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凭借秦弩打底,这支军队在130年的时间里,歼灭六国军队160多万,把战争的杀戮效率大大提升,助嬴政扫六合,第一次创建了大一统的国家,秦帝国。
由于秦弩的广泛使用,广大的平民迅速进入“战时状态”,深刻揭示了时代变迁的底层技术密码。
【1】弩者,怒也
一支横空出世、令人胆寒的黑色军队,多年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是模糊不清的。秦军强大的根源在哪儿?让大众初步感受到秦弩威力的,是张艺谋的电影《英雄》。
大风!大风!
图:万弩齐发,大风!大风!来源:《英雄》
图:装弩,来源:《英雄》
两军对峙或攻城战中,前排秦弩兵万弩齐发,箭如雨下,让敌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死亡的代价。古人讲,弩者,怒也,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弩也。
秦始皇兵马俑的考古挖掘,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最近距离的观察。俑坑出土最多就是青铜箭头,多达上万枚。秦弩不止于多,更在于强。
图:弩兵复原图,来源:《复活的军团》《New 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纪录片
强在超越时代的“高端制造”。相比于六国种类繁多的箭头,它的“降维打击”能力在于——
(1)快且远。
一种秦弩叫蹶张弩,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实验表明力量是手拉弓的4倍。实验还模拟,秦弩的射程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还有一种是大型攻坚利器,连弩。上面系有绳,机械化操作。《六韬•虎韬》曾记载这种连弩,可发十尺长箭,青铜制机郭有三十四公斤重。
来源:《大秦帝国》,孙皓晖
(2)狠。
箭头呈现三棱形,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穿透铠甲的瞬间,锋刃处就会形成强大的切割力,刺杀目标。
图:秦弩箭头,来源:《复活的军团》
(3)准。
弩机上有望山,作用是瞄准远处的目标,弩手参照望山估算弩擡高的角度,箭的抛物线轨迹就可以准确命中敌人。瞄准系统,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绝无仅有的。
借助现代精密仪器观测,三棱箭头的三个弧面的制作误差极小,接近完美的流线型,更与今天的子弹头设计如出一辙,这大大降低空气阻力,也就是说,秦人已经凭经验摸索到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
图:弩机部件和瞄准实验,来源:《复活的军团》
(4)省。
青铜弩机还有省力之效。上弦时,扳机自动重新调整到击发的初始位置,通过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且不会抖动,这让弩手余下更多的气力。比之于弓,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射不远、射不稳。
就这样,有含金量的技术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还强在超越时代的作战队形。
图:弩兵阵型,来源:《复活的军团》纪录片
弩兵射击的规律是,“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冲锋而来,装好的箭要射出去,再冲,再装一次,如此三连,躲过箭雨的敌人就到面前了。
为了提升击杀密度,秦人发明了轮番射击的方法。在兵马俑里,兵俑站成三排,当第一排射时,后两排拉弦搭箭蹲着准备,一起一蹲,三排衔接配合。另外,在兵俑军阵的最后面也有三排弩兵,他们是后卫。
这一战法领先了欧洲火枪手的连续枪击战法2000多年。
公元前214年,秦军发动了针对匈奴骑兵的全面战争,比汉武帝抗击匈奴早了近一百年。凭借强大的秦弩打前阵,30万匈奴骑兵的皮甲形同虚设,仅仅一年,蒙恬收复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从此: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对比而言,汉武帝反击匈奴打了44年,常常为兵器短缺所限。《武经讲义》中说:弩是对付草原游牧部落袭击最为有效的武器。
近代考古发现,从北击匈奴,到南下百越,相关遗址中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秦弩箭头,大小规制、金属配比等技术标准,都是惊人的一致。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的秦始皇,多么可怕的强迫症啊!那谁又是这背后的“大国工匠”,能做到准之毫巅呢?
【2】标准化
191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伙计们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这使得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管理和制度文化起了深远影响。
其实,我们的大秦帝国的流水线还是比福特早了2000多年。司马迁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他们装备了戈、矛、剑、戟、弩、殳、铍、钺等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为百万之军的十年一统战争,提供了强大的“军工产业”和精确打击能力。
《大秦赋》中的一天,秦王嬴政来到了武器“车间”,清点库存。嬴政发现,每一样兵器上都刻有“寺工”“相邦吕不韦造”等字样。吕不韦说,总共四百余万件武器。
众人曰,彩!
