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无儿女,至亲两兄弟为革命牺牲也很大,周氏后人如今怎样?
对于周恩来总理,每个中国人如果想起他,脑海里都会浮现他不同的形象,或许是周总理为了国事日理万机而忙碌的身影,或许是他少年时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又或许是他在国际上纵横捭阖的外交才能······
如今,我们去回顾周恩来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革命生涯,会发现他的人生轨迹是如此的精彩纷呈,从幼时离家,过继给叔父,到少时求学,离开故土到海外留学,随后回归故里,青年热血参加革命,直至功成名就成为新中国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一步一步都是那么的踏实坚定,却又铿锵有力。
当然,有人或许也会想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故事。他们因为相同的信仰,有着共同的追求,然后默默相守一生,也不知羡煞了如今多少青年男女。或许唯一有些遗憾的是,周总理夫妇两人并没有留下自己的亲生子嗣,这让人有些不免伤感。
一
不过,周恩来总理是家中长子,后面还有两个弟弟周恩溥和周恩寿,他们同样也为革命牺牲很大,后来也分别都成家立业,都有生育自己的儿女。那么,时过境迁,光阴如梭,现在这些周氏后人如今生活过得怎样呢?
大弟周恩溥只比周恩来小一岁,他长大以后,并没有走上革命的道路,为了寻找一个好差事谋生,选择跟随自己的伯父前往东北讨生活。但在当时那个年代,谁都不知道国家的道路会走向何方,更别提自己的命运了。
难得可贵的是,周恩溥虽然没有参加革命,但是也非常支持自己大哥的工作。
1927年,众所周知的"大革命"失败后,我党经过讨论和研究后,决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重新规划部署革命的前进路线,共产国际决定委任翟秋白和周恩来临时负责党的全面工作,并且筹备这次会议具体事宜。
虽然地点选在国外,不用担心到会人员的安全问题,面对国民党在国内每个地区的重重封锁,该怎么去呢?
当时周恩来总理经过反复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借道东北比较合适,从那里进入苏联境内相对安全可靠。经过对此暗中辗转打听后,终于联系上了自己的大弟周恩溥,觉得他在东北生活多年,多少会有些社会人脉,或许会有些办法。
周恩溥此时已经成家,妻子名叫王兰芳。对于周恩来大哥当时的处境也非常清楚,心里也特别的钦佩大哥的胆量和气魄。而弟媳王兰芳更是有加入革命组织的强烈意愿。
因此,周恩溥夫妻二人立即通过各种渠道和社会关系,为此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花了不少心血,精心准备了具体计划路线,最终,成功掩护哥哥周恩来一行从东北进入了苏联境内。
由于当时的国内形势严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日益艰难,随后周恩溥夫妇为了生活四处奔波,也不停变换工作地点,到了1937年,才终于山东重新把生活安定了下来,过了一段相对比较平静的生活。
却没料到在1945年时,国民党不知从哪儿得到的消息,知道了周恩溥是周总理弟弟的身份,随后把他抓了起来,并且立即对他一番严刑拷打,命令周恩溥交出周恩来的藏身之处来,但是周恩溥先生一声不吭,宁死不屈,始终未透露半点线索,最后不幸英勇牺牲,当时年仅四十六岁。
二
周恩溥的妻子王兰芳,后来成为了一名抗日游击队员,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曾经在战斗过程中,不幸多次身体负伤。丈夫牺牲后,他仍然带着年幼的孩子周荣庆顽强坚持斗争,多次化险为夷,终于等到了新中国的成立。
1950年时,由于王兰芳的身体旧疾复发,面对繁重的工作有些力不从心,周恩来建议她退休调理,并答应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五十元给王兰芳贴补生活,并嘱托侄儿周荣庆要好好照顾,但是绝不能动用母亲的生活费,如果想过上好日子,必须自己努力赚钱。
原本在部队参军的周荣庆,一直在北京志愿军医院当宣传干事,后来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医院的所有工作人员都面临转业,当时的国家政策提倡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周荣庆积极响应号召,偕同母亲王兰芳一起到了河南焦作。
