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古代的影视剧,经常会听到丞相或者宰相这种称呼。一般来说,不论是丞相还是宰相,都指位高权重的官员,所以很多人想当然把这2种称呼归纳为一个职位。那么丞相和宰相,到底是不是相同的意思呢?其实仅仅相差了一个字,含义却大不相同。
丞相
丞相,在古代是一种官名,用来辅佐皇帝处理各种各样的政务,也号称是百官之长。丞相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说文解字》记载,丞,代表奉承;而相代表省视,用今天的意思来解释,就是仔细看的意思。
先秦时期并没有丞相一职,而是有相国这个职位。后来到了秦二世时期,新增了丞相一职,于是左中右丞相和相国同时存在。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虽然丞相位高权重,但依旧是相国的助手。
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持续了300多年,堪称是丞相这一官职持续最久的阶段。三国时期,丞相的权力达到了顶峰,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大权独揽,刘禅看到诸葛亮都尊称为相父。而在杜甫所作的《蜀相》中曾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里面也提到了丞相一词。
到了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想大权独揽,就精心策划了一场废除丞相的阴谋。公元1380年,因胡惟庸案,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一职,同时朱元璋还废除了中书省,并且强调:“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由此以来明朝的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而在此之前,丞相已经存在了1600多年。
宰相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代表相礼之人,其实说白了就是辅佐的意思。比如官员辅佐君王,管家辅佐主人等等。宰相的地位和具体官职多达几十种,历代都有所不同,比如太宰、相国、尚书令、中书令、同平章事、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等。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太宰、太师等称呼,而宰相作为一个笼统的称呼,其实是可以全部包括在内的。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仅仅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丞相指的是具体的职位,而宰相仅仅是一个统称,宰相的范围更加的广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不一定就是丞相。
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但是胡惟庸案之后,丞相一职虽然废除,但是朱元璋又设立了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这个内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宰相一职。
后来明朝灭亡,清朝走进了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明朝的官职制度,也不设立丞相,但是却设立了军机处,而在军机处办公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比如康熙时期的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廷玉,乾隆时期的阿桂、和珅等等,都属于宰相的范畴之内。
所以通俗一点来说,谁能辅佐皇帝、谁占据重要的位置,谁就是宰相。而丞相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所以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文 | 国学大观园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国学大观园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吗?仅仅相差1个字,含义却并不相同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