来源:《大秦赋》
这么庞大的军备,是如何生产的?
(1)统一配方。
专家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发现,秦弩箭头是铜锡合金,箭头是锡占到20%,目的是大大增强坚硬度和锋利性。插在长木杆上的“镗”这部分只含有3%的锡,1%的铅,其余都是铜,这样最大化镗的延展性且不易折断。
图:箭头及镗,来源:《复活的军团》
再以秦剑为例。越王勾践剑是青铜剑的极限之作,长度只有55.6厘米。但是秦国的青铜剑竟然长度在81~94.8 厘米,近乎1米。这就是为什么荆轲刺秦王的时候,嬴政在逃跑中三次拔剑而不出的原因,太长了!
而一旦拔出来,长度优势尽显,《史记》记载,嬴政只一击,刺客高手荆轲便中剑而倒。
图:秦剑,来源:《复活的军团》
化学测定表明,秦剑使用了科学的铜锡配比,长度、硬度、重量和韧性结合完美,这让秦军在近身格斗中具有碾压式优势。而且出土的秦剑上还镀了铬,能防腐,便于持久作战。
(2)标准化生产。
兵马俑中的万余枚秦弩箭头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0.83毫米,而且箭头、箭身、箭羽可以拆分合并。
青铜弩机也有标准样式,有助于轻松组装,或替换损坏的重新组装,小白就能上手,这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图:弩机的组件,来源:《New 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云梦秦简·工律》中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如果说干将、莫邪、欧冶子这样的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是可能的,但一己之力批量生产供给百万之师是绝不可能的。
专家通过对秦戈的近距离观测,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戈的圆弧处,留下了类似砂轮打磨的痕迹,手工打磨无法保证条纹的平行和直线。但即使有这样的磨具,也还是要靠手感操作,不可能保证一模一样,或许,秦国还拥有更为高级的“自动机床”有待考古去发现。
图:边缘处的打磨痕迹,来源:《复活的军团》
机械化生产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解放了匠人数量,这在只有500万人口、100多万军人的秦国至关重要。
(3)质量管理控制。
秦兵器上出现最多的人名,不是嬴政,也不像后来的什么“开元通宝”“乾隆通宝”或者“Made in CHINA”到处都印,而是叫作:
相邦吕不韦。
吕不韦是大秦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有工师、丞、工匠三级,工师类似厂长,丞类似车间主任。层级管理保证了兵器质量过硬,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倒查追责。再比如,一个兵马俑上就有450多处刻字及90个工头的名字。
《吕氏春秋》说,“物勒工名,以考其成。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图:兵器刻字“相邦吕不韦”,来源:《复活的军团》
秦弩不仅在制作上有标准化的优点,还有实战中的高效便捷。
从技术特点来看,弩的组装、填箭和发射十分简单,既能连发,还能瞄准,省力,好用,一个普通人在几分钟内就能够学会使用弩。相比于弓,则需要极强的臂力和长期的瞄准训练。相比于战车骑手,毕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练成嫪毐,成为御马高手。
图:嫪毐,来源:《大秦赋》
弩的普及意味什么?今天种地的农民,放下锄头,朝学而暮成,明天就可以集结成军队,成为强兵,最大限度地把劳动力转化为军事力量。这就叫做:
“兵农合一”。
当平民彻底卷入弩兵器等技术应用,时间转换成本大大降低,一个人的战斗力和生产力极大地发挥出来,一个打十个。
从某种程度上说,延续135年的耕战国策,是秦胜于六国的关键密码所在。
【参考文献】
1. 《复活的军团 》纪录片
2. 《大秦帝国》,孙皓晖
3. 《New Secrets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纪录片
4. 《用“未来思维”发现秦国大一统背后的技术力量》,张笑宇
5. 《英雄》电影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秦灭六国背后竟然藏着一个黑科技!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