听从周总理的教导,周荣庆从来不张扬自己的身份,服从组织的安排,先后在钢铁厂、轮胎厂、机械厂等单位工作,都是没有任何职务的普通员工。他后来在焦作九里山钢铁厂做文化宣传员时,结识了后来的妻子晋菊清。
两人经厂里的同事介绍认识后,互有好感,也相处了大半年,但是,周荣庆从来没有告诉晋菊清,自己是总理的侄儿这件事情。
1959年的1月,晋菊清正在厂里干活时,突然有几位工友把她拉到一边说:"你知道你是和谁谈对象吗?",晋菊清一下就听懵了,对工友的询问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就回答说:"你们不是都知道嘛,就是老周啊"。
工友们也是刚听到的消息,这时才发现原来晋菊清还不知道,就告诉她说周荣庆其实是周总理的侄子。晋菊清听了,一下就惊呆了,随后开始变得愤怒起来,心里想:好你个周荣庆,既然连我也瞒,气冲冲地就去找周荣庆了。
三
周荣庆正在厂区的墙壁上糊墙呢,正准备贴标语,看到晋菊清一脸生气地走过来,就放下手里的东西,刚想问怎么了。晋菊清已经开始发话,劈天盖脸就是一顿质问,搞得他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子又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直到耳边听到晋菊清说,"咱俩不般配,不谈了",准备扭头就走的时候,周荣庆才着急起来,拼命解释自己不是故意隐瞒,只是觉得大伯是大伯,自己要靠自己的能力生活,不想活在大伯的光环下。
晋菊清当时哪里听得进去,两人争论了半天,也没分出结果。最后,还是母亲王兰芳亲自出面,找了个机会上门,耐心地与晋菊清沟通交流,才打消她的顾虑,
觉得周荣庆从不以总理的亲属自居,这样的品质确实比较难得,随后就原谅了他。
1959年5月10日,周荣庆和晋菊清两人喜结连理。得知消息后,周总理也特别高兴,亲自写了封信表示祝贺,并寄来了毛巾被、枕头、毛毯等礼物作为贺礼,祝福小两口以后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周荣庆一家也牢记总理的嘱托,虽然生活比较清苦,住房条件也不太行,但是从来没抱怨过一句,也没向组织上伸过一次手,也从不向他人炫耀,每天仍然像所有普通家庭一样,早出晚归,平淡平静地度过每一天。
直到9年后,晋菊清才带着儿女,跟随婆婆王兰芳,第一次见到了心爱的周总理和邓颖超伯母。一行人坐着火车,熬了一天一夜最后才到了北京。
在中南海,邓颖超笑容满面的第一次见到侄媳妇,拉住晋菊清亲切地聊天,告诉她自己也是河南人,都是老乡不用拘谨。两人聊得高兴了,还相互比了比身高,其实是邓伯母暗暗给她量脚的尺寸,准备送鞋给她。
到了中午十二点时,周总理也回来了,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周总理亲切的询问晋菊清身边三个小孩的名字,后来在他的建议下,从大到小给他们改了下名字,分别叫志勇、志虹、志军。就这样,三个周家小辈的名字从此就这样叫唤了。
晋菊清一家人回河南的时候,周总理夫妇还送了很多衣服和鞋子,以及送了一块手表。嘱咐他们好好生活,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以后常写信联系。
四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荣庆的三个小孩也慢慢长大,对于周总理接触多一些的是老大周志勇,小时候偶尔还会去中南海待上十几天,每次去邓颖超奶奶都会热情招待,对他视如己出,给他包肉末丸子,买一些时令水果,让周志勇有些流连忘返。
让周志勇有些遗憾的是,1983年结婚时,前往北京与邓颖超奶奶相聚期间,一起拍了许多照相,可惜最后不知怎么回事,洗相片的时候,全部都曝光了,竟然一张相片都没有保存下来。
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奶奶逝世时,此时父亲周荣庆在同年先一步因病早逝。作为周家的直系亲属后代,周志勇一家人都去了北京送奶奶最后一程。回家时分到了9件遗物,但后来都被母亲晋菊清全部捐献给了周总理故居纪念馆收藏。
作为周家的后代,他们一直牢记着周总理夫妇的嘱咐,凭借自己的双手干活吃饭,绝不能干出半点让两位老人家在天之灵不安的事情来。与普通市民一样低调的生活着,就连当地领导,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红色家庭。
在周志勇印象里,家里唯一一次找地方领导帮忙,还是奶奶王兰芳在世时,因为身体不好,需要到北京检查治疗,但因为交通不方便,需要坐公共汽车到新乡,再转火车上北京,担心奶奶的身体会承受不了,实在没办法才告诉了周总理。
