相对落后的中国确实强大
记得在很多年前,我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个论调,就是——“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参战,中国势必会被日本的侵略打垮”,当时我还深以为然。
但是多年之后,随着日本国内的各种资料逐渐被披露出来,我才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真的是纸老虎。尤其是在1939年侵华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民虽然是处于地狱模式的难度,但日本每走一步也都是如履薄冰。
固然,没有美苏参战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将需要更长的时间,也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但是,任何事情全靠外力都是不现实的,是因为中国有着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基础,才有了美苏介入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结局。
是中国军民自己的顽强抵抗才是根本原因
也许有人觉得我过于乐观,因为日本在侵华战争初期的迅速推进证明了他们的实力。而我要说,日本人当初也是这么想的,才会一步步走向灭亡。
要想全面系统的分析这个问题,可能几十万字都说不完,但是我今天想从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就是侵华战争对于日本国内的巨大影响,从而让一些人明白——“为什么侵华战争没有美苏也将走向灭亡”。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日本的社会情况如何
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后,资本主义的思潮进入了封闭的日本,倒幕运动便开始蓬勃发展。1867年明治天皇即位后下达讨幕密敕。随着萨摩军在西南战争中被击败,日本资本主义革命正式结束,由天皇操纵、主导政权的封建军国主义国家建立了起来。
“黑船事件”
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国力日渐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近代化,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
随着日本的国力不断提升以及对外侵略战争的凯歌高奏,日本社会的景象和国民的生活也获得了长足进步。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大正和昭和天皇的更替和1920年代末期的经济萧条,但这种进步一直维持到了1937年。
在此期间,日本国内的经济和社会整体都处于向上的阶段,文化也比较繁荣,大城市的街头每天都在新增各类餐厅、咖啡馆和啤酒馆,歌舞厅和电影院也开始变的随处可见。
30年代繁荣的东京剧院街
东京街头,1934年
东京,1934年
拿餐饮业举例,根据一份1928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年东京市区有西餐店1619家、荞麦面馆1568家、小吃店1504家、关东煮店945家、寿司店895家、咖啡馆881家、天妇罗店459家、拉面店444家,还有很多特色料理店没有统计在内。以上这些饭店总数近一万家左右,此外,东京平均每16户居民就有1家蛋糕店。
这是何等的繁荣?要知道,今天的东京市区饭店的总数大概是几万家左右,但相对的人口数量也是当时的几倍,再加上东京的旅游业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可以不太负责任的认为,仅从餐饮业数量来看,当时的东京和现在的东京相差无几。
1935年,东京的一家德餐馆
东京人口增长情况
而这种繁荣的社会景象也在很多日本作者的著作中有所体现,比如日本作家小熊英二(前日本士兵)在其著作《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中就曾描述过这样的生活情境,我简单做了一个总结。
家附近开满了蔬果店、豆腐店、煤炭店、药店、澡堂、洗衣店、寿司店、咖啡馆、书店等各类食品店和生活服务店铺。自己家虽然只是普通平民,但也能上得起学,交昂贵的学费,平时还能学下棋,上剧院看歌舞伎表演和武打戏,每周看两次电影,一家过得其乐融融,充满生机。——根据作者书中内容总结
小熊英二是普通日本平民,而NHK传奇主持人黑柳彻子则算的上是生活较为优渥的中产阶级了,她的生活状态则更加凸显日本的繁荣景象。
黑柳彻子
30年代的日本小学生
根据她在小豆豆系列书中的描述,当时她上的私立小学“中午带的便当里必须有包含陆产和海产”、“家中都有收音机”、“校长在学校礼堂讲自己海外旅行中的趣闻”、“组织大家去泡温泉”、“学校有游泳池和游泳课”。
