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历史 伯虎42

汉高帝刘邦斩白蛇起义,举兵反秦,历时八年,最终建立大汉王朝。然后高帝分封诸功臣,这其中,高帝的宠臣卢绾被封为长安侯,拜太尉。而长安,就是秦时的咸阳。

为什么卢绾在之前的反秦起兵、和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并没有立下过什么特别出众的功劳,相对而言只是一个普通的将领,高帝却如此厚待他,授予其三公之一的太尉,又把秦朝的国都封给他做食邑。这就要从高帝和卢绾的不一般关系说起了。

卢绾,出生在沛县丰邑(今徐州市丰县)中阳里,这一年是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就在卢绾出生的当天,中阳里另一户姓刘的人家,户主刘太公第三个儿子也诞生了,这就是后来的汉高帝刘邦,所以,卢绾和高帝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等到稍稍大一点后,卢绾和高帝又一起上学读书,成为同学。

此后一直到高帝起兵反秦前,四十多年里,卢绾一直是高帝最亲密的朋友、兄弟,同学,和他的感情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几个亲兄弟。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卢绾是高帝同乡、同年同月同日所生、同学、密友,这多层的关系,使两人在数十年里不离不弃、同起同出入,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卢绾在高帝心中,比之后的萧何、曹参、周勃、灌婴、樊哙等功臣的分量还要重,即使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也不能和他相比。

高帝年轻时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经常因为犯事而四处躲藏,不敢回家。其他的人都不怎么敢帮助高帝,怕惹麻烦,只有卢绾,不畏危险,协助高帝躲藏并竭尽所能的供应饮食,保护高帝安全。之后又跟随当亭长的高帝四处奔走,忠心随侍,是高帝不折不扣地第一心腹。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高帝起兵反秦后,卢绾第一个响应,以宾客的身份随同。后来高帝被项羽封为汉王,卢绾被高帝授予将军职衔,常常作为侍中,侍候高帝左右。

高帝左右近臣里,只有卢绾可以毫不避讳地随时进入高帝内寝,和高帝亲密交谈。高帝经常赐予卢绾大量的衣服器物金帛赏赐,是其他臣子都不能企及的待遇。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高帝在反秦义军中第一个进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后,初步建立汉政权的雏形,就立即分封各功臣,其中卢绾以并不出众的功劳,被封为太尉、长安侯,负责旧秦都城的一切统管事宜。这份荣誉,即使萧何韩信张良等,也是万万不能及。这一年,是汉元年(前206年),卢绾和高帝都是五十岁。

-----从东击项籍,以太尉常从,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虽萧曹等,特以事见礼,至其亲幸,莫及卢绾。绾封为长安侯。《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汉五年(前202年)七月,燕王臧荼谋反,已经称帝的高帝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臧荼,九月,汉军击败臧荼叛军,斩杀臧荼。

在出兵时,高帝为了震慑诸异姓王,直接宣布废黜臧荼的燕王王爵,然后让功臣列侯们推举朝中有功大臣里功勋卓著者,立为新燕王。其实,朝臣们都清楚高帝属意的新燕王人选就是卢绾,所以投其所好,纷纷上奏:太尉卢绾跟随皇帝最早、功劳最大,又已受封长安侯,身份最尊,立为燕王,当之无愧。高帝于是以群臣推荐为由,封卢绾为燕王,成为汉初异姓王之一。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而在所有八位异姓王中,卢绾是唯一一个高帝心腹,最为信赖的自己人。其他诸王,都没有像卢绾这样得到皇帝的信任。

----欲王卢绾,为群臣觖望。及虏臧荼,乃下诏诸将相列侯,择群臣有功者以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卢绾,皆言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诏许之。乃立虏绾为燕王。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此后,卢绾作为燕王,为高帝兢兢业业地守卫北方边疆,忠心无二,多次跟随高帝出征,虽然不是战功赫赫,到底也恪尽职守,忠勤王事,称得上汉家忠臣、高帝心腹。

汉十年(前197年)九月,代相国陈豨在叛逃匈奴的韩王信(不是汉初三杰的韩信,而是战国时韩国国君后裔,被高帝封为韩王的韩信,和淮阴侯同名)旧部蛊惑下,联络韩王信,起兵叛乱。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高帝得知陈豨叛乱,于是以六十高龄亲自率军出征,讨伐陈豨,另外遣将军柴武别领大军,出兵塞上,对抗联合匈奴南侵的韩王信。出兵前,高帝诏命燕王卢绾从东北面出兵,联合汉军夹击陈豨。

