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历史 顾道惊城

前文我们说到卫国爆发内乱,乱臣贼子州吁[xū]被杀,卫大夫石碏[què]大义灭亲的事。

在州吁被清理出局之后,卫国人拥戴被州吁谋害的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上位,史称卫宣公。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提起卫宣公,这位老兄可是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典故。

据说,卫宣公曾与他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儿子公子伋,并把他托付给自己的弟弟公子职照顾。

初,卫宣公烝于夷姜,生急子,属诸右公子。

十八年,初,宣公爱夫人夷姜,夷姜生子伋,以为太子,而令右公子傅之。

卫宣公继位之后,就将公子伋立为太子,并让公子职继续教导他。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公子伋就像鲁国国君鲁惠公的长子公子息一样,拥有光明而远大的前程。

可万万没想到,据说公子伋的父亲卫宣公干了一件和鲁惠公一样的事情:他的弟弟公子职原本为公子伋准备了一门亲事,让他迎娶齐国国君齐僖公的女儿宣姜,可由于宣姜过于漂亮,所以卫宣公替儿子笑纳了这位美女。

右公子为太子取齐女,未入室,而宣公见所欲为太子妇者好,说而自取之,更为太子取他女。

在讲到鲁惠公迎娶儿媳的时候,我就反复分析过这件事,认为极不靠谱。具体到卫宣公迎娶儿媳这件事情上,其实和鲁惠公那件事区别不大,谣传的可能性更高。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宣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大小不计也是一个强国的公主。

你们卫国明面上说,要把宣姜嫁给年轻帅小伙公子伋,可到了卫国之后,入洞房的却是糟老头子卫宣公。

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各位看官是宣姜,最后难道就这么暗气暗消、当做无事发生吗?不可能。

自己的女儿原本计划嫁给谁,最后实际嫁给谁,齐僖公难道连这点小事都打探不出来吗?不可能。

如果齐僖公听到这个消息,自己的女儿被一个糟老头子给糟蹋了,你说齐僖公会怎么做?以齐国的强大,他是绝不可能放过卫国的。

或许有人会说:“嫁给现在的国君,生个儿子就是嫡子,将来可以继承国君之位的,齐僖公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怪罪卫宣公?与这些好处相比,女儿受点委屈也不是多大的事。”

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其实是避重就轻。

从利益角度来看,把女儿嫁给卫宣公并生下嫡子的确比嫁给公子伋更划算,可这样做的前提是:齐僖公本就打算把女儿嫁给卫宣公。

如果卫宣公用这样一种类似于强抢的方式占有了宣姜,你就算给齐僖公天大的好处他都不会拿,或者说根本不敢拿。

如果齐僖公敢伸手,大家都会笑话齐国:“原来齐国不是不能得罪,只要付出点代价就行,你看齐国那个老国君,自己的女儿被个老家伙强占了都不敢发话,就因为看上了卫国的那点坛坛罐罐。”

女儿嫁给卫国国君很值得,女儿替卫国国君生下嫡子很值得,这个拥有齐国背景的嫡子继承卫国君位很值得……

可跟齐国的国格和名誉一比,就算把这些好处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啊!

一国之君就是一个国家的牌面,一个外嫁的公主就是一个国家的脸面,为了利益不要牌面和脸面的通常不是人,而是二哈。

到了汉朝的时候,诸位大臣听说匈奴老可汗的妃子会被新可汗笑纳,都觉得此举毫无人伦之理。

在传说中“礼乐传世”的春秋初期,难道大家会对类似的事情熟视无睹吗?我不信。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这个故事的真实情景大概是这样的:

卫宣公向齐僖公求婚,认为自己的长子配得上齐僖公的女儿,但齐僖公表示反对。

基于齐僖公的利益,认为自己的女儿只能嫁国君,如果嫁给国君的儿子,那也得是个大国,你们卫国的分量还不太够。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就是借卫宣公一百个胆子,他都不敢把齐僖公的女儿弄上床,否则他一定是不想混了,因为这是逼着齐国干涉卫国内政啊。

因为这事说破了天都是卫宣公没理,齐国出兵干涉名正言顺。

卫宣公这个人大概是个好色之徒,否则也不至于和他父亲的妃嫔搞在一起,还弄出来一个儿子。

可无论卫宣公有多么好色,他都是卫国的国君,必须代表卫国的根本利益。宣姜即使再漂亮,也无法与卫国的根本利益相提并论。

就算卫宣公精虫上脑不管不顾,别忘了,卫国朝臣并不是吃干饭的。卫宣公就是他们选上台的,如果卫宣公胆敢如此胆大妄为,州吁前车之鉴不远。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宣姜嫁给卫宣公之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

