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历史 理工男读历史

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十年帝王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五年,从登上皇位到河北大决战失败帝国全面退守河南;第二阶段为后五年,与北方李存勖势力夹黄河对峙,直到大梁城沦陷身死国灭。

相比之下,朱友贞的第一阶段的失败在于错误决策以及急躁、猜忌,有一定偶然性,毕竟帝国综合实力远远超过北方各势力总和;而第二阶段虽然双方实力比较接近,但帝国仍然有较大优势,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过一位老人家的《论持久战》。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干化三年(913年)二月刚刚继位时朱友贞只是一个不完整的皇帝,以大半个河北作为交换,才得到了帝国军中第一人杨师厚的支持。当然,杨师厚也挡住了帝国北方大敌晋王李存勖无法南下一步;到了贞明元年(915年)三月,好不容易熬死了杨师厚这个老家伙,朱友贞开始励精图治,像任何一个杰出帝王一样削藩加强中央统治,却激起了魏博镇的反叛,李存勖乘机介入,帝国无奈于贞明二年(916年)二月在河北与晋军进行了一场准备不充分的大决战,结果帝国惨败,到了贞明三年(917年)全面放弃河北。

幸好北方的契丹耶律阿保机帮了朱友贞的忙,三十万大军南下入寇中原,让李存勖暂时放弃了得河北望河南的企图,晋军主力离开黄河前线之后,朱友贞总算是缓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的失败给了满腔雄心壮志的朱友贞当头一盆冷水,为什么窝窝囊囊当皇帝时海晏河清,而稍一开始努力就会领土沦丧、人地两失?这位年轻的皇帝陷入迷茫当中。

对于给他带来河北大决战失败的帝国军队统帅刘𬩽,朱友贞内心深处充满了恨意。尤其是刘𬩽对自己的命令阳奉阴违,多次拒绝自己出战的要求,除了有二心养寇自重别无其他解释。河北战败之后,刘𬩽又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大梁向自己请罪,反而是在黄河岸边收拢败军维持黄河防线,虽然挡住了李存勖随后的攻势,但自己这个皇帝的面子是丢尽了。

不过帝国刚刚战败,不能轻易杀掉刘𬩽这样的高级将领,自己不如老爹朱温有威信能压制住这些兵痞,只能暂时放过刘𬩽,降级重新任用了事。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河北既然已经丢了,后悔也没用,进入皇帝生涯第二阶段的朱友贞继续打起精神开始做事。在唯一可以信任的小伙伴赵岩辅佐下,朱友贞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部署。

首先,从西北把刚刚立下功劳的老将贺瑰调回中路接替刘𬩽担任北面行营招讨使,相当于帝国北方战区总司令,整合力量负责对河北李存勖势力作战;

其次,准备在当年年末、下一年贞明四年(918年)年初在西都洛阳举办自己继位之后的第一次祭天大典,国之大事在祀在戎,自己的这两个点抓的都很好。虽然老臣敬翔表示反对,但这种已经过气的老东西不予理睬就好了。

另外,朱友贞在这段时间集中任命了一批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一定程度上帝国开始从朱温时代的以民生建设为主转移到了以军事为主。具体效果不得而知,如果说没有效果,至少之后帝国还支撑了五年之久,而且大梁城失守也是个偶然事件,帝国仍然具备继续战争的实力,反而是后唐内部开始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支撑不下去的迹象;而如果说朱友贞这些措施是有效果的,最后的结果还是失败,只能把一切都归结到天命二字上了。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隋唐时期长安圆丘天坛,洛阳的应该也是这个结构)

不过,李存勖可不会让朱友贞按部就班的理顺帝国内部事务,在朱友贞洛阳祭天典礼进行的同时,李存勖突破了黄河防线,在梁晋双方千里战线的东方下游过了黄河。

李存勖全面占据河北之后,梁晋双方的战线从关中一直延伸到黄河下游地区的山东,重点是中路洛阳、大梁一线,之前刘𬩽重点防守的也是这个区域。李存勖这次选择的突破点在黄河下游杨刘渡口(现山东东阿附近),这里离大梁城距离不算太远。而且这次进攻也非常有突然性,唐末五代到来的小冰河期使北方气温下降,数年没有冰封的黄河今年竟然结冰了,人马可以在大河上自由往来。

杨刘渡口南城虽然有帝国三千甲士守卫,而且在渡口上下游都兴建了数十里长的营寨,不过这些营寨都没有考虑到河面结冰敌人从背后杀来,于是在苦战一日后全面失守,帝国空有一定规模的黄河水师却因冰封无法进行援助。

得到杨刘失守的噩耗之后,朱友贞立刻放弃了洛阳的祭天大典赶回大梁,毕竟大梁才是帝国的核心。不过李存勖也没想在冬季和帝国进行决战,只是占据了杨刘南城这个桥头堡,并在周边袭扰一番之后退回杨刘南城,让朱友贞能够仔细考虑如何应对。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现代黄河冰封)

