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历史 历史客栈

在抗战时期,中国以孱弱之国力对抗现代化之强国日本,人力、物力损耗巨大,但仍能够抵抗外辱,为中华民族争得人格尊严,这就离不开当时大后方的枪弹供应。

而要说起枪弹供应,也离不开一个人——俞大维,被称为“中国兵工之父”。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少年天才,家世显赫】

俞大维189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但是祖籍在浙江绍兴,跟蒋介石是浙江老乡,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不仅如此,俞大维的家世也非常显赫,父亲俞明颐曾任湖南陆军小学总办,湖南著名将领程潜、唐生智等人都是他的学生。

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孙女,姑妈俞明诗是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母亲,后来俞大维又娶了陈寅恪的妹妹陈新午为妻,俞大维的妹妹俞大𬘡嫁给了著名化学家曾昭抡 (曾国藩胞弟曾国潢之曾孙) ,另一个妹妹俞大彩则嫁给了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

到这儿还没完呢,俞大维的长子俞启德,娶了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俞大维还有个堂侄叫俞启威,又名黄敬,是我党的一名功勋人物,也是俞正声的父亲。

看到了吧?俞家的家世就是这么显赫!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俞大维幼年的学业偏重儒家经典,广泛涉猎《谷梁传》《左传》《四书》《礼记》等等,还广泛阅读史书,对《史记》尤为推崇。这些学习经历,一方面使他有了很深的传统文学功底,同时也增强了他的学习能力,为日后学贯中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俞大维在学习上有很高的天分,他曾自嘲说,自己是“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

在哈佛大学留学时,俞大维主修的是哲学。当时,数理逻辑学算是哲学中最深奥的学问,连大师吴宓都望而生畏,但俞大维在哈佛短短三年时间,就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

学完哲学后,俞大维又去了德国,进入柏林大学深造,这回他对数学和物理更感兴趣,而且还在业余时间掌握了梵文,这对他后来前往印度打下了一些文化基础。

除此之外,俞大维在柏林还旁听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发表了一篇专业论文,让柏林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都自愧不如。

另外,俞大维还研究过音乐,学制乐谱,可谓学一样会一样,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感叹道:“俞大维就是一个天才!”

但是,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俞大维的忧国忧民之心被逐渐激发出来,当看到中国因军备落后而备受强国欺凌时,他立下了一个志愿,就是为国家造枪炮。

于是,俞大维开始学习兵器学与弹道学,以便回国后能一展所长,报效祖国。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为国造枪炮】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致力于国防现代化建设,1928年3月,陈仪奉命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军事。

当时,俞大维正在德国柏林大学深造,与陈仪一见如故,俞大维向他重点推荐了德国的军事工业,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因而当蒋介石询问陈仪时,陈仪便竭力推荐俞大维,让其担任中国驻德商务调查部主任, 负责采购德国的武器。

1930年,俞大维再次赴德国考察,此行仍是为了考察德国军事,并采购军备。俞大维在德国又待了两年,一方面与德国军事家学习,同时利用自己在柏林大学的关系,与克朗兹教授广泛讨论学习弹道学知识,得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资料,最后他用德文写了40多本笔记,圆满回国。

回国后,俞大维便向国民政府建言,建议全面与德国进行军事合作,以抵御日本的侵略。

俞大维认为,中国若想快步迈入国防现代化,一方面需大量采购德国军事准备,进一步聘请更有名望与能力的德国军事专家,如塞克特等人,同时还需大量学习德国军工技术,建造兵工厂,致力于军事武器国产化,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增强国防实力。

蒋介石闻听大喜,便任命俞大维担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军衔为中将。自此,俞大维也从一名学者正式步入了军界,开始了报效祖国的光辉历程。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执掌兵工署后,俞大维可谓是呕心沥血,无论大小事都事必躬亲。