此时的太子依然是卫宣公的长子公子伋,但卫宣公最终也走上了他爹卫庄公的老路,那就是刻意抬高公子的地位,用以制衡太子。

连续追看我春秋系列的朋友对这种格局应该不陌生,这就是标准的取乱之道,但那么多世之枭雄都没能避免陷入怪圈,卫宣公不例外也没什么大问题。

但卫宣公或许是压制力不足,也可能是齐国对卫国的影响太大,所以在卫宣公还活着的时候,卫国就爆发了诸子争位的混战。

据说在卫宣公十八年,公子伋的母亲夷姜因受到卫宣公的指责愤然自缢,公子伋还没来得及做出什么反应,宣姜和次子公子朔就跑到卫宣公面前进谗。

总而言之,现在您还活着,公子伋或许不会有什么反应,但等您一走,公子伋上位之后,他一定会把母亲的死赖在我们母子头上,到时候我们母子会很快到黄泉和您相聚的。

再总而言之,现在您还活着,公子伋就敢公然调戏我,还说他母亲曾是他爷爷的宠妾,当初也是这样被您调戏的。

再再总而言之,我年轻貌美的大姑娘嫁给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您难道眼睁睁看着我们孤儿寡母将来受欺负吗?

这话说得多了,卫宣公终于还是动摇了,他给了公子伋一面白旗,让他打着这面白旗去齐国,以扬卫国威风。然后又派刺客出手,看到带白旗的人就杀,而这些刺客都是宣姜次子公子朔阴养的死士。

太子伋母死,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及闻其恶,大怒,乃使太子伋于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

宣姜的长子公子寿与异母兄公子伋关系友善,从母亲处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来到公子伋的面前,把所有事情都说了出来,并劝公子伋赶快逃命,别去齐国。

公子伋当时就表示: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我命中注定的劫数,让我坦然面对吧。

且行,子朔之兄寿,太子异母弟也,知朔之恶太子而君欲杀之,乃谓太子曰:“界盗见太子白旄,即杀太子,太子可毋行。”太子曰:“逆父命求生,不可。”遂行。

公子寿眼看劝不了公子伋,于是就开始向公子伋敬酒送行。公子伋的酒量大概不太好,很快就喝醉了。

眼看公子伋醉倒,公子寿就打着白旗,顶替公子伋前往齐国,最终在半路上被刺客杀死。

寿见太子不止,扑盗其沧旄而先驰至界。界盗见其验,即杀之。

公子伋醒来以后发现白旗没了,弟弟公子寿也消失了,于是就开始找,最终只找到了刺客和公子寿的首级,于是哭着说:“我才是公子伋,你们要杀的是我,怎么把我的好弟弟给杀了?”

结果呢?自然是刺客们将功补过,把公子伋也给杀了。

寿已死,而太子伋又至,谓盗曰:“所当杀乃我也。”盗并杀太子伋,以报宣公。

卫宣公和宣姜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他们只想杀公子伋,结果把公子寿也给误杀了,这算什么事呢?

公子朔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乐坏了:公子伋死了,公子寿也死了,卫国不就是我的了吗?

一年以后卫宣公病逝,公子朔上位,史称卫惠公。

宣公乃以子朔为太子。十九年,宣公卒,太子朔立,是为惠公。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我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总有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明明是家族内讧、手足相残,可经过这么一加工,突然就变得感天动地了。

我不敢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但整个事件的脉络肯定不是什么兄弟情深。

想当年,周幽王只是废掉了申后和太子姬宜臼,就惹得申国联合外族犬戎进犯,自己搭上了一条性命。

现在,卫宣公居然敢把公子伋的生母夷姜逼得自尽,这基本上就是废太子的前奏,公子伋只要不是傻子,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摆在公子伋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铤而走险,要么引颈就戮。

这两条路哪条好走?其实都不好走,所以公子伋最好的做法,就是想办法开辟第三条路。

公子伋的做法,就是用一种近乎不可思议的服从来应对卫宣公的招数,以表明自己人畜无害的身份。

或许有人会觉得好笑:这算什么路?和引颈就戮没多大区别吧?其实不然。

公子伋能稳坐多年的太子,身后是有利益集团的,他的这种做法,有点像后世西晋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应对方式。

