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境内有一座大山名叫晒甲山,赤红色的山崖上写着一些奇奇怪怪的文字,引起了不少当地人与游客的注意,许多学者开始进行研究与思考。这桩怪事迅速传遍中国,这一处神秘景观也被称为“红崖碑”,又称“红崖天书”。
红崖碑最令人感到奇怪的地方正是碑上的文字画符,不知究竟是人为刻写还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们的形体与汉字中的篆体、隶书、楷书等等非常相似,但却并不是汉字,与正儿八经的中国汉字存在着不少区别。
但若说是自然天成的话,碑上的一笔一划未免显得太过于有规律性,其中很明显蕴含着不少信息量。两种说法莫衷一是,更激发了大家对红崖天书的好奇心。九十年代当地政府曾经为了破译红崖天书,甚至不惜悬赏百万元。
其实要想破译天书内容的话,首先就要先确定天书究竟是什么年代产生,又是何人所作。当地民间其实一直有一个说法,相传当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途经此山,于是命令将士们脱甲歇息,因此这座山得名晒甲山。
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夷族各部落心服口服,于是诸葛亮与他们签订了盟约,而红崖碑上所刻的正是当初诸葛亮与夷族各部落之间的盟文,并且还记录着诸葛亮南征以来的功勋战绩,只不过是用夷族文字书写。
这段民间传说的主要来源是明代官员邵元善的一首《红崖诗》,当地地方志《永宁州志》也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故事,还将红崖碑称“诸葛公碑”。值得一提的是关岭县是因“关索岭”而得名,关索也是诸葛亮帐下大将、关羽之子关索,
红崖削立一千丈,刻画盘旋非一状。参差时作钟鼎形,腾掷或成走飞象。诸葛曾为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领尚且盟。
这么来看的话,红崖天书似乎确实很可能是三国时期所作。然而三国时期的史料均未提到过这件事,并且历史上并没有关索其人,关索只是在民间流传的一个文学形象。红崖天书第一次有文字性描述是在明朝时期所撰写的《贵州图经新志》中,与三国时期相去甚远。
中国西南盛行三国文化,各族人民都非常推崇诸葛亮、关索等三国英雄,这也导致了大量奇观、古迹实际上皆是附会到诸葛亮、关索的身上,历史上并未发生过。由此来看,红崖天书未必如民间所传是三国时所作。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称红崖天书实际上是前人所留下的一段谜语或者是地图,谁要能破解红崖天书便可以得到前人埋藏的宝藏。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依据,应该只是当地百姓想象出来的。
晚清学者邹汉勋也花了大把时间对红崖天书进行研究,他从金石学的角度上判断红崖天书起于商代,他认为山崖上的文字是商代君主武丁征伐鬼方部落得胜后为纪念功勋而作。这个说法很有趣,但是也经不住推敲。
根据后来学者们的考究发现,鬼方部落的地理位置应在华夏地区的西北部,并不在西南。从方位上来讲,武丁为何要在西南地区刻碑纪念伐鬼方之功?逻辑上说不过去。
林国恩用了多年时间破译红崖天书,他认为天书既不是诸葛亮所著,也不是武丁所写,而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逃到南方后所写。朱元璋当年在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却遭到了儿子朱棣的极大不满。
朱棣后来调兵遣将,发动“靖难之役”,夺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然而朱允炆却在战后下落不明,有相关资料表明朱允炆在离开京城后逃到了贵州。红崖碑上所写的文字很有可能正是朱允炆在贵州所发布的一道“讨燕檄文”。
但是朱允炆害怕机密被早早泄露出去,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故意用将文字写得无比奇怪,令人难以揣测其中之意。虽然朱允炆最后并没能成功夺回江山,但却留下了红崖天书。
最后只有讨燕檄文这个说法好像比较合理,毕竟朱允炆确实非常有可能逃到了贵州,并且最先记录红崖奇观的是明代弘治年间的书籍,时间上也相当吻合。这个说法远比“诸葛亮说”、“武丁说”靠谱得多,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可。
不过“朱允炆说”其实也没有真正的实锤,只能作为一种猜测。毕竟关于红崖天书的相关资料极其有限,谁也没有办法在有限的资料里证明出红崖天书的真正渊源。所以直到如今,红崖天书仍然是一桩悬案。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悬赏百万至今无准确解释的晒甲山,有多种传说,还有称是宝藏地图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