可以看出,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前,无论是平民还是中产阶级的生活都代表着昭和早期比较繁荣的景象,此时日本的整个社会开始大踏步的向现代化国家转型,并且已经获得了一定成果。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前期势如破竹的日本逐渐陷入战争泥潭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而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经通过建立伪满洲国从中国东北地区攫取和积累了大量战争物资。
所以,在侵华战争开始的一年多时间内,日军犹如势如破竹般的占领中国大片土地。彼时猖狂的日本陆军大臣杉山元甚至对日本天皇裕仁说:“一个月内,解决中国事变”。
陆军大臣杉山元
日军的食堂
如果中国军民真的在一个月内就丧失了抵抗信心,日本当然可以大发战争财,并照搬东北地区的做法,将中国打造成产能近乎无限的战略基地和倾销市场,从而大幅提升日本的国力。
但事实显然是打了日本人的脸,虽然蒋介石各种采取绥靖政策,经常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还在淞沪会战中损兵折将,但也丝毫没有投降的打算。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也频繁的袭扰沦陷区,让日本陷入了无穷的“治安战泥潭”。
由于中国方面的抗战决心,日本“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也就不得不继续加大战争的投入,期望磨灭掉中国军民的斗志。
不得不说,在日本的持续投入下,中国军队的确是节节败退,可经过徐州,长沙,武汉等一系列战役后的日本人也终于意识到,短期内灭亡中国是不可能的,即使这个短期已经由一个月变成了超过一年。
武汉会战中疲惫的日军士兵
拼死抵抗的中国士兵
武汉会战中日军曾使用毒气弹
虽然中国有大片土地沦陷,可此时的占领区不但无法为日本提供所需的战略物资和钱财,反而需要日本人先投入资本进行建设,而且投资了也不是立即就有产出,获得足够回报的时间长度甚至要以年来计算。
如果说此时战争结束或者暂停,日本确实有可能通过几年时间将占领区打造成另一个“伪满洲国”,但战争机器一旦启动,什么时候结束战争就不由日本人说了算了,即使中国处于弱势地位。
占领区没有大批物资反哺军事,侵华战争还要巨大投入,这让日本人苦不堪言。当然,日本人也不是傻傻的投钱只进行军事侵略,他们还不停的通过心理战、宣传战、建立伪政权等方式内部分化中国,希望尽快能够从华夏大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拿下武汉和广州后,日军便很难有太大的作为了
这些努力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显然并没有达到日本人的目标。在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人再也无法像此前一样势如破竹的进攻,抗日战争在1939年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
疯狂投入之下,日本社会开始发生急剧转变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短期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开始陷入战争泥潭,持续战争投入开始严重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面貌,但不持续投入就意味着之前的投入可能打水漂。
所以,日本只能咬着牙硬上,于是国内的社会景象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各类物资开始发生短缺,甚至只能采取配给制度,这种情况显然证明前线战事极度吃紧,日本国民需要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而此时战争仅仅进行了一年多。
根据作家小熊英二的描述,从1938年开始,他家的生活以及社会状况就开始逐渐发生变化。首先是东京等大城市街的出租车渐渐都消失了。开天妇罗饭店的自家开始买不到汽油生火,只能改用焦炭。而到了1939年,不仅是生火的汽油没有,连炸天妇罗的食用油和鱼都很难买到。
小熊英二
东京街头的出租车开始消失
而这种情况并不是他们一家的问题,因为城市街头的各种商店都开始遇到困难,连日常最为普通的红豆汤都开始买不到。1939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价格等统制令》,强制各种商品经营者必须按照政府规定价格销售货物。11月,全国开始对部分商品实施配给制,连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给。
随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军队对粮食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担当粮食生产主力的青壮年却被徵调到海外参加侵略战争,大批耕地荒芜,本国粮食生产逐年减少。1939年12月1日,日本政府颁布《白米禁止令》,纯粹的白米饭从日本人的餐桌上消失。
1940年形势则更加严峻,根据相关记录,从昭和14年(1939)年秋天到昭和15年(1940)年春天,日本的国力穷困“急剧表面化”了,日本为突然表面化的国力穷困状态而苦恼着。
人们去配给所也往往领不到所需的东西
寄以极大希望的扩充生产力计划已正式开始执行,而实际完成情况仅仅为计划数的80%,电力不足、严重的米荒一齐袭来。”
