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桂建立的朝鲜曾经是中国明清两朝的藩属国,这种藩属关系维持了将近五百年之久,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有一段时间,朝鲜还差一点儿变成了中国的一个行省,但终因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之缘故,最终并未被清朝纳入版图,反而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一讲,近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
李氏朝鲜时期的绘画作品
大清帝国的领土,在乾隆、嘉庆年间最为稳定,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清朝的领土面积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朝的疆域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管理模式,并不是所有的统治区域都是设置有省、府、县这样的地方行政单位的。第一,东北地区,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被清朝统治者视为“龙兴之地”,由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和盛京将军管辖,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与盛京将军,相当于一省的巡抚,但是比巡抚的权力要大,除了管理地方军政、八旗军务以外,还管理当地的民政、刑罚;第二,以汉族居民为主体的内地行省,通常被称为内地十八省,行省由总督、巡抚管辖;第三,土司制度,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还存在着一些由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管理的区域,“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首领所拥有的世袭首领地位,但土司需要向朝廷提供一定的赋税、劳役、兵源,朝廷对土司所管辖的区域实施间接的管理;第四,内蒙古、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通常被称为藩部,这一地区的大部分事务由理藩院管辖。在中国的周边区域,还存在有藩属国,中华朝贡体系之下的藩属国,后世一般不作为清朝的疆域,但是,清朝统治者确确实实通过朝贡关系对这些地区实施了一些管理,并且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有些藩属国在受到列强的侵略之时,清政府还曾派兵援助过。
中国地形图
清朝的藩属国体系继承于明朝,清朝早在关外之时,即已与朝鲜建立了密切的朝贡关系,入关以后,原来明朝的藩属国纷纷向清朝称臣纳贡,1646年,琉球归附清朝,1652年,暹罗(今泰国)向清朝奉表称臣,1660年,安南正式向清朝称臣,至清朝乾隆年间,中国周边的小国基本都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有朝鲜、琉球、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挝)、暹罗(今泰国)、缅甸、苏禄(今菲律宾西南部苏禄群岛上的一个小国)、廓尔喀(今尼泊尔)、哲孟雄(即锡金)、不丹、哈萨克、布鲁特、浩罕、布哈拉、爱乌罕(今阿富汗)等等。
乾隆皇帝画像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不仅边疆地区受到列强的入侵,周边的藩属国也受到列强的入侵,到了19世纪的80年代至90年代,清朝的藩属国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朝鲜,琉球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越南则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而南掌、暹罗则因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交通因战乱而被堵塞,无法向清朝朝贡,之后再加上受到欧洲列强的入侵,便不再向中国朝贡了,尼泊尔、哈萨克、布鲁特等国因路途遥远,朝贡关系本身就比较松散,英俄两国的势力强势介入中亚和南亚地区后,这些国家也不再向清朝朝贡了。
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南的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边疆危机,在解决边疆危机的过程中,清政府相继设置了新疆省和台湾省,新疆省和台湾省的建立对于防御外国侵略,巩固边防、海防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属国面临危机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设立行省呢?于是,在朝鲜半岛建立行省的构想在清廷内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1879年,李鸿章与当时的美国总统格兰特
设置朝鲜省的提议,是伴随着日本侵略琉球而出现的,1879年,日本强行吞并琉球,在琉球群岛推行所谓的“废藩置县”的策略,清政府与日本展开了多次外交谈判,但日本人并无多少让步,此事一直拖到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夕,实际上,在1895年之前,琉球已经被日本吞并了,只不过没有得到清朝的最终认可而已,此时,清朝已经失去了琉球这个藩属国了,如果任由日本人进一步侵略朝鲜,那么清朝也必将失去朝鲜这个藩属国,当时的朝鲜不仅受到日本人的侵略,而且还受到俄国等西方列强的觊觎。
在西方列强侵略朝鲜的过程中,如何维护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清朝与朝鲜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近代国际关系基本都是平等的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朝鲜与清朝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两个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是宗藩关系,如果朝鲜被迫与西方列强订立条约,实际上就是等同于放弃了中华朝贡体系,中华朝贡体系之下的宗藩关系,与近代历史上的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中华朝贡体系在近代国际关系上没有一个法理依据,因而,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在近代民族国家的视野下需要重新来建构。
在当时出现了三种想法,第一,就是建立行省,第二,就是实现自主,第三就是变成如同瑞士一样的中立国,但是在日本人和俄国人咄咄逼人的情势之下,实现自主以及变成中立国的想法都是幻想,一旦清朝与朝鲜放弃了双方的宗藩关系,其所谓的自主与中立,实际上就变成了日本或者俄国的殖民地。
所以,当时在清廷内部,要求在朝鲜建立行省的呼声比较高,主张在朝鲜设置行省的清廷官员有张謇、袁世凯、刘瑞芬等等,张謇在《朝鲜善后六策》中提出了“请援汉玄菟、乐浪郡例,废为郡县;援周例,置监国”的策略,袁世凯也曾向李鸿章提出“设监国,置郡县”的建议,刘瑞芬则认为“朝鲜毗邻东三省,关系甚重,中国能收其全土改行省,上策也。”
与此同时,在朝鲜国内部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设置行省的建议,朝鲜高宗李熙的生父大院君认为朝鲜若想摆脱日本的侵略,应该仿元朝征东行省之例,设行省,派监国。
大院君
但是,“朝鲜改行省论”的建议,并未得到李鸿章的赞同,李鸿章认为在朝鲜设置行省,此举太突然,必然遭至列强的掣肘,向朝鲜派驻官员,与朝鲜国国王之间“操纵轻重之间难得妥洽”,可能会像元朝在高丽设置的征东行省那样,不仅没有达到本来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反而在高丽内部引起了更大的祸乱。
因此,李鸿章最后采取的是积极干预的策略来处理朝鲜内部的事务,这些策略包括派兵进驻朝鲜,为朝鲜训练军队,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管理朝鲜的海关、外交等事务,清廷还设置了“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官职,袁世凯在赴任之时,携带了李鸿章给朝鲜国王的亲笔密函,李鸿章在密函中说:“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宜,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商榷,必于大局有裨。”清朝的这些策略,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确认自身在朝鲜的宗主权,也帮助朝鲜抵御了日本人的侵略,这样的方案其实是折衷方案,既不贸然在朝鲜设置行省,又要向朝鲜派驻官员、士兵,通过直接、间接的方式管理朝鲜的海关、外交等事务,其实主要还是受到了日本人的掣肘,无论如何,日本人是坚决反对清朝把朝鲜设置为行省的,朝鲜行省一旦设立,必然遭至日本人的反对,而且日本人还会以此为借口联合英、美、俄等国来进行干预。
然而,李鸿章希望巩固清朝与朝鲜之间的宗藩关系的努力,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彻底付诸东流,《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清朝失去了朝鲜这个藩属国,而且还使得日本吞并琉球的事实最终得到了确认。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有人建议将朝鲜变成中国的一个省,免其受外敌入侵,但遭日本反对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