卢绾得到高帝命令后,立即从燕地率大军西进,配合汉军攻击叛军。这个时候,卢绾作为高帝的心腹亲信,表现合格,积极作战,夹击叛军,十分卖力。高帝对于这个好兄弟的表现也是很放心,下诏赞誉。

而陈豨起兵后,面对汉军和燕军的夹击,左支右绌,多次大败,将领士卒被汉军斩杀数万。无奈之下,陈豨遣使者向匈奴求救,请匈奴出兵抵抗汉军。

卢绾得到了叛军向匈奴求救的消息后,出于对高帝的忠心,立即派心腹张胜出使匈奴,向匈奴宣扬陈豨已经战败,不日即将灭亡,意在使匈奴不再支持陈豨。

张胜在出使匈奴地时候,遇到了原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臧衍对张胜叙说了卢绾、陈豨、匈奴之间“连兵不决”的谋略,只要陈豨还在,高帝就需要燕王卢绾的配合,不能发动“鸟尽弓藏”的手段,处置卢绾。如果陈豨被消灭,那么汉军接下来对燕国动手的概率极大,不如假意与陈豨作战,保持半真半假地接触,以使汉军不会怀疑,同时暗地里交通往来,互通有无,以共同自保。所以,请张胜将这个意思告诉卢绾,以便其抉择。

张胜觉得臧衍虽然挑拨离间的意思很明显,但是所说的话其实道理很对,只有陈豨不灭,燕国的安全才得以保证。于是,在事先来不及通知卢绾的情况下,张胜私自向匈奴请求出兵,联合陈豨攻打燕军,造成三方混战的情况,让高帝和汉军认为军情重大,必须支持燕军抵抗匈奴,从而保持卢绾的地位稳固。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胜还,具道所以为者。燕王寤,乃诈论它人,脱胜家属,使得为匈奴间,而阴使范齐之陈豨所,欲令久亡,连兵勿决。《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卢绾不知内情,突然遭到匈奴和陈豨联军的打击,起初莫名其妙,下意识地发动反击,并怀疑是使者张胜投降并勾结匈奴作乱,怒不可遏之下,立即向高帝原原本本汇报,并请求诛灭张胜三族。即使到了这个时候,卢绾的表现还是一个忠臣。

高帝尚未作出答复,张胜就 返回了燕国。见到卢绾后,他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详细告诉卢绾,并以其他异姓王的下场力劝卢绾联兵自保,以求平安。

这个时候,和陈豨一起作乱的韩王信已经在汉十一年(前196年)春,被柴武攻破居城,斩首示众。威名赫赫的原齐王、楚王、淮阴侯韩信,因为在高帝出征时托词不愿同行,又在长安有暗地勾连陈豨的举动,被留守的吕后骗入宫中诛杀,并夷三族。梁王彭越也是没有跟随高帝出征,致使高帝发怒,借口其属下告发彭越谋反,废黜其王爵,流放巴蜀。后来吕后更是将其处斩,夷三族,并把尸体煮成肉酱,分发各诸侯王以示警告。淮南王英布,在看到当年一同受封的诸王先后被杀,为了自保,主动举兵造反,以求活路,不过也被高帝领兵击败,逃亡后被杀。赵王张敖,作为高帝女婿,谦恭低调、小心为人,也没有逃脱厄运,被高帝废黜,只是在吕后和女儿鲁元公主的请求下,才保住性命,降为宣平侯。

当年高帝所封的八位异姓王,已经先后有六人被杀或被废(韩信、彭越、英布、臧荼、韩王信被杀、张敖被废),仅存的只有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臣(始封长沙王吴芮之子)两人了。而长沙王吴臣之所以没有被处置,可以留存,就是因为长沙国面对着南方的南越国(秦军将领赵佗所建立的位于岭南的割据政权),汉室需要长沙国作为中间屏障,隔绝抵御南越。

在听了张胜的叙说后,卢绾细想之下,恍然大悟,认为张胜的意思是对的,确实需要陈豨叛军不被消灭,从而凸显燕国在之后作战中的价值,自己的安全也能够保证,这和长沙国得以保存的原因是一样的。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于是,卢绾出于保证自身安全,同时对于权力地位的贪欲,私心终于战胜了对于高帝的忠心,同意按照张胜的谋划去联络匈奴及陈豨,并给高帝上书,说明之前奏报有误,张胜并没有叛逃勾结匈奴,事情是个误会,请赦免张胜三族。