最后由总理秘书打了电话给地方领导,才安排了一辆小车把奶奶王兰芳送到了新乡。但在电话中并没有说明亲属关系,只是说有个原先在东北抗战的老同志叫王兰芳,需要到北京治病。
这一家人就是那样的低调,他们从不炫耀家世。周志勇三兄妹长大成人后,也先后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小孩如今也到了参加工作的时候。但是,谁能想到,除了周志勇在城管局工作,以及早已故去的周荣庆之外。
周恩溥这一脉十一个后人,竟然只有一个拥有正式的工作,其余全部都靠打工、做小买卖来养家糊口,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利用周总理的特权谋取什么私利。
五
相比周总理的大弟周恩溥后人,三弟周恩寿的后人的生活境况就相对好一些。当然,周恩寿的人生轨迹也更加惊险曲折,因为受到大哥周恩来的影响,1924年就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心想要追随大哥周恩来的脚步。
次年,受党组织委派,周恩寿进入北平一所学院学习,其实是掩护地下交通以及进行宣传工作。随后还被派遣到黄埔军校政治科进修,并且还参加了北伐战争。但是到了1927年时,由于"大革命"失败,他立即遭到了国民党的通缉。
1928年,周恩寿迫于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开始隐姓埋名,并前往东北吉林读书,这样时间一长,就自行脱离了党的组织关系,随后在吉林铁路局谋得了一份工作,从此过起了普通平民生活。不过,这次"脱党"的事情,也为后来埋下了隐患。
此后,周恩寿一直在东北地区,以及天津等地做事谋生,到了1936年,通过好友介绍结识了一生的伴侣王士琴,并于同年结婚,两人情投意合,一直过着平淡而又有些清苦的幸福生活。
转眼到了1945年,周恩寿经过多方努力,四处打听,竟然又与党组织有了联系。在国共合作协商期间,周恩来赴北平参加会议,与三弟周恩寿有了十八年后的重逢,兄弟离别之时,周恩寿强烈要求再次参加革命,随后被要求隐瞒身份,到天津以做生意为掩护,为党组织提供药品、经费等紧缺物资。
但是,在1947年时,周恩寿被坏邻居告发,随即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幸运的是这次是因为他是"周恩来的亲弟弟"这个身份遭到逮捕,而他真正"地下党"的身份并没有暴露,在老师以及同学的担保和营救下,半年后顺利获释出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寿先后担任北京、华北、重工业部钢铁局科长等职务,先后与夫人王士琴生育了六名子女,全部都学业有成。由于周恩寿身患胃病,工作压力巨大,1963年时,周恩来在春节全家聚会时,建议他办理退休手续,在家好好休养,生活上自己每月拿出100元补助他。
后来,周恩寿听从了大哥的建议,从此在家里辅导孩子功课,有时也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以前的老同学聚一聚,叙叙旧情。但没料到,随后的社会动荡时期,他一样被卷入了巨大的社会风浪之中。
六
为了把周恩来总理整倒,"四人帮"想方设法的到处找材料,最后竟然"挖"到了周恩寿身上,无中生有诬告他当年的"脱党"行为,以及与同学聚会的情况。幸亏大哥周恩来早已明白这帮人的险恶用心,想尽办法把三弟周恩寿转移到了卫戍区进行"隔离审查",才没有惨遭迫害,一直到7年后,毛主席亲自过问批准,他才解放回家,但此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
直到1979年才经过复查,撤销了周恩寿身上所有的诬蔑不实之词,为他平冤昭雪,恢复所有名誉。由原来的退休改为离休,落实政策后,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周恩寿于1985年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在周恩寿心里还是留有两个比较大的遗憾,一是大哥周总理1976年逝世时,虽然他已经回到家中休养,但是仍然受"群众"监督,始终没有再见大哥最后一面,甚至他不被允许前往追悼会送大哥最后一程,只能在家中设灵堂祭奠,每天只能以泪洗面,心里的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二是自从到北京工作后,他就再也没有回过淮安老家一次,以前身体还可以的时候,大哥周恩来不准他回故乡,因为怕给自己的故乡添麻烦。
