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历史 江山社

17世纪中,满族夺取中原政权后,建立了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渔猎和农耕生活,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干燥炎热的气候不适应,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

于是,从康熙初年,康熙皇帝便下令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这就是后来的圆明园。直到1860年十月,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在世界引发轩然大波。毫无疑问的是,英法联军是这场惊天劫案中的罪魁祸首。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第一批进入圆明园进行劫掠的强盗,并不是这些来自海外的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宜春苑中萤火飞,建章长乐柳十围。离宫从来奉游豫,后居那覆在郊圻?

旧池澄绿流燕剪,洗马高梁游牧地。北藩本镇故元都,西山自拥兴王气。

九衢尘起暗连天,辰极星移北斗边。沟洫填淤成斥卤,宫庭暎带觅泉原。

渟泓稍见丹棱治,陂陀先起畅春园。畅春风光秀南苑,霓旌风盖长游宴。

地灵不惜邕山湖,天题更创圆明殿。圆明始赐在潜龙,因回邸第作郊宫。

十八篱门随曲涧,七楹正殿倚乔松。轩堂四十皆依水,山石参差尽亚风。

甘泉避暑因留跸,长杨扈从且弢弓。纯皇缵业当全盛,江海无波待游幸。

行所留连赏四园,画师写放开双境。谁道江南风景佳,称天缩地在君怀。

当时只拟成灵囿,小费何曾数露台。殷勤毋佚箴骄念,岂意元皇失恭俭!

秋狝俄闻罢木兰,妖氛暗已传离坎。吏治陵迟民困痛,长鲸跋浪海波枯。

始惊计吏忧财赋,欲卖行宫助转输。沉吟五十年前事,厝火薪边然已至。

揭竿敢欲犯阿房,探丸早见诛文吏。此时先帝见忧危,诏选三臣出视师。

宣室无人侍前席,郊坛有恨哭遗黎。年年辇路看春草,处处伤心对花鸟。

玉女投壶强笑歌,金杯掷酒连昏晓。四时景物爱郊居,玄冬入内望春初。

袅袅四春随凤辇,沉沉五夜递铜鱼。内装颇学崔家髻,讽谏频除姜后耳。

玉路悲咽昆明塞,惟有铜犀守荆棘。青芝岫里狐夜啼,绣漪桥下鱼空泣。

何人老监福园门,曾缀朝班奉至尊。昔日暄阗压朝贵,于今寂寞喜游人。

游人朝贵殊暄寂,偶来无复金闺客。贤良门闭有残砖,光明殿毁寻颓壁。

文宗新构清辉堂,为近前湖纳晓光。妖梦林神辞二品,佛域舍卫散诸方。

湖中蒲稗依依长,阶前蒿艾萧萧响。枯树重抽盗作薪,游鳞暂跃惊逢网。

别有开云镂月胎,太平三圣昔同来。宁知乱竹侵苔落,不见春风泣露开。

平湖西去轩亭在,题壁银钩连倒薤。金梯步步度莲花,绿窗处处留蠃黛。

当时仓卒动铃驼,守宫上直余嫔娥。芦笳短吹随秋月,豆粥长饥望热河。

上东门开胡雏过,正有王公班道左。敌兵未𦶟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

应怜蓬岛一孤臣,欲持高絜比灵均。丞相避兵生取节,徒人拒寇死当门。

即今福海冤如海,谁信神州尚有神。百年成毁何匆促,四海荒残如在目。

丹城紫禁犹可归,岂闻江燕巢林木?废宇倾基君好看,艰危始识中兴难。

已惩御史言修复,休遣中官织锦纨。锦纨枉竭江南赋,鸳文龙爪新还故。

——《圆明园词》

“敌兵未到雍门荻,牧童已见骊山火。”王闿运的这句诗讲的有些隐晦,既然敌兵还没杀来,为何骊山(指代京城)就已燃起了大火?