全国上下已经到了连火柴都要配给的地步,而因为大量的汽油被侵华战争所消耗,民用卡车因为得不到汽油,大量的民间物流运输停滞。这导致很多日本民众即使持有配给卡前往官方配给所,也经常什么都换不到空手而归。
“就算持有配给票或米谷存折,到配给所却无物可供配给,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与实际居民数相比,配给量往往不足,还有就是许多需要的物资无法取得、却配给了不需要的物资的供需失衡状况。”——《活着回来的男人》
农户徒有商品,但却运输不出去
此外,即使一家店的生意比较好,也不能独善其身。日本政府强制各家店铺必须加入区域性的“行业组合”,大家一起抱团取暖。而即使是回到家,也必须与邻居们一起被强制加入“町内会”,这些举措都证明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消耗已经不能让日本社会正常运作。
此外,由于物资短缺,日本国内几乎干任何事都需要靠“关系”,尤其是和军方有联系的人,他们与各种“行业组合”的领导勾结,将有限物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拉到黑市卖高价牟利,而这也是导致配给所物资不足的间接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小熊英二家的天妇罗店只能倒闭,维持日本社会运作的大量活跃私人产业也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和军需相关及有军方关系的人才能很好的活下来。
日本福冈的黑市(战后所拍摄)
因为国家对日常物资的严格管制,换不到足够粮食而吃不饱的市民会悄悄跑到农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和农民换取食物,但这种行为是日本政府明令禁止的,要想把食物带回家就必须面对路上军警的盘查,如果被抓后果很严重。
平民如此,日本富人的日子实际上也不好过,因为战争的持续人力投入,日本各大城市为中产阶级服务的产业几乎全部消失,比如:料理店的餐费是有最高限制的,早中晚饭最高消费分别为1日元、2.5日元和5日元,饭馆中无法供应高标准的饭菜,像样的餐馆逐渐消失。
至此,普通日本人也开始能够体会到一部分被侵略国家国民的感受了,但我觉得这种遭遇与被侵略国家相比差的太远了,不过还好这不是结束。
东京市一座高档饭店
被日军屠杀的母子,日本国内民众的苦难和此相比简直就是毛毛雨
时间来到1941年,日本的粮食供应继续恶化,肉店里出现了以前从来不吃的狗肉、海马肉和海狗肉。东京上野动物园为了维持运作,甚至将一些相对普通的动物射杀,其中就包括三头喜马拉雅熊。
著名小说家永井荷风在其作品《断肠亭日记》中便记录到:
“一月初五。寒气难忍。据邻居所言,自去年岁末起,盐和酱油已经断货,酒杂店内何时会到货,尚无指望。砂糖亦需十日以后才有配给。战争得胜而食物却日益匮乏的时代终于渐渐来临了。”
而到了战争后期,由于食物的严重匮乏,日本的《每日周刊》竟然开始公开介绍各种能吃的东西,甚至包括各种虫子,如蝗虫、蚱蜢等,并鼓动民众——“国内也应和前方的将士一样,吃虫子壮身体,坚持到底”!
日本《每日周刊》
神奈川县甚至还出版了一册有120页篇幅的《决战食生活功夫集》,介绍如何在有限的食物中获得最大程度的营养,比如马铃薯皮、瓜果皮等边角料的食用方法,还有如何将一升酱油当做两升用,如何将同等的大米煮成多出30%等技巧。
此外,由于生产资料的短缺,就连军方也无法阻止各项物资的质量直线下滑。即使连前线作战所需的军用品都开始各种偷工减料起来,侵华战争刚开始时那种结实耐用的军衣、军鞋以及其它保障品早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块布拼成的衣服,不知道拿什么材料制成的鞋子,总之都是能省则省。
比如军鞋,这对于没有全面机械化的日本士兵是最为重要的物资保障之一,但战争开始按规格用牛皮和猪皮混合制成的军鞋早已不见,逐渐被纯猪皮,然后是合成皮代替,甚至战争后期的军鞋就是两块硬点的布,但就是这样也依然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
被俘虏的日军衣装破烂
军服再也没有如此高的质量
物品上的管理尚且如此,对于言论的管控则更加可怕,BBC曾拍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记述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位妻子给远在中国参加侵略战争的丈夫写信,信中她描述了日本国内氛围的变化并表达了不安和抱怨,还追忆了过去一起去上野看樱花的日子。结果日军对于这些来信都是监控的,于是妻子和丈夫都遭到了处理。”
日本人自己都承认中国人民的抗争是最大的消耗
以上绝大部分的情形都发生在太平洋战争全面开打之前,相信各位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日本的基础国力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不断衰减的过程,实际上日本国力在39年就开始以每年10%的骇人速度下降。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失败是由于招惹的美国和后期的苏联参战,但实际上,日本为什么去“招惹美国”呢?为什么这么渴望得到东南亚的石油和橡胶呢?