司马遹在面对贾南风的步步紧逼时,不但没有反击,反而是一副任杀任剐的表情,那意思就是告诉贾南风:我对您没有威胁,我们双方联合起来才是最有利的。

公子伋在面对卫宣公时,无论是实力还是法理都不占优,所以他只能摆出一副任杀任剐的表情,那意思就是告诉卫宣公:我无论何时都是您的好儿子。

如果贾南风上道,她自然应该明白:如果不对司马遹动手,自己身为司马遹的嫡母,他肯定不敢对自己动手,只要自己不出事,贾氏也大概率不会出事,因为贾氏一系的其他人(裴𬱟等)都对司马遹友善,完全有可能化解仇怨。

但贾南风一是怕死,二是身边有赵王司马伦这么个玩意儿整天在上蹿下跳,最后一时没忍住,导致司马遹命丧黄泉。

如果卫宣公上道,他自然应该明白:如果不对公子伋动手,自己死后不但不会被公子伋反攻倒算,公子伋也绝对不敢朝宣姜母子下手,别听宣姜哭得伤心,其实这都是假象。

首先,宣姜长子公子寿与公子伋友善,看在公子寿的面子上,公子伋如果还想保住自己“温良恭俭让”的人设,就不会干出什么灭绝人伦的事情来。

再者,宣姜可不是没有背景的女人,她是齐国上代国君齐僖公的女儿,更是齐国当代国君齐襄公的妹妹。公子伋如果敢对这种身份的女人动手,那就是没事招惹齐国,自取祸患。

只要卫宣公想明白这两点之后,他就应该很清楚:公子伋是一个人设极好又理智清醒的人,他最大的希望就是保住接班人的地位,只要自己不过分紧逼,他就绝不会干出孤注一掷的事来。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卫宣公有没有想明白这两点呢?我认为他是想明白了的,年老君主在其他方面或许会有些糊涂,可一旦事关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那通常都不糊涂。关于这一点,大家看看我对唐玄宗的分析就能明白。

可有些事情卫宣公想明白没用,他还要应付后宫里的宣姜呢,那是齐僖公的女儿,也是齐襄公的妹妹,如果她一再要求卫宣公更换储君,你说卫宣公该怎么办?

想当初,拥有申国背景的武姜就一再要求郑武公更换储君,但郑武公不为所动。

一是因为郑庄公和公子段都是武姜所生,郑武公不同意更换储君,武姜即使把这事儿闹到申侯那里去,恐怕也无济于事,因为对于申侯而言,郑庄公和公子段都是自己的外孙,谁当国君区别不大,他恐怕连这两个外孙都没见过几面,不太可能会受武姜的影响偏爱小外孙公子段。

二是因为郑国地处中原,就算申侯想武力干涉都不太容易。如果申侯故技重施,再把外族犬戎放进来,最先面对这股强敌的国家也不会是郑国,而是正在逐步崛起的秦国。

基于这两个条件,郑武公完全可以无视武姜的意见,但这两个条件卫宣公都不具备。

第一、宣姜所生的公子寿和公子朔都有齐国背景,他们是齐僖公的外孙,齐襄公的外甥;而公子伋呢?他跟齐国八竿子打不着。

基于齐国的立场,你说齐襄公会希望谁来继承卫国君位呢?自然是宣姜所生的公子寿和公子朔啊。

第二、郑武公不担心申国打过来,但卫国则需要担心被齐国会武力干涉内政,毕竟齐国和卫国接壤。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面对强大的齐国,如果卫宣公在处理宣姜母子三人的问题时有一点疏忽遗漏,恐怕随时都会招惹祸患。所以无论卫宣公是怎么想的,他都难免要考虑宣姜母子的意见。

宣姜母子对更换储君是什么意见?宣姜赞同,公子寿反对,公子朔赞同,2比1。

公子寿为什么反对?我相信他对公子伋肯定是有真情实感的,但这绝非全部原因。

当我们在谈及宣姜母子三人的齐国背景时,其实不能笼统对待。

卫国是姬姓卫氏,齐国是姜姓吕氏,因为宣姜的关系,公子寿和公子朔与齐国建立了联系,但对于公子寿和公子朔,尤其是对于公子寿而言,这层关系并没有多了不起。

且不说更换储君的行为会不会成功,以公子寿和公子伋的良好关系,外加公子伋对外的良好形象,要说公子伋上位之后会对公子寿痛下杀手,可能性应该是极低的。

而一旦被齐国找到了干涉卫国内政的机会,谁敢保证卫国的明天是辉煌还是黯淡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肯定都是卫国要变成齐国的附庸,再严重点都有可能被齐国吞并。

一边是在自己的国家(卫国)当公子,一边是给外姓国家(齐国)当附庸,如果各位看官是公子寿,你会怎么选呢?

