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陆空三军授勋仪式正式展开。
在授勋仪式上,开国上将本该有57人,却只授予了55人。而这遗漏的两人中,就有王建安。在拟定评选名单时,王建安因战功显赫,参加多次战役且取得了很好的战绩,被划为上将,对于此引起了各种猜测。
原来当年有个小插曲,就在上将评选的名单递给毛主席时,毛主席盯着这份名单看了许久,最后在王建安的名字上进行了圈注:此人骄傲自满,授中将为宜。
至于毛主席为何说王建安“骄傲自满”,这也是因为当年发生了一件事。
此事与陈毅有关,有一次会议上因工作意见不同,王建安一气之下拍了桌子,结果此事竟传至中央,这才有了毛主席对王建安的印象。
许世友说过一句话,“会上拍桌骂娘,会下从不拆台”。王建安就是这样的人,常年在前线厮杀的王建安也是个急脾气,做事情雷厉风行。
最初拟定的上将名单,王建安赫然在列
评选小组看到后一时间不知如何处理,按照主席的意见办,很多资历战功不如王建安的都跻身上将了;若是不按照主席意见,可又有明确批注。
最后只能等,所以1955年王建安并没有授衔,到了1956年,评选小组再次向毛主席提出此事,并将其缘由告知,主席知晓后便觉有理,遂授上将。
虽然是1956年才授勋的上将,但是王建安在军中多年,名气和威望都不小。
然而,在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将军去世后,却无一人来吊唁.
王建安原名王见安,1908年10月出生于湖北黄安。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算是革命的老资格了;1927年,年仅20岁的他就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历史上号称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第一枪的“黄麻起义”。21岁,就当上了班长,之后又相继当上了排长连长,在鄂豫边苏区的斗争中表现非常的出色。
到1933年就已经是红30军88师的师政委,而此时的王建安也不过25岁;
到了1934年长征时期,王建安就更了不得了,已经是主力红4军的军政委,军长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和尚”许世友,红四军就不用多说了,根红苗正的主力红军,王建安做政委,资历甚至向李先念看齐了。
1935年,在长征途中,王建安多次掩护主力部队,阻击敌人。
长征结束后,组织上派了一大批干部前去红军大学学习,王建安便是其中之一。
虽说从小没念过书,但并不代表不识字,王建安幼年时期经常偷学,一有空就写字看书。在红军大学的这段时间,他充分学习了军事指挥技术以及新的革命思想。
1937年3月,抗大批判张氏,由于一些观点过火,引发原红四方面军干部的抵触。耿直的许世友反对一棍子打倒,受到严厉批评。
许世友急火攻心,当场吐血,被送进了医院。他一口气无出消,联合原红四方面军30余军、师、团级干部,准备到大别山找张才千打游击。关键时刻,参与者王建安醒悟过来,将此事报告了抗大保卫处。抗大校长林彪闻讯,马上带部队把这30多个将领捆了起来。许世友翻身上房,被副校长刘伯承劝了下来。至此,二人翻脸,水火不容。
之后,主席两次与许世友长谈,终于感化了这员猛将,从此一生忠心不二。可是,“告密”的王建安在许世友眼里成了“叛徒”,形同路人,王建安和一些鄂豫皖老战友的关系,也变得很尴尬。
1938年,王建安从红军大学毕业,被派往冀鲁边平原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1948年担任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副司令,曾辅助许世友将军攻克济南,国军将领王耀武被生擒。济南战役昭告我军足以攻克国军重点设防的中心城市,揭开国共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9年2月,王建安担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并且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
抗美援朝时期,王建安担任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秋季战术反击作战。
1953年,朝鲜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拉开序幕。当时我军已经准备好最后一仗,这一仗的目的,其实就是逼迫敌军重新返回到谈判桌上来,于是我军加大了很多火力的支援,这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是空前未有的,当时60军杨勇的20兵团和24军都在配合反击,而王建安和许世友其实都没有过多打仗,完全没有过足打仗的瘾,因为是“打酱油”,这也让他留下了一些遗憾。
1955年9月,解放军的授衔仪式如期进行,按照王建安的资历和战功,授衔上将是没跑的事,可因为文章开头的那段小插曲,王建安真正授衔上将是在1956年,当时是由彭德怀和黄克诚在国防部大楼亲自授予的上将军衔和3枚一级勋章,随后开始了“千年老二”的副职经历。
历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到后来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直至1975年调任纪检委也不是一把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也就是在1975年跟才与黄、罗、谭3大将一起被任命为中央军委顾问。
在改革开放的前期,陈锡联因为担当副总理的职务,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所以他每次在开始工作前都会叮嘱自己的秘书,在工作期间,不是紧急的事情,不必来打扰他。
刚好有次王建安和好友一起去探望陈锡联,却被陈锡联身边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说:现在总理工作正忙,不方便见客!”听到回复的王建安顿时火冒三丈:虽然他陈锡联是个总理,但是都是为革命工作的,没必要摆架子来给我看,这次不见我,以后就别想见我了!”,说罢转身离去,留下一脸茫然的工作人员。
好在后来陈锡联登门道歉,解释自己确实是因为工作抽不开身,所以才没有及时见他,王建安这才作罢,不过陈锡联还是被自己的老朋友的直性子折腾的不行!
不知道是否是觉得自己真的打扰到了陈锡联工作,从那以后,王建安去探望陈锡联的次数就减少了,他总是对身边人说:老战友之间,也无需那么多客套,不见面也是一样的。
在一次在看电视时,王建安将军看到了某外国元首去世后的葬礼场面,其规模之大令其震撼,而此后将军就对丧葬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最终认为不可取。
因此,王建安对家人说:
“生前清廉,死后哀荣,也是浪费。我死后不进八宝山,不开追悼会,把骨灰撒在老家肥田。”
这番话,是老将军对家人的交代,更是对自己以及对国家的交代,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天地可鉴。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因多器官功能衰竭病逝。
王建安将军生前曾直言“子女不是私有财产,只要我没死,你们一个子女也别想调回来。”
就这样,王建安的子女,该在哪工作,还是在哪工作,直到王建安去世后,没有一个子女借故调到大城市工作;仍然在外地工作。
王建安将军去世的当天,夫人牛玉清就向组织反应了将军生前的嘱咐,并且在家里开了一个简短的家庭会,做出了“五不”的决定:
不开追悼会、不送花圈、不搞遗体告别、不通知生前好友、不请负责同志护送遗体火化。
老将军去世以后,家人严格遵守了他的遗愿,没有给他举行任何悼念仪式;为了不惊动中央,他们还封锁了将军去世的消息,甚至连将军在外工作的儿子都不知道,没来得及赶回来奔丧。
事后来还上了《解放军报》,这种勤俭节约的高尚情操被百姓认可,感动着无数国人。
不仅如此,儿子王海波还称,按照父亲遗嘱,去世后遗体被送去医院,作为医学研究。王海波红着眼眶说道:“父亲生前没有去过301医院看病,没曾想死后却进了301医院”。
就在王建安去世一个多月后,一些老战友和老部下才得知,大家非常震惊:“王建安同志是何时去世的?为何没有半点消息?”一些人互相追问,大家都表示没有收到消息。
以至于在王建安上将去世后,“追悼会”上无一人前来吊唁。
谨以此文纪念王建安将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今日之幸福来之不易,不忘先烈,砥砺前行。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上将王建安:被毛主席从上将名单中勾掉,病逝后无一人前来吊唁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