有一次周恩寿特别想回去,周总理还是不允许,理由是"你是周恩来的弟弟,回去后,省委、地委等地方领导都会前往陪同,浪费地方钱财,还耽误他们的工作"。
直到躺在病床弥留之际,周恩寿嘱咐后事,才对老伴王士琴以及儿女们说:"我死以后,不管怎样都要把骨灰送回淮安埋葬,真的很想回去看看······"。正如有人说的那样,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终究他还是完成了"叶落归根"的生前愿望。
七
周恩寿的六个儿女都凭借优异的学业,最后都奋战在祖国的前沿战线上,都有自己的工作单位,其中长女周秉德从青少年时期起,就在周总理夫妇身边生活十几年,是与周恩来夫妇关系最为密切的晚辈。
周秉德深受伯父周总理的影响,虽然一直留在中南海上学生活,但是从来不允许搞"特殊化",无论是上学还是后来工作,都以普通"老百姓"的身份低调生活,多年以来一直淡泊名利,有许多在她身边生活的群众都不知道她是总理的侄女。
她曾经担任过中新社副社长,早已离休在家,育有两个儿子,分别从事文化行业和电脑行业。如今的周秉德像所有中国老人一样,享受着天伦之乐,虽到古稀之年,但受伯父伯母的"平民"教育影响,至今仍出行坐公交车。
长子周秉钧曾在年少时,在伯父伯母身边生活,1961年时参军,后来被分配到广州军区任飞行员,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最高职位做到了参谋长助理,后来转业成为广州保税区副主任,现已退休,一直生活在广州。
三女周秉宜从小受到周总理的言传身教,成年后一直在从事伯父的思想研究工作,有非常扎实的学术造诣水平,为研究和宣传周总理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仍然担任着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员。
四子周秉华于1965年入伍当兵,在部队从事通信等工作,后来转业成为普通基层工人,主要从事排版、铸字等图书出版工作,退休后,被继续聘请担任图书市场监管工作,目前仍然活跃在业界之中。
五子周秉和的名字是由周总理亲自取的,常常说自己的名字里蕴含了伯父对祖国未来的期许。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研究所,以及进出口总公司担任要职。虽然已经退休,但是闲不住,目前是中国知青网的理事长。
六女周秉建是最小的孩子,十六岁时就到内蒙古下乡插队,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一直留在那片广阔无垠的天地里,也是周恩寿这一脉中,少有的从事政府职员的亲属之一。
八
虽然说三弟周恩寿这一脉周家后人的境况更好一些,但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的。与大弟周恩溥的后人一样,都谨记周总理的教诲,从来没有想着依靠伯父的名声为自己谋取私利,只懂得自力更生,做老实平凡的老百姓。
周恩来总理其实有两个故乡,祖籍在浙江绍兴,但是他的出生地在江苏淮安,而周氏先祖是《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先生,正如他在文章里所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一样,似乎也在世代传承中,不知不觉间成了周氏家族的"家风"。
这种象莲花般的家族训诫,以及家族风格不断延续,也在周家后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表现出来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品格,也正如周家先辈教导的那样,从不依靠先辈余荫,即使平淡清苦,却甘之如饴。
正如中国传统文化里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一样,即使先辈给了后世子孙"特别"的光环,但从来不能作为自己的人生主要色调,主动把握自己命运的走向,才对得起祖先的殷殷期许。
周氏后人的平凡和低调,与普通市民一样,一直过着隐居闹市无人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过得平淡含蓄,但从来没有任何抱怨,那一种渗透肌肤的阳光与向上的精神,不禁让世人感叹不已。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周总理无儿女,至亲两兄弟为革命牺牲也很大,周氏后人如今怎样?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