千万不要用现代的想法,幻想什么娘家的舅舅和外公会疼爱自己,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女儿都是要冠夫姓的,谁会真心实意把你一个外姓人当自己人看呢?

基于公子寿的利益,自然是有机会当国君最好,没机会当国君就让公子伋来当,反正就是一个字:稳。别七搞八搞地整出一堆骚操作,万一再把齐国惹过来,麻烦就大了。

可在公子朔看来,事情完全不是这样的。

没有哪本史料记载说,公子朔和异母兄公子伋有多少交情。虽说冲着公子寿的关系,公子伋或许不会对公子朔下手,但对于公子朔而言,他也很难捞到多少好处。

如果公子伋被干掉,接下来就是公子寿继位,对于公子朔而言,前行道路上少一块绊脚石也是好的,图谋公子寿一个人总比对付两个人要强。

一旦是不可为,公子朔还可以通过出卖卫国利益的方式给齐国人带路,到时候齐国人或许会把公子朔扶持为傀儡君主。

尽管只是个傀儡君主,尽管被齐国武力干涉了内政,但公子朔至少能成为国君,总比对着两个哥哥称臣要好得多吧?

这就是次子的无奈,也是人性的黑暗。

基于宣姜的利益,她所在乎的只有一点:无论谁当国君,自己的权势和地位都不能受损。

公子寿和公子朔都能当国君,唯独公子伋不行,因为公子伋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且与自己年龄相仿。

虽说公子伋看上去是个正人君子,但谁敢保证这不是他在父亲卫宣公面前的伪装呢?万一将来卫宣公去世,又传出公子伋和宣姜不三不四的谣言,你说宣姜还有什么资格待在中枢呢?

至于公子寿和公子朔,谁当国君都行,但其中一个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必须出镇重要地区。

想当初,郑武公的遗孀武姜在处理这种事的时候,都让国君郑庄公把京邑分给弟弟公子段,就是希望兄弟俩的实力别相差太多。

这样一来,如果其中一个儿子胆敢不听话,她就可以联合另一个儿子制约那个不听话的儿子。

一旦两个儿子发生矛盾,势必要讨好居中而坐的母亲。这样一来,宣姜就可以化身为裁判,亲自为两个儿子化解纷争,提高自己的威信。

看明白了吧?宣姜母子三人看似一体,其实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利益分歧。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当公子寿决定去找公子伋,劝他赶紧逃跑的时候,固然有着保存兄长性命的意思,但也很难说他没有想借此机会成为卫国国君的心思。

公子伋对于公子寿还是很友善的,他也很明白公子寿的想法,只不过他认为自己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退缩,所以婉拒了公子寿。

当公子寿决定代替公子伋,带着白旗前往齐国的时候,肯定也不认为自己会死。

道理非常简单:公子伋当初曾有机会迎娶公子寿的母亲宣姜,可见公子伋和公子寿虽名为兄弟,但从年龄上来讲,他们其实是两代人。

此时的公子伋是个中年人,而公子寿只是个少年郎,如果刺客真是卫宣公派出去的,他们不会不加察觉。

听从国君的命令,难道就是为了杀死国君的嫡长子?刺客只是刺客,不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死士,他们不会这么耿直。

公子寿之所以打算代替公子伋,带着白旗前往齐国,不过是用一种隐晦的方式,通过刺客传递消息给卫宣公:你不用担心我母亲和弟弟的想法,只要我站在哥哥公子伋一边,齐国就不会有借口干涉卫国内政。

应该说:公子寿心目中的利益优先点,就是卫国的安危。

再者,公子寿应该也有私心:如果自己挺身而出,通过这种方式化解了卫国被齐国武力干涉内政的危机,那必然会大大加分,更换储君未必不可行,哥哥公子伋也能保住。

可坏就坏在,这些刺客并不是卫宣公的人,他们与公子朔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样一来,公子寿的下场自然惨淡。

由于有公子伋挡在前面,所以公子朔对于胞兄公子寿未必会显示出多大的敌意。

可我们从公子朔阴养死士这一点就能看出,一旦公子伋出了什么事,轮到公子寿继位之后,公子朔也不会老老实实当个好弟弟的。

既然你有白旗,那我们不如就装个糊涂,先把你给宰了!

当公子伋醒过来之后,自然要到处找白旗和公子寿,却突然发现迎面走过来一群人,手里捧着公子寿的脑袋!