好在这首诗另有注释,可供答疑解惑:“夷人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这起事件发生时,王闿运刚刚跻身仕途,在户部尚书的幕府中担任幕宾。王闿运在京城的人脉比较广,所以获取消息的渠道也比较多。

根据这首诗的说法,当时英法联军还没有进入圆明园,这里就已经遭到土著的洗劫。最先沦为盗匪的,反倒是土生土长的满汉穷人!

这一说法可谓兹事体大,不可胡说,所以必须要找到佐证才可论定。《花随人圣庵摭忆》的作者支持了王闿运的说法,并给出了“此说大致不谬”的肯定。之所以黄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参考了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同年八月二十四日,李慈铭在日记中写道:

“听说当时洋人只是烧毁了圆明园之外的民宅,还没有进行劫掠。首先对圆明园进行劫掠的,正是附近的土著。‘城外西郊,盗贼遍地’,这些‘盗贼’,说的就是住在海淀的穷人。听说有歹人行抢之后,京城的贵族、官僚、富豪十分害怕,纷纷收拾行囊细软准备跑路。他们担心的并不是侵略者,而是住在京郊的贫苦百姓。那些住在海淀的暴民们均在这场劫掠中收获颇丰,获得了大量来自圆明园的古董珍玩。一些没有收获的暴民甚至尾随在侵略者身后,随时准备在洋人后面再行抢劫。”

到了八月二十七号,更加惨烈的情况发生了。“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孓遗。”从这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英法联军进行了洗劫之后,土著们进行了第二轮、范围更大的抢劫。

相传在当时,圆明园附近的河沟里都是被丢弃的坛坛罐罐,这些都是暴民们拿不动随手丢弃的。即便是在惨案发生的几十年后,圆明园中亦无宁日,但凡京城动乱,时有百姓进入圆明园进行盗窃和抢劫。当时的圆明园里,还遗留着不少金砖、楠木等珍贵的建材,以及一些遗漏在瓦砾中的宝物。当所有值钱的东西被劫掠一空后,那些石头、瓦块以及满清皇室留下的垃圾也被老百姓搬走。一些运气比较好的人,还能在砖头瓦块里找到瓷器、玉器的残渣。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到了民国初年,王闿运曾对旁人提及:“圆明园毁后,周垣半圮,乡人窃入,盗砖石,伐薪木,无过问者。”据说在解放之初,一些初次来到北京旅游的南方游客,还能从前门附近的四合院里看到来自圆明园的石块、瓦片,而那些老北京往往会得意地说这些都是“皇上家的”。

当然,仅凭这些“道听途说”,还无法为我们提供有力的证据。想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还得参考当事人,也就是英法联军士兵的回忆录。

根据这些洋强盗的回忆录来看,他们之所以进入圆明园是为了追赶一伙满兵。事发当天,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外烧毁了若干民宅。当时,一些来自乡下的英法兵士,垂涎于圆明园中的宝物,已经开始密谋劫掠。只不过,10月6日当天仅有几个士兵溜进圆明园窃走了一些小玩意留作纪念,并没有大规模劫掠。士兵们进行大范围劫掠,是在联军司令部下达了命令之后。

10月7日,住在海淀的满、汉贫民率先动手,他们不敢进入有英法联军驻扎的宫殿,便专挑那些无人看管的宫室,如太监、宫女的住房等等。在满人入关的二百多年里,北京第一次沦陷,这些宫室也是第一次变成“无主之地”。对那些终日垂涎于封建帝王生活的贫民而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要知道,在平时就算向着圆明园内张望,都是一件极其享受的事。

跟随英法联军的英国牧师记录到,当英法联军接近内宫时,碰到了成群结队的中国暴民,他们手里拿着从内宫中劫掠出来的宝贝。英法联军搜查了这些暴民,在他们的身上找到了一些瓷器,和宫人们穿着的旧衣服。由于忌惮这些洋人士兵,所以暴民并未太过深入。

