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自从李自成杀进京城,崇祯自缢于煤山后,虽然弘光帝在南方继位,大明便开始逐渐走向衰亡。
而后清军四处掠取原属于明朝的中原土地,在击灭李自成的大顺后,旋即就开始下江南。清豫亲王多铎在攻破扬州,杀史可法后,兵锋直逼南京。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四月,在扬州被清军攻破后,南明已经无法阻挡清军的脚步,一个月后,多铎率领的清军攻破南京,而后追击弘光帝并将其生擒,弘光政权灭亡。其后,清军又陆续轻松击败大学士马士英,降潞王朱常淓,降淮王朱常清等,将浙东、浙西全部平定。
最初,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对南明是采取“先礼后兵”的对策,承诺“不易衣冠、不改习俗、不变发式”,江南各地才相继投降。可没有想到,多尔衮见南明如此快的溃败,江南地区平定得如此迅速,认为天下已定,竟然出尔反尔推翻了之前的怀柔政策,再次出台了剃发令,想要以此彻底消灭明朝留下的文化,让百姓彻底接受清廷的统治。
此举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激烈抗争,各地揭竿而起,反抗清廷。其中以江南地区的反抗情绪最为浓烈,而江南的一座小城江阴,全城的百姓便用生命与鲜血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又荡气回肠的悲壮历史。
江阴最初降清后,知县方亨继任,继而也颁发了剃发令,遭到了众人反对,就连负责写文书的书吏在看到其中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也不禁掷笔于地,拒绝配合。方亨见士民不从,便秘密报告常州府派兵“多杀树威”,结果书信被城内义士截获,于是众人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反清。
江阴反清的消息传开后,清常州知府宗灏立马派出三百兵前来镇压,结果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
其后,陈明遇虽带领江阴军民又多次击退小股清军的进攻,但面对清廷派来的大将刘良佐的重兵,逐渐感觉力有不及,这时他想起了之前的典史阎应元。但就在他准备去请的时候,奸细顾元泌阻止了他的行动。其后不久,顾元泌的行迹暴露,被众人擒斩。于是,陈明遇在大家一致认同的情况下找到了典史阎应元做领袖,担任守城的重任。
阎应元虽然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是颇有才能,智勇双全,在他的带领下,江阴百姓面对残忍的清军打出了大明子民最后的气节。
阎应元一进城就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他查看江阴户口,组织青壮男子组成民兵,汇合乡兵,组织起了十万人轮番守城。而后又从中找出有才干的人和陈明遇及自己各守一座城门: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他自任守北门。同时,他还要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盘查奸细,分配物资,在他的统筹下,城内各处很快就得以安排得当、井井有条。
自此,以阎应元为首的江阴军民将和曾多次击败流民的总官兵刘良佐展开了近十日的攻防战。
前两日,清兵重点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被守城民兵奋力击退,第二日还斩杀一员满人大将,共击杀清军两千余人。阎应元为了应对清军更猛烈的进攻,还召集城内工匠,积极铸造守城工具,进而给攻城的清军造成了更大的伤害。而面对守军的强势反击,刘良佐见攻城不利,再度准备劝降,还特别作了劝民歌,结果自然是被阎应元拒绝,刘良佐于是命清军准备做持久战。
在多日的防守中,阎应元也积极向四方求援,可是不是被别处清军击败,就是被刘良佐的军队劫杀,江阴逐渐沦为孤城一座。
要说阎应元确实颇有才能,不仅面对清军攻城防守得当,还趁刘良佐劝降之际几次设计,或携火药出城到清军营寨炸死清军两千余人,或是趁机突出城外劫营斩杀千余人,在盛夏多次给清军带去“阵阵凉意”,使得刘良佐不得不后撤扎营。
经过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刘良佐不管是强攻还是劝降,都拿江阴这座小城毫无办法,以至于多铎大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贝勒博洛到了江阴城下依旧先玩劝降那套,阎应元自然是严词拒绝。博洛于是下命“限三日破城”,并动用更大的阵势炮轰攻打。而面对清军轮番的攻城,阎应元指挥得当,浴血奋战,终保江阴不失。
在清军攻城一个多月后,江阴城已残破不堪,但阎应元言辞恳切,让石匠甘冒风险登城修补,所以城池一直十分牢固。然而城池虽然牢固,人心就未必了,经过长时间不休的守御作战,城内人早已疲惫不堪,开始有人出城投降,但大多数城内军民依旧同心协力,面对外出投降的人即便是亲人也如同仇敌一般痛骂,城内的众人矢志不渝,所以江阴依旧在坚持中。
跟刘良佐一样吃了瘪的博洛焦躁万分,换了花样再次劝降,声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就可以既往不咎,并依此多次进行劝降。但在誓死固守的阎应元的意志下,江阴城的军民都坚持了下来。
眼见劝降无望的博洛终于急红了眼,命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一时间,炮石如雨,震声不绝,东北城危如累卵。守城民兵只有在围墙后躲避炮火,炮声过后再上城防守。几次过后,清军发现了这一状况,就故意放空炮,却趁机越过护城河攻城。由于烟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民兵上了当,等到发现时清兵已上了城头,在坚守了81天后,江阴终于被攻陷了。
当清兵上城时,还有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而即便城池被攻破,江阴军民也毫无惧色,面对清军,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妇女多贞烈,投河而死。七岁孩童毅然就义,无一人顺从。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满怀悲愤地在城门上题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完,带着千人上马与清军作战,杀死清兵无数,想从西门突围未能成功,于是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虽然后来没死成被刘良佐派兵生擒,但面对博洛宁死不屈,即便被刺穿小腿,仍高喊“速杀我”,最终惨遭清军杀害。
阎应元的家丁都因不降而被杀,江阴县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举火自焚。典吏陈明遇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倚在墙边而死,死时屹立不倒......
江阴之战的这81天,江阴举城坚守,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下,让清廷的“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共计死有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牺牲后,多铎下令:满城屠尽,然后封刀。清军对江阴城展开大屠杀,江阴人民慷慨赴义,男战死、女自尽,拒不投降。城内十七万两千余人惨遭屠戮,只有藏在寺观塔内的印白和尚与老幼五十三人活了下来。
在江南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陈明遇以微末下吏与江阴百姓团结一致,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血战近三个月,重挫了清寇锐气,牵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实在是南明反侵略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页。而清军在江南的战争中,属江阴防攻战伤亡最惨重,城破后屠杀最烈。
小小的江阴城给清军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令清军上下无不心惊胆寒,大明上下如果能如江阴一般,又怎会崩塌得如此之快?满清又如何能占据这天下?
江阴之战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江阴人民却完全展现出了大明子民的血气和斗魂,这些人以鲜血谱写了这段历史,使我们今日还能看到这慷慨悲壮的一切。
一座孤城,数十万人为国殉难,明明知道大明已日落西山,但却不惜牺牲性命来反抗入侵,这是何等的气节和勇气!
回望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动,虽然历史上有着那些至暗的时刻,但在这无尽的黑暗中,我们依旧能够发现不少人性光辉的闪光点,穿越重重黑暗,给人带来希望!
作者:大男孩寅申,图片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历史生活人文,品史闻事见时, 众推风云榜(请输zhongtuifyb)与你畅聊风云变幻,共推精彩见闻~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大明最后的悲壮,孤城一座死抗清军24万,留下数万人和3王18将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