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荒年代民众以树皮为食
曾有史学家说过,中国的历史是关于饥饿的历史。对于这句话,相信很多经历过战争年代或者饥荒年代的老人来说,肯定深有体会。民以食为天,作为生命之本源的粮食对人类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袁隆平
实际上,我们国家也是近几十年才保证了粮食安全,没有出现过饥荒的现象。对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属不易。这不仅要归功于农民的辛勤劳动,还要归功于众多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这其中的代表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同志。
自从出现了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我们国家的土地上终于能够生产出足够全部国人使用的粮食了。但是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发达,人们的温饱问题如何解决呢?在这个问题上,红薯可以说是帮了大忙。
红薯
然而红薯并不是我们国家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而是和花椒、番茄一样,是从别的国家流传过来的,红薯能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可谓是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把红薯带到我们国家的土地上的,就是一位可以称之为"古代袁隆平"的人——"红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
出身书香门第,却未踏上仕途
明朝嘉靖二十二年,陈振龙在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出生了。陈家世代都为读书人,祖辈有不少人有不少人都考取功名做了官。他的父母自然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希望他能够科举中第,走上仕途。
陈振龙倒也争气,他从小饱读诗书,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六艺经传。还不到二十岁就已经考取了秀才。小小年纪就已经展现出不俗的志向,他的父亲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他的回答并不是庸俗的"博取功名利禄,青史留名"之类的,而是希望天下的百姓再不用过穷苦的日子。
小小年纪就心怀天下的他颇有几分"为民生立命"的抱负,这都来源于他读的史书。实际上,在中国有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史书上记载的诸如"岁饥...人相食""易子而食"等字眼时有出现。
饥荒
面对饥饿,人们也不得不放弃最后的道德底线。在书中看到这样的情况后,年少的陈振龙感到极为痛心,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的子民可以免受饥饿困扰呢?与大多数古代读书人一样,陈振龙起先是想从政治中寻找这个答案的。
然而,一心想要考取功名的陈振龙却迟迟未能如愿。在成为秀才之后,陈振龙在之后的会试中接连不第,这让他很苦恼。
敢闯敢拼的地道福建人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福建沿海地区由于多丘陵,可供人们耕种的土地极少。为了谋生,从唐朝开始,福建沿海居民就已经踏上商船,跨越大海,与海外各国的人们进行贸易。
他们带着内陆的丝绸、药物、糖、纸、手工艺品等特产,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将这些商品销往世界各国。
经商
长久以来的经商传统,让福建沿海地区的居民形成了敢于冒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文明与世界的"闽商"就是发源于此。所谓"隔重洋之渡险,处于天尽海飞之地"是闽商们的真实写照。"爱拼才会赢"是他们的人生信念。
成长于福州府的陈振龙耳濡目染闽商们的打拼故事,难免会对他们口中的大海的世界十分向往。受他们感染,他也有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对于此时屡试不第的陈振龙来说,现在摆在他面前的,好像是一条更宽广的道路——经商。
在封建社会中,商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封建统治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僵化民众的思想,提倡"重农抑商"。在"士农工商"的四民制度中,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可想而知,做出这个转变的陈振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红薯的身世
吕宋岛是现今菲律宾北部的一座岛屿,古时候的中国人称这座岛为为"小吕宋",而称整个菲律宾为大吕宋。这座岛屿因为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黄金,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客商都会来这座岛上进行贸易。
吕宋岛地理位置
红薯这种植物的原产地是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培育成可以食用的作物以后,被西班牙人带到了自己的殖民地吕宋岛。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管辖下,红薯是禁止被带出吕宋岛的,那么它是怎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呢?
放弃仕途下海经商,心怀天下运回薯秧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科举考场上未能如意的陈振龙,并不觉得考取功名是唯一的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于是他放弃了科举考试这条路,转而跟随当时的闽商踏上了下海经商这条路。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5月,陈振龙又一次来到了这个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小岛。在这
红薯
座名为吕宋岛的小岛上存在着一种神奇的植物,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朱薯"的东西,不仅可食用,而且不分生熟,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长得很好,产量极高。
陈振龙早都想把这种作物带回国内去了,在他的心中,如果明朝能有这样的作物,那将会挽救多少人的性命啊。可是,这座岛上的殖民者看守极严,禁止外来者把这种植物带走。
在这之前,陈振龙已经跟当地的农民了解过了,这种植物不需要种子,只要截取一段藤蔓插在泥土里就可以成活。他一直在盘算着怎么把这种植物带回去,面对严格的检查,他心生一计:把藤蔓缠绕在绳子里。
航海
古代的麻绳本就是植物做的,红薯的藤蔓藏在其中不易发现。果然,负责检查的守卫并没有发现隐藏在缆绳中的红薯藤,陈振龙顺利地把红薯藤带上了船。
吕宋岛到福建的路程,需要航行七天七夜,在这其中,无论是经历惊涛骇浪,还是任何的艰难险阻,陈振龙的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把朱薯藤带回大明的土地上。一截小小的藤蔓,承载的可能就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啊,如果真的在国土上试种成功了,挽救的将是千千万万的穷困百姓。
试种成功皇天不负,恰逢旱灾以薯解难
带回明朝大陆上的植物被陈振龙称为红薯,他怀着无限的希冀,把藤蔓种在了大明的土地上。皇天不负有心人,在陈振龙的悉心照料下,红薯的长势非常好,获得了大丰收,此刻他的心里自然充满的是成功的喜悦。
种红薯
在陈振龙试种成功的第二年,福州大旱,庄稼欠收,很多百姓面临着无粮可食的问题。福州官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好向朝廷上求助。但是国家的救济是有限的,想让福州的全体百姓吃饱,仍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就在福州官员束手无策的时候,陈振龙上报官员,说自己家中的红薯可以救荒。试种之后的红薯果然获得了大丰收,解决了福州千万百姓的粮食危机。随后红薯这种作物在全国推广开来,,由于红薯这种植物的适应性强,若干年后,那段小小的红薯藤蔓就已经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
在华夏大地上,人口从明朝中后期的6000万,增长到清朝中期的4亿人口,可以说红薯功不可没,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陈振龙带回来的那一小段红薯秧苗。可以说,陈振龙被称为"古代袁隆平"当之无愧。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明朝“袁隆平”,冒死从菲律宾偷回一根藤,养活中国3亿多人口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