这些记录都在指向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英法联军进行劫掠之前,中国的暴民就已开始对圆明园展开抢劫了。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在为英法强盗进行开脱,他们亦非善类。

在中国暴民对圆明园进行小规模劫掠时,这些来自海外的强盗已经开始有组织有预谋地对圆明园内的所有宝物进行瓜分、搬运。只不过,外界对此毫不知情,所以便将一切罪责归咎于英法联军。殊不知,英法联军是罪魁祸首无疑,但那些流民亦是细贼。

笔者多年前就已看过这段史料,在初读时总是对暴民的行为疑惑不解。按理说,这些居民都是活在天子脚下的“首善之民”,尤其抢劫的暴民中还不乏地位高于汉人的满人。那些帮着满清统治者统治中原的特权人士,平日里是皇室最忠实的附庸,他们为什么要趁着皇权败落,对皇室所有物进行劫掠呢?

若说这些人是汉奸,显然有些言之过重,毕竟,他们并没有做出配合洋人坑害国人的勾当;若说他们是反封建起义,也不尽然,因为他们的本质就是劫掠而已;若将一切都归咎于愚民的贪欲,这些暴民在抢劫过程中展现出来的精明又让人叹为观止,他们非但绕过了洋人,以最安全的方式对皇家资产进行盗窃和抢劫,又能巧妙地逃脱法律制裁。

思来想去,这样的情况只能用四个字来解释,那便是:“趁火打劫。”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在了解这起事件之前,笔者对这个成语的理解还没有这么透彻。在我国的历史上,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句成语需要细细斟酌才能体会出个中滋味。

当年,项羽推翻大秦王朝,在咸阳宫燃起大火。在这起历史事件中,抢劫的主体肯定是楚军,但其中必定有咸阳暴民的参与。若非如此,咸阳宫的大火为何会持续三个月呢?

崇祯年李自成杀进北京,原本按照大顺军纪起义军并未在城内进行劫掠,之所以京师大乱完全是因为土著暴民先行抢劫,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时间来到辛亥革命,南京、北京、武汉等地都发生过这样的趁火打劫事件。所幸,在当时,有不少有力量的豪绅、政客、富商出面调停,维持了社会秩序,这才没有酿成惨祸。

可以说,这是历来改朝换代时最稳定的一次。若非如此,故宫恐怕会在暴民的劫掠中沦为下一个阿房宫,我们今天也很难看到完好的故宫博物院了。

所幸我们生活在法度健全的现代,所以类似的趁火打劫事件已不多见。但从一些高速公路货车翻车,村民劫掠货物的事件上,虽不可与前文中提到的现象同日而语,我们依旧能在里面看到趁火打劫的苗头。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那么,中国贫苦人民为什么喜欢“趁火打劫”?

《阿房宫赋》解释的很好:“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女工;钉头磷磷,多于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戌卒叫,函谷举。楚人一举,可怜焦土。”

仇富是一种普遍心理,贫富差距太大,这种心理就越根深蒂固。没有中间阶级维持,双方的社会关系无法沟通,也没有舆论的渠道可供贫苦人民发泄。那些活在封建阴影下的劳苦大众,平日里虽然尊崇圣上的教化,可也只是面服心不服罢了,说是敢怒不敢言也不为过。一旦有人敢于聚义揭竿,那些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就会从绵阳化身为饿狼,蜂拥而上,推翻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

这也难怪,古代的起义家都要打出均贫富的旗号,且能凭借这一很难实现的口号收买人心,建立霸业。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说了这么多,历史上的“趁火打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呢?是人性劣根,还是封建时代的特性呢?

笔者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参考资料:

【《圆明园》、《圆明园词》、《花随人圣庵摭忆》、《越缦堂日记》、《阿房宫赋》】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强盗,并不是海外洋人,而是住在京城里的汉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