如果说梁晋双方河北大决战前还是梁强晋弱,且梁主攻、晋主守,从这时起就已经形势逆转。帝国虽然仍然保持对河南、山东地区牢固的统治,但已经无力反攻河北,当然,帝国无论从朱友贞、赵岩到普通百姓都认为守住黄河防线没有问题。

其中,虽然还有些清醒的聪明人认为需要有大的改变才能解决帝国面临的严重问题,比如原本朱温时代的首席智囊敬翔,但都被朱友贞及其亲信拒绝,帝国就此一步一步滑入深渊。

一直到后梁龙德三年、后唐同光元年,也就是公元923年,五年多近六年的时间,帝国一直在被动挨打,其中即使有契丹再次入侵河北、成德镇叛晋投梁,晋军内部也出现很多问题,帝国都没能利用好这些机会。

对于朱友贞来说,用了五年多的时间努力的调集将领、士兵、物资投放到黄河前线,但李存勖就如一个不断膨胀的黑洞,无论投入多少都会被吞噬,最好的结果无非是让这个黑洞扩大的速度稍微减缓一些。

于是,这五年多的时间让朱友贞身心俱疲,三十多岁的人也无力承受这种压力,当后唐立国,李存勖攻入大梁之后,朱友贞虽然仍然有广阔国土,但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索性结束自己生命以了结这种磨难,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对朱友贞是一种解脱。

包括我们作为后人在阅读这段历史时也会发现,大梁帝国领土面积远超晋王李存勖势力,又有黄河天险阻挡李存勖南下,更不用说朱温当年在河南地区轻徭薄赋打下的人口、经济底子,即使野战战斗力不如以骑兵为主的晋军,至少拼消耗是拼的起的。但令人诧异的是,双方每次大规模决战帝国必定失败,李存勖这个主角光环还是不能轻视的。

这就是我说的朱友贞没有好好学习《论持久战》,如果大梁帝国能够不局限于黄河防线,而是引导李存勖进入山东地区,利用诸多坚城加大晋军在人员和物资上的损耗,并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在诸如西北等方向袭扰晋军大本营河东,把战火逐渐引入敌人境内,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当然,这只是假设,帝国从朱温年代就缺乏有大局观的战略家,包括朱温都不合格,现在更是被动的围绕黄河防线进行防守。等到李存勖意识到了黄河很长可以随便找个地方突破时,原本在黄河防线上的投入就是浪费。帝国后期又是名将凋零,在战术层面上无法实现可以接受的士兵损耗交换比,几个换一个都做不到,长期下来,自然就会日益衰落。

朱友贞并非亡国之君,号称五代军神的李存勖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厉害,李存勖最后取胜,也不过是一群二三流人物中矬子里拔大个罢了。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黑洞)

回过头来再说这五年多期间的诸多战役,规模较大的有胡柳陂之战、夹河之战、河中之战以及王彦章组织的黄河南岸渡口争夺战。

胡柳陂之战发生在贞明四年十二月,李存勖再次借助冬季黄河冰封的机会渡过黄河,十万大军直扑大梁城,与帝国北方战区统帅贺瑰率领的帝国军在胡柳陂展开决战。

这是一场非常诡异的战斗,本来李存勖是轻敌冒进,晋军骑兵部队和步兵、辎重部队脱节,双方接战之后主要是李存勖率领晋军骑兵部队与帝国军交战。当时号称帝国第一猛将的王铁枪王彦章的骑兵部队抵挡不住先行战败,退兵途中与晋军辎重兵距离不远,王彦章没有发现晋军,但晋军却看到了王彦章,于是晋军辎重兵莫名其妙的大乱,而且溃兵冲乱了晋军名将周德威率领的步兵队伍,周德威等多名晋军高级将领稀里糊涂死在乱军当中。

同时,贺瑰率领的帝国军主力以步兵阵列对李存勖的精锐骑兵也打得难解难分,帝国军甚至占了上风,李存勖已经有了退兵改日再战的想法。当然,以当时的通讯水平,贺瑰也应该不知道晋军步兵混乱并有敌方大将阵亡的战果,只是和李存勖的骑兵部队硬磕。

但这时奇迹发生了,李存勖鼓足最后勇气,调动全部身边的骑兵部队冲击贺瑰军阵,竟然取得了大胜,胡柳陂之战最后的结果是晋军反败为胜。

此战帝国虽然战败,但实际上是对晋军造成伤害最严重的一次,双方交战部队都损失了大半。相比之下,晋军走的是精兵策略,这种损失帝国能够承受得起,晋军真的承受不起,更别说还有晋军第一名将周德威的阵亡。像这种双方互拼消耗的战役如果能再来个两三次,李存勖自己就会主动退回河北。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胡柳陂之战让李存勖打消了一战消灭大梁帝国的想法,贞明五年(919年)开始,双方在黄河两岸各自占领一些渡口和浮桥,围绕这些据点,双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夹河之战。