在俞大维看来,日本的武器装备整体上领先于中国,但日本的坦克火炮在面对中国复杂的地形时,往往适配度不高,而且,在他看来,战端一开,弱国想要争胜,必须要迎合地形的优势,而造价相对低廉的迫击炮、步枪和轻重机枪,都是优先考虑国产化的武器装备。

在当时,国产步枪仅有晚清张之洞所建造的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汉阳造步枪,这种晚清步枪无论是质量还是实用性,都无法满足现代战争的要求,俞大维就利用自己在德国考察的机会,重点研究了德国毛瑟式步枪,再结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加以改进,制造出了“中正式步枪”,很快就加以量产。

中正式步枪是俞大维亲自指导研发的第一款国产步兵轻武器,而且是为应对日本三八式步枪而制造的,以24式步枪为样板,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500米,且穿透力十分强劲。

当时,俞大维每隔3个月就会去兵工厂一次,检验步枪的性能,当他分别用三八式步枪和中正式步枪射击钢板时,中正式步枪的穿透能力明显比日本三八式步枪要强得多。

除此之外,俞大维还引进了马克沁机枪图纸,生产出了民24机枪,这种机枪的性能完全不输于当时进口的马克沁机枪。

作为支援战场的重要火力点,民24机枪在当时大放异彩,以至于抗战胜利后,一位曾任日本军械处长的日本军官对中国兵工厂厂长李待琛说:“你们的轻武器杀伤力比我们的好,中正式步枪打得远,可射钢弹头,三八式不能。你们的轻重机枪枪管打红了,浇浇水还能继续打,了不起!”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俞大维在通读了蒋百里先生的《国防论》之后,敏锐地感觉到,之后中国的反攻之地将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因而早在国防工业布局时,俞大维即侧重于云贵川等地,筹建了以汉阳钢铁厂设备内迁为主的大渡口钢铁厂。

另外,俞大维还将中国沿海和中部地区的金陵、广东、巩县、汉阳、太原等综合性大型兵工厂,纷纷转移到大后方,保住了国防工业,有利于持久抗战。

抗战八年,兵工署所属各厂共生产步枪 (中正式) 433700支,捷克式轻机枪57545挺,马克沁重机枪2800挺,60、82、120毫米迫击炮12809门,步机枪弹113055万发……,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因此,在抗战胜利后, 蒋介石盛赞俞大维领导的兵工厂对国家的贡献无可估量,特地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

俞大维不仅是一位理论家,也是一位神枪手,一次在重庆靶场,俞大维与美国军官比试枪法,12发子弹均命中目标,让美国人称赞不已。

在与尼赫鲁会面时,俞大维一行人前往打猎,一行人均未有收获,只有俞大维打到了32只猎物。从此以后,外国人都知道国民政府高官里有一位“神枪手”。

俞大维不仅枪法准,胆子还大,在淮海战役时,杜聿明被围陈官庄,粮草断绝,完全依靠空投补给,时任交通部长的俞大维接到任务后,不顾自己50多岁的年龄,亲自带着人坐着飞机去空投。

正因为俞大维大胆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将士们的尊敬,也得到了蒋介石的信任,一个非黄埔出身、从未带过兵的学者,竟担任“国防部长”长达11年之久。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谦虚好学的学者】

俞大维一生好学,在担任国府高官后依然不改初心,在重庆,他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邻居,两人经常一起探讨数学问题,有一次俞大维解不出来一道数学题,还专门跑到华罗庚家中请教。

在抗战时期,俞大维聘请了德国弹道学权威克朗兹教授,两人经常讨论弹道问题,俞大维更是表示,自己只是他的一个学生。

到台湾后,俞大维工作时常和自己的妹夫傅斯年住在一起,两人经常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哲学。

在俞大维看来,学习西方科学思想是为了救国,而抢救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为了救国,如果过度西方化而舍弃了传统文化,就是丢掉了自己的根,又何谈救国?