因为侵华战争完全出乎日本人的意料,他们没有意识到中国军民的抵抗是如此的决绝,日本人自己在《大东亚补给战》一书中毫不避讳的承认——“侵华战争开始没多久,日本的基础国力就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撑到日中战争的第三年就已经开始破产”。
日本的占领区内存在大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力量
根据日本相关资料的统计,日本绝大多数国力全部消耗在中国战场之上,以昭和14年度(1939年4月1日~1940年3月31日)预算案为例,当时日本的全年总预算89. 6亿日元,其中国防预算为52.7亿日元,主要分为三方面:
(1)维持侵华战争的投入,持续打击中国军队;
(2)做好对苏作战的筹备工作,这部分预算基本都是给了关东军;
(3)积极造军舰和培养海军,已确保在太平洋能够对抗英美。
但这三项预算并不是平分所有军费,而是有高达46亿日元,近90%的预算都划拨给了第一方面的内容,即侵华战争的投入,而所谓对苏作战和对英美作战的两大国防计划则仅有区区6.7亿日元预算。
日本在上海使用毒气弹作战
在如此大的投入之下,日本在中国的态势却没有太大进展,占领区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武装长期袭扰,正面战场面对已经扎根西南山区的中央政府进攻乏力,相信此时的日本高层一定是十分头疼的。
1939年10月,日本陆军参谋次长泽田茂便表达了这样的困惑:
“日本的力量究竟还有多大?外强中干是我国今日的写照。时间一长就维持不住了,畑陆相也是这样认为的。这种情况加重了中央统帅部首脑的痛苦和压力”
至于为什么日本不惜代价的去轰炸珍珠港,不就是因为在中国战场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再加上美国威胁之下的冒险之举么?
日军轰炸珍珠港
当然,我们要承认,欧美各国确实在战争的初中后期援助过中国,但疯狂卖各种战略物资给日本的侵华战争提供助力的,不也是美国人么?
所以,中国军民的顽强才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国际的援助只是助力。日本攻击美国不是自己的异想天开,而是被中国军民拖入战争泥潭后的必然选择,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就曾表示:
“因为日中战争长期相持,日本方面兵力与军需品消耗严重,国内经济衰退,国民生活日益贫困。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试图通过侵略东南亚掠夺资源,以打破这场战争的僵局,因此日美战争是日中战争的扩大”
教员曾在《论持久战》中表示,“日本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是没有在华夏大地持久作战的能力的,但这种持久战背后的代价,是中华民族的“上下一心”。
勇敢的中国军人不顾近代沉沦落后的巨大国力差距,揹负着同胞巨大的苦难与无以复加的民族凌辱,用血肉之躯组成移动长城,浴血奋战。而苦难的中国民众也充分发挥着自身能动性,无论是在前线还是敌后,他们尽一切可能为抗日的力量添砖加瓦。
如果世上没有美国,靠日本自己能打赢侵华战争?
我觉得可能没有美国日本侵华更加难吧,大家都看到了美国参战后对二战的积极影响,但之前发战争财时他闲着了么?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没有美苏中国无法打赢日本?看看中国坚持抗战日本国内的惨淡景象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