由于帝国军有水师优势,掌握黄河上的控制权,一定程度抵消了晋军战斗力优势,双方在黄河河上及两岸的战斗非常惨烈,但谁也不能轻易扭转战局。帝国军一心想消灭晋军在南岸的桥头堡,避免晋军再次进入河南地区;李存勖的想法是保住南岸桥头堡,并积蓄力量再次进行河南决战。

其间双方还在河中打了一场,贞明六年(920年),身在帝国心在晋的帝国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准备把势力范围扩张到关中地区成为再一个割据藩镇,被朱友贞拒绝,并再次起用大将刘𬩽前往关中解决这个问题。但李存勖派遣大将李存审支援河中,双方在河中这个分战场进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决战。刘𬩽对其他人可以说是几乎百战百胜,但对晋王势力就是败多胜少,尤其李存审几乎可以算是刘𬩽的克星,此战刘𬩽又是大败,帝国不但失去了河中,几乎也失去了对关中地区的控制。

朱友贞早就对刘𬩽深为不满,借机鸩毒杀掉了刘𬩽,从此之后,帝国再无名将,只能靠《残唐五代史演义》吹嘘出来的五代第一猛将王铁枪王彦章撑门面了。王彦章短暂的担任过帝国北方战区总司令的职务,而且也曾经取得了夺取晋军在黄河南岸重要渡口德胜南城的战绩,但毕竟黄河渡口不仅仅这么一个,李存勖不断的向下游开辟新渡口,开始时王彦章还能跟得住,一直能够封锁晋军渡河,但到了第三个渡口时,王彦章率领的帝国军经过连续作战已经如强弩之末,终于被晋军再一次在黄河南岸站住了脚。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这时已经是后唐同光元年(923年),也是大梁帝国的最后一个年头。朱友贞虽然局面处在下风,但仍然可以支撑,反而是刚刚称帝的后唐皇帝李存勖开始支撑不住了,由于河北地区长期负担战争消耗,赋税沉重,逃亡的百姓日益增多,加上德胜南城失守造成的损失,后唐储存的粮食物资已经不足半年消耗了。

朱友贞这时做出了一个关键的决策,一是掘开黄河大堤在黄河南岸制造黄泛区以阻挡李存勖西进大梁;二是免去王彦章主帅位置降级使用,率领万余兵力作为阻挡李存勖的后备力量;第三是命令帝国军主力北上河北攻打晋军前线总指挥部魏州城。

这就是一场豪赌,拿大梁城赌魏州城,也算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无奈之举了。双方实际上是在抢时间,帝国军拿下魏州,李存勖在河南无法立足,必须退兵回河北,这个过程很难做到全身而退。但是,帝国军在大梁城也只剩下数千守军,一旦李存勖攻下大梁城,一切也就结束了。

结果就是朱友贞赌输了,朱友贞一方面没有想到自己派往河北的帝国军主力行动如此缓慢,一方面没有想到黄泛区及王彦章两道防线都没能让李存勖停下脚步,更是想不到大梁城守将竟然不战而降。李存勖轻松击败王彦章,之后绕过黄泛区直接到了大梁城下,大梁城守将献城投降,朱友贞这位后梁帝国末代皇帝身死国灭。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从这个过程来看,历史上显示度不高的朱友贞并非一个无能之辈,至少在历代帝王当中算是平均水平以上,具备以身犯险拿国运去豪赌一场的勇气,并愿赌服输很干净利落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应该算是一个敢作敢当的爷们儿。

就像我之前所说,朱友贞和李存勖交战十年,帝国领土和士兵一直在不断的被李存勖这个黑洞所吞噬,不仅仅是朱友贞心力交瘁,其他大梁帝国大臣将领也都处在一种认命的状态,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但就是无法扭转局面,毫无办法。这也是天道循环,当年大唐帝国最后两位皇帝唐昭宗、唐哀帝死前估计也是这么想的。

《旧五代史》对大梁帝国末帝朱友贞的评价相对客观,“仁而无武,明不照奸”,仁慈但武略不足,英明但不会知人善用,仅凭朱友贞在贞明六年、龙德元年战事正紧的时候连续两年给帝国境内减免赋税就能称得上一个仁字,与之相比,李存勖虽然武力值高一些,但在治理国家方面就是一个熊孩子。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后唐庄宗李存勖)

总之,后梁帝国的覆灭根本原因在于错误的战略决策,包括之前朱温对手下败将们的姑息,也包括朱友贞没有处理好魏博削藩事件,更在于与晋王势力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后的被动保守,这些战略错误已经不是一两场战争胜利能够弥补的,更何况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胜利。

朱温、朱友贞父子不是天命之主,没能完成结束唐末乱世的任务,五代之后梁结束,接下来是后唐。

同样,他们也没能做到,五代乱世还将持续。

(本文接续《大唐终结者朱温》系列,为五代后梁帝国系列第3篇完结篇)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本图文独家授权QQ音乐平台音频发布,转载请联系有关平台。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后朱温时代的大梁帝国,苦撑十年,终于被如黑洞一般的李存勖吞噬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