晚年时,俞大维卸任后,开始全身心地读书,常常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说道:“幼年读线装书,中年读英文、德文书,现在又读线装书,读来读去还是中国书深奥。”

不仅如此,俞大维还很注重培养下一代,对于人才更是尽力爱护。

早在抗战爆发前,俞大维就颁布了《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暂行简章》,设造兵、制药两科,制定各学科课程计划。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快培养人才,俞大维又颁布了《修军政部兵工学校条例》,还积极为学员编纂教材,并亲自讲课,在兵工学校大学部讲授《兵器与战术》。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当时有很多外国工程师在中国索要高薪,但俞大维与他们接触后,发现有很多都是滥竽充数、尸位素餐者,于是就以署长的身份颁布了《兵工署奉颁新进人员试用办法训令》,规定对原聘请人员一律重新进行考察,考察不通过者一律解除合同,此后招揽人才,也一律需要考核,务必不能使不懂军工技术的人进入兵工署。

但对于真正的人才,俞大维也是想尽办法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对于那些有着较高学历或从海外学成归来的兵工人才,俞大维更是非常重视,大多都委以重任,成为机关各处室、科室,各兵工厂及科研机构的领导,在兵工署内占据重要位置。

为了提高这些人才的经济待遇,以应对大后方日益增长的物价,俞大维多次去军政部奔走,要来经费,技术人员每月一律额外补充120元,而且还规定,各级领导必须要保证补贴发到每个人的手里,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

俞大维在兵工署任职11年,其重视人才、尊重科学的做法,深深地影响了那一代技术人才,因此,俞大维也被誉为“中国兵工之父”。

在俞大维看来,中国近代屡屡受制于西方列强,正是因为技不如人,因此,当抗战胜利后,俞大维即建言国府研制核武器,并敲定名单,派遣人才前往美国学习。

正是在俞大维的大力支持下,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孙本旺等人得以赴美学习,后来都成为海峡两岸的栋梁之才,其中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朱光亚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唐敖庆有“中国量子化学之父”之称,孙本旺也是国防科技大学的著名数学家。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一生忠于蒋介石】

俞大维幼年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因此尤为看重儒家倡导的忠孝仁义,在他看来,自己一生抱负得以施展,正是因为蒋介石的提携,因此他对蒋介石也是忠心不二。

蒋介石生性多疑,但对于俞大维却是非常信任,俞大维在担任交通部长期间,三年只接到一次蒋介石的询问电话。

那是在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的部队被围困,几乎弹尽粮绝,只能靠空投补给。有一天,蒋介石给俞大维打电话,问:“今天的空投物资,部队收到没有?”

俞大维说收到了。

蒋介石又问:“你怎么知道一定收到了?”

俞大维说:“因为是我亲自去空投的。”

从此,蒋介石再也没有过问空投的事。

也正因如此,当年撤离大陆时,周总理曾几次派人劝说俞大维能留在大陆,但俞大维最终还是跟着蒋家父子去了台湾。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不仅如此,俞大维与蒋经国还是儿女亲家,俞大维的长子俞启德,娶了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有了这层关系,俞大维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也在情理之中了。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俞大维悲痛不已,从那以后,每当蒋介石的诞辰和忌日,俞大维都会携家人前往陵园祭拜,每次祭拜时,俞大维都会行跪拜礼。他曾表示过,这辈子只有祭奠双亲和蒋介石时,才会跪拜。

1993年7月8日,俞大维病逝,享年96岁。临终前,他曾竭力劝说当时的领导人,以中华文化为重,以大陆为根。

2015年,俞大维的雕像在四川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落成,骨灰也安葬在博物馆附近的小龙河,这位中国兵工之父,得以落叶归根。

钱学森曾经对他高度评价道:“俞大维主持兵工厂业务长达十四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誉。他是我国近代国防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位大力开拓、耕耘、播种、灌溉、施肥的始祖园丁,我们不能忘记他。”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俞大维一生忠于蒋介石,临终前告诫台湾人:以中华文化为重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