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老家建皇城
正如一座城的兴起让人惊艳,一座城的荒废让人感慨,朱元璋定都南京,而其儿子朱棣把都城迁到北京,一南一北,两座城都留下了宏伟的古建筑。不少人以为明朝只有南京和北京两个国都,实际上明朝还有一个陪都,那就是位于安徽凤阳的中都。只不过时移事易,中都逐渐没落,并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明中都残存的城墙和护城河 摄影:莲莲
1368年明朝建立,同年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对比南京、关中、洛阳、开封的利弊,明太祖认为南京离中原太远,难于控制;中原又民生凋敝,物力和人力均依靠江南。于是在洪武二年九月下诏,选择在濠州(今凤阳)西二十里山南陂上建中都,史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明中都的营建工程由李善长主持。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明朝建立后,李善长任左相一职。洪武三年,中都动土启造,开始营建皇城。
明中都占地总面积为382.3公顷,其宫城比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明中都的建设按照《考工记》设计,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特点,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全城。朱元璋下诏在凤阳营建中都时,在全国调集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等数以万计,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
走进明中都皇城午门,台基上龙凤、麒麟、祥云等造型的浮雕千姿百态、十分精美,皇城墙体及建筑构件的砖雕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中都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云霁街为副轴线贯通东西。中轴线长十三里,由正南洪武门前凤阳桥起,穿洪武门进入中都城,经洪武街、大明门、承天门入禁垣,再经外金水桥(外五龙桥)、午门入皇城,进奉天门至奉天殿。奉天殿是中轴线中心。再往北,经玄武门出皇城,经禁苑,越凤凰山顶至北安门。副轴线云霁街东起鼓楼,西至钟楼,长六里,东为城隍庙、金水桥、国子监、鼓楼;西为功臣庙、金水桥、历代帝王庙、钟楼,东西对称。
▲明中都遗址发现的龙纹瓦当 摄影:莲莲
洪武三年(1370年)在午门前建中央官署,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和御史台。洪武四年(1371年)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诸坛和太庙。圜丘、方丘南北对称;日、月二坛东西对称。鼓楼、钟楼建于宫城东西两侧,正对南左甲第和前右甲第二门,北通后右甲第及北左甲第二门,高大雄伟。至洪武六年,皇城及禁垣的城墙和基础基本建成,中都外城也已筑成。里外有三圈城墙,最外围一圈叫中都城墙,中间一圈城墙叫禁垣,最里面的就是皇城宫墙。
最大的烂尾不是楼,而是城
洪武八年,由于中都营建工程浩大,因劳作辛苦,工匠发起斗争,朱元璋下令将工匠杀得仅存千余人。明太祖在当年四月以“劳费”为由放弃了建都凤阳的计划。《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罢建原因是:“初,上欲如周、汉之制营建两京,至是以劳费罢之。”当然,所谓的“劳费”只是借口,凤阳的地理位置不宜建都恐怕才是罢建的真实背景。
虽然朱元璋下令不再新建中都的其他建筑,已开建而未完成的工程还在继续修建。此后,从洪武八年十月改建中都城附属建筑和修建皇陵,洪武二十六年修筑中都外城城门,至三十年中都营建工作完工。
▲明中都午门遗址 摄影:莲莲
明太祖停建中都后,中都未用作京师,被定为明朝陪都,皇子宗室经常在凤阳历练、练兵,居住在中都城内。后由于朱棣迁都北京,北京距凤阳遥远,便不再像洪武年间那样常有皇子到中都生活居住,宫殿逐渐荒废,皇城以外区域仍驻扎大量军队和官署衙门守卫和管理中都城。
虽然明中都曾经很辉煌,可惜的是,随着其地位的下降,建筑年久失修,加之历次战火中遭受劫难,如今的明中都已经难觅往日盛颜。如今,宫阙万间都成了土,雕梁画栋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里。若不是南边残存皇城午门台基、南宫墙西段、和西华门一带还残存着几截断壁残垣,根本就看不出这方城址曾经就是规模庞大的明中都故城。不过,明中都并未进行过大规模的改建,遗址清晰可辨,残留的基石上浮雕异常精美,皇城外的护城河有六七十米宽。如今,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享誉世界,而明中都故城却变成了一枚残损破碎的棋子,遗落在历史的荒草藤蔓里,被世人遗忘。
▲明中都建筑凤纹构件 摄影:莲莲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其他早已面目全非的古城一样,文物部门对明中都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以还原这座失落的皇城的原貌。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莲莲
一朝三都命运各异
六百多年的风,凭吊着南京故宫曾经辉煌过的宫殿,仅留下的几个石柱础,像那位帝王圆睁的眼睛,默默注视着后人的来去匆匆,似乎在等待着知己来解锁这皇宫静默的密码。
一段御道出自午门,足足有一百来米长,在故宫中轴线上躺了几百年,至今淡褐色的石板朱颜未改,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遗址东门外一对不大的石狮子,背部线条简洁优美,摆出似笑非笑的表情。
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生的功过是非历史早有定论。南京故宫不远处是他的陵寝,当年为何会选定这里作为最后的归宿呢?如果去掉这道城墙,皇宫和皇陵如此紧挨着,作为六朝古都,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么多帝王,除孙权外,再没有哪个帝王把陵寝安于此地,而孙权下葬这里,东吴一样被魏所灭,若说做伴,不如说这玄妙的组合或许更多的是朱元璋自己本身的思虑。
明史中记载,当初朱元璋在听从大臣建议、修建了宏伟壮观的明城墙后,曾率王公大臣们从紫禁城登上城墙视察。没想到,在一片赞誉声中,四皇子朱棣却说:“城墙建在紫金山下,紫禁城紧挨着城墙,如果有敌人攻占了紫金山,紫禁城就……”太子朱标早殇,朱元璋不得已又立了孙子朱允炆做接班人,可他心里清楚,自己那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各霸一方的儿子们,对这位读书出身的文弱的孙儿未必会服,于是,把皇陵和皇宫建在一起,整个紫金山就成为皇陵禁地。这样,不仅有利于对紫禁城的防卫,同时,老皇帝躺在身边,看在老子以往的威严上,哪个儿子还敢对新皇帝不敬?朱元璋用心良苦啊!
可惜,燕王朱棣硬从侄子屁股底下抢走了龙椅。抢了皇位的朱棣,面对躺在一旁的老子,也许心有畏惧吧?究竟是思念“龙兴之地”,还是不愿面对父亲?总之,朱棣在夺得皇位后,立刻开始在北京营建皇城,并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京。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南京皇宫和中都凤阳皇宫一样,注定了雷同的命运。朱棣迁都北京后,两南一北,三座都城所见的是不同的天空,经历的是不同的风雨。明末农民起义,张献忠率部下在凤阳明中都宫殿群里放了第一把火,清军入关后改南京明皇宫为满城,康熙年间将部分建筑拆去建造普陀山九龙殿,太平天国时期又拆去建造天王宫(天王府)……
斜阳从城门外照进来,给古旧的城门洞里洒上斑驳迷离的光影。600年的时光,明朝的三座都城却有不同的命运。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鲜为人知的明中都,竟是一座“烂尾”的皇城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