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不是一座塔,而是从满语音译出来的一个地名。传说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有六子,都生活在这一片区域。“宁古”在满语中是“六”的意思,而“塔”是“个”的意思。“宁古塔”就是“六个”,这个简单粗暴的地名却是爱新觉罗氏的老家,清朝的龙兴之地。
爱新觉罗家崛起之后,自然要建设家乡,于是宁古塔就渐渐地发展成为了东北治所的中心城镇之一。清朝初年的时候,这里设有“宁古塔将军”。当时整个东北只有“宁古塔将军”和“盛京将军”,这两个“将军”的治所都非常广袤。
当时的“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包括了今天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而宁古塔自然成为了这片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政治中心。直到康熙十五年,清朝设立“吉林将军”取代了“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在宁古塔当地则是设立了“宁古塔副都统”来继续治理,从属于“吉林将军”。
所以宁古塔并不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当地也有百姓安居乐业的。
披甲人是一类人,也是一类兵
披甲人其实不只是宁古塔才有,而是八旗制度之下的一类兵种。女真八旗“以旗统兵,以旗统民”,旗中百姓下马为民,上马为兵。“旗”中的人分为三等:旗丁、披甲人和阿哈。其中旗丁是女真人,地位最高。披甲人是其他部族投降的人,地位次之。阿哈大都是朝鲜人和汉人,地位最低。
在作战的时候,通常是以旗丁为主力,阿哈为炮灰。披甲人一般不出现在正面战场上,而是充当本土的守卫。后来随着女真各部族的统一,其他部族的“降人”也就没有了。披甲人就没有了新鲜血液,就成为了小规模的兵种。后来清军主力入关,披甲人的数量守不了诺大的东北,于是只能直接派出其他军队驻守。所以后来披甲人又被引申为守卫东北边疆的军人。
与披甲人为奴,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清朝将重犯押送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其实是充实边疆去了。宁古塔其实也不是人间炼狱,只是这些犯官原本在南方气候温暖的地方锦衣玉食,一下子徒步几千里跑到天寒地冻的边疆被人吆五喝六,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个心理落差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他们在文学作品之中竭尽所能地渲染宁古塔的可怕。
被发配宁古塔的犯官其实并不是死路一条,由于当地的知识分子很少,所以不少人也受到了优待,比如王兆骞就混成了当地官员的幕僚,郑芝龙、金圣叹、吕思良等人也给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农耕、佛法等,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
当然,被折磨致死的犯人也有不少,披甲人原本地位就很低,也没有随清军入关去花花世界享受。现在有了奴隶。翻身做了主人,自然啥事都要奴隶去做了。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披甲人会善待奴隶,利用犯人的知识造福自己,有的脾气暴躁,目关短浅的就会把人往死里折磨,在天寒地冻的大东北,单只是不给你衣服穿就能要了小命了。
所以,清朝的犯人一旦听说要被发配宁古塔,就吓得两腿直哆嗦,甚至在上路之前就自己摸了脖子。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清朝将犯人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披甲人是什么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