之后卢绾派范齐出使陈豨,暗示其“避汉军锋芒、转圜而为、连燕兵勿决”,保持长期作战。再派张胜出使匈奴,交通往来,互通境况,以图自保。

高帝得到卢绾前后两封截然相反的奏报,心中疑惑,于是遣使者招卢绾来朝,卢绾心中不安,不敢前去,于是称病不起。高帝更加怀疑,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召见燕王,并询问燕王属官门客。卢绾惊慌,闭门不出,和亲信私下说:皇帝病重、政事由吕后掌握,如果此时前去长安,会被吕后借机诛杀。愈发不敢去见高帝。这些事情都被审食其、赵尧所查明。

审食其返回后,原原本本将卢绾的情况告诉高帝,高帝很是生气,预备等自己身体稍好后,就亲自带兵去燕地,当面询问这个已经保持了六十年友情的好兄弟到底瞒着自己在搞什么鬼。

汉十二年(前195年)冬十一月,陈豨叛乱被彻底平定,陈豨被人被樊哙斩杀在灵丘,高帝从投降的陈豨副将口中得知卢绾曾经派遣使者多次到陈豨处,勾连交结;同时,在从匈奴降人那边,高帝还知道了卢绾两次奏报中、行为前后茅盾的使者张胜,居然确实是在匈奴作为燕王的使者居中联络,勾连阴私。得到这些消息后,高帝愤怒不已,高声大喊“卢绾果然谋反了!!”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汉使樊哙击斩豨。其裨将降,言燕王绾使范齐通计谋于豨所。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张胜亡在匈奴,为燕使。于是上曰:“绾果反矣!”《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被自己最亲密兄弟谋反的消息刺激得肝火旺盛的高帝,于汉十二年(前195年)二月下令立即讨伐卢绾,遣樊哙将兵出击燕国,后来又让周勃代替统兵,攻击卢绾。

卢绾一直以来都是以高帝亲信心腹第一人的形象自居,这一下子突然成了反贼,不由得使人错愕不已。本身他就没有太大的军事才能,在高帝的优容下,马马虎虎也算有些军功。但是和身经百战的周勃相比,那就远远不够看了。周勃在进军途中,宣布燕地六百石以上官员投降,一律既往不咎继续为官,如果负隅顽抗,汉军所至,诛灭三族。

在汉军强大的军事和攻心压力下,燕国军民惶惶不安,纷纷投降,燕王卢绾无法组织起反击(同时卢绾也根本没有反击的意愿),慌乱之下,率领家眷亲随护卫等数千人,弃守国都蓟城,逃亡长城之外,滞留在边境,准备等高帝病好了后,亲自进长安向这个老兄弟请罪,乞求原谅。

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汉高帝刘邦病逝于长安(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所以平定陈豨的汉十二年十一月是在高帝驾崩的汉十二年四月之前半年),年六十二。在长城外苦苦等待的卢绾得到消息后,顿时绝望,知道再也没有返回汉地的希望,于是率领残部逃亡匈奴,匈奴封卢绾为东胡卢王。卢绾在匈奴过的很不开心,经常想回到内地,都不如愿。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一年多后,汉孝惠二年(前193年),卢绾在匈奴郁郁而终,终年六十四岁。

----四月,高祖崩,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匈奴以为东胡卢王。绾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居岁余,死胡中。《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卢绾的谋反,其实和其他异姓王都有本质区别,作为高帝一生的亲信心腹,他并没有作乱的理由,同时,因为他的平庸,也不存在作乱的资本。但是卢绾在自保的前提下、和对于权力欲望的私心下,还是暗地里搞了小动作,并导致和高帝失去信任,走上了叛乱的道路。同时,高帝诛杀诸功臣的作为,也触动了卢绾的内心,他总要给自己一个安全的保证,不想日后走上韩信、彭越的老路,束手就擒,家族罹殃。

卢绾最后还是反了,不过基本上是被动的、被迫的,即使在逃离内地后,他也时刻想着向高帝求情,以求宽恕,并最终返回家园。这是他和其他谋反的异姓诸侯最大的不同。同时,卢绾是主动离开,避免和高帝撕破最后的友情,也保住了自己的家族不至于覆灭,这又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卢绾的孙子卢他之以匈奴东胡卢王的身份向汉朝投诚,被景帝封为亚谷侯。五十年后,卢绾的后人终于得以回归祖宗之地,重为汉臣,这也是对于当年无奈之下北逃匈奴的卢绾最大的慰藉了。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皇帝发小、异姓藩王;为何最终谋反,流落塞外,抑郁而亡?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