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国的《还珠格格》中,小燕子被人叫去学礼,身穿旗装、脚踏花盆鞋,每个步子都迈得稳稳当当,小燕子自然不可能做到,于是东歪西倒,遭受了宫女的多番折磨,从而引起太后、皇后与她的又一次事端。按照常理来说,穿旗装与行礼并非难以做到,但穿马蹄底鞋走路真的需要连上好几个月的功夫,一天熟练到健步如飞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那么,马蹄鞋底如此难穿,为何清朝皇妃们,都要穿这走不稳的马蹄底鞋呢?
马蹄底鞋一般被称为花盆底鞋,这是清代满族妇女穿的鞋子,上半部分是一只正常的鞋,鞋底下街上一块木质的增高底,与现如今的增高鞋不同的是,这块木底不是位于脚后跟,而是位于正中央。一般来说,鞋底高度一般为5到15厘米,有时候还会达到25厘米,为了保持美观,满族人还会特意在外貌包上一层白布或者是刷上一层白漆。花盆底鞋有两种形式,一种上宽下窄,呈现为花盆的形状,另一种上细下宽,落地时踩出来的印子与马蹄外观相似,因而既有花盆底鞋的称号,又有马蹄底鞋的称号。
事实上,现代的高跟鞋穿上虽然不舒服,但在一定程度上贴合了人体的特征,除了增加高度,还能改变女性比例,令身体重心向后推移,使得迈步时姿态曼妙,行走时风韵尽显。既然花盆底鞋没有这个功能,为何满族人常穿呢?
传说中,在满族未入官之前,满族妇女需要上山采集果实来作为日常食物,山上森林繁茂,蚊虫成团,为了防止被咬到了脚,她们想出了一个奇招:在鞋底绑上木块。自这以后,这一风俗慢慢形成,而后代为了美观,更是在鞋底的木块上大做文章,它也变得愈发精致。
还有另一种说法,传说中满族与敌人开战,城池不幸地被抢走了。为了抢回这座城池,他们必须渡过泥潭,正在大家毫无头绪时,有人提出学习白鹤,在鞋上绑上树杈。为了纪念此事,满族妇女们发明了花盆底鞋,穿花盆底鞋也慢慢成为了习俗。
有人提出另一种见解。在古代,妇女之足不可轻易给人看,但衣裙不可能完全拖在地上,这样日常行走不太方便。于是有人将鞋子的底部做高,让衣裙能完全遮挡住双脚,又不会妨碍走路,因而花盆底鞋便产生了。
其实,到了后来,花盆底鞋还多了一个用处。宫中女人众多,但吃穿用度却有相应的规格,鞋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份,皇帝在打量妃子时,自然能知晓这个嫔妃为何身份,日常相处便简单得多了。
到了晚清时期,西洋诸国的风气传到了中国,满族女子也有意向释放自己,她们慢慢地舍弃了花盆底鞋,改穿不妨碍行动的厚底鞋。
社会的风俗本是悄然改变的,除非皇帝皇后特意下旨不再按照旧制,纵观满清历史,我们无法找到与此有关的条例,也间接说明了花盆底鞋的来源与目的我们已无从考究,只能了解个大概了。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清朝皇妃,为啥都要穿走不稳的“花盆底”鞋,原来是为了方便皇帝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