当时的公子伋一定感到了无尽的绝望,因为公子寿这一死,意味着他也没有了活路。

如果公子寿不死,他必然会想办法替公子伋保命,如果实在保不住,他至少还能帮着公子伋外逃,等卫宣公去世,公子寿继位之后,公子伋再想办法回来就是。

如果公子寿不死,他和宣姜之间的根本性矛盾就有被化解的可能。一旦宣姜想着站在公子朔一边制衡公子寿的时候,公子寿自然也会拉着公子伋站在自己一边,二对二,本方一个是现任国君,另一个是前任太子,谁怕谁?

到了那个时候,宣姜想收拾公子伋显然是不可能的,自然也只能尽量化解与公子伋的矛盾,免得双方最终鱼死网破。

可现在的问题是:公子寿死了!

基于卫宣公的角度,他最初被半推半就地下令追杀公子伋,却导致嫡长子公子寿被误杀。如果齐国拿这件事做文章,非要栽赃公子伋,甚至栽赃卫宣公怎么办?

基于宣姜的角度,好好的二子分权制衡谋划就这样被打破了,如果再不能帮小儿子公子朔抢到储君之位,谁敢说公子伋将来不会被逼做出点什么事情来呢?

此时此刻,当公子伋看到公子寿的脑袋时,肯定是欲哭无泪的:兄弟啊,分明是你自己找死,结果我却要因此奔赴黄泉去陪你了。

原本对三方而言都有解套的机会,却被公子寿玩成了死局,悲乎!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原本只是想干掉公子伋,没想到现在连公子寿也干掉了,你说公子朔怎么可能不开心呢?

只不过公子朔没开心多久,就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谁极力进言要求卫宣公杀公子伋?公子寿是怎么死的?那帮刺客是谁的人?本来逃过一劫的公子伋为什么也死了?

这些问题在当时就不是秘密,公子朔在里面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更是令卫国人感到厌恶。

公子伋出生之后,就一直跟着叔叔公子职(右公子),成为太子之后,也一直跟在公子职身边接受教育,可以说扮演着亦师亦父的角色。

卫宣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泄是左公子,他是公子寿的老师。

为之娶于齐,而美,公取之,生寿及朔,属寿于左公子。

左右公子在卫国拥有极高的名望和实力,如果他们决定动手为公子伋和公子寿报仇,公子朔能顶住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顶不住。

五年之后,公子职和公子泄联手,把公子朔打得逃离卫国,他们所打出来的大旗就是为公子伋和公子寿报仇。

左右公子不平朔之立也,惠公四年,左右公子怨惠公之谗杀前太子伋而代立,乃作乱,攻惠公,立太子伋之弟黔牟为君,惠公饹齐。

如果不出意外,大家恐怕都会认为:当初州吁干掉了卫桓公,然后自己被干掉,现在的公子朔不就是曾经的州吁吗?

事实上,还真不是。

州吁之所以被卫国人所杀,是因为他外无强援;公子朔虽然也被赶走了,但人家外面有人:他舅舅是齐国国君齐襄公。

当齐襄公看到外甥哭哭啼啼地逃到齐国来避难的时候,自然是勃(大)然(喜)大(过)怒(望):你们卫国人未免也太霸道了,居然敢这样欺负我无辜的外甥!

在八年之后,公子朔在齐襄公的支持下再度杀回卫国,干掉了卫国左右公子,也干掉了他们立的国君,重新爬上了卫国国君的宝座。

卫君黔牟立八年,齐襄公率诸侯奉王命共伐卫,纳卫惠公,诛左右公子。

出了这样的事情,卫国人自然也不服:凭什么你齐国敢这样欺负我们?你就算占了我们的地也得不到我们的心,我们要组建敌后游击队收拾你!

面对这种情形,齐襄公自然也是头痛无比,于是他玩了一出新花样:将妹妹宣姜,也就是公子朔的母亲改嫁给了公子伋的弟弟公子顽。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安抚卫国人:公子朔是我外甥,公子伋一系的公子顽是我妹夫,双方都是我的亲戚,大家不用担心我会吞并卫国!

可问题是:公子伋和公子朔平辈,公子顽自然也与公子朔平辈。

现在的情况是:公子朔的同辈兄弟公子顽娶了公子朔的母亲宣姜,公子顽既是公子朔的父辈,又是公子朔的同辈。

都说匈奴新可汗娶老可汗的嫔妃是无人伦之举,可看看齐国的神操作,恐怕还不如人家匈奴呢,就这还敢自吹自擂说什么“礼乐传世”?呵呵。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被兄弟情谊掩盖的权力争夺:这样的“礼乐春秋”,连匈奴都比不上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