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连载14|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

历史 封面新闻

连载14|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

文/庞惊涛

7.张士信重光西湖书院

有一句俗话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可如果秀才读书的地方被大兵给侵占了,秀才还敢跟大兵讲理吗?

嘴皮子斗不过刀头子,这是明摆着的事。可凡事总有例外,不是有一个成语叫“唇枪舌剑”吗。还有更厉害的,战国时那些纵横家,一张说话的嘴可以抵得上万马千军。理亏了,刀头子就得让着嘴皮子。

所以这事还真有。

进入元惠宗时间,离元朝覆亡的时间已经不远了。作为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并非像历史上那些末帝一样无能,早期的他还是颇有图治之心。他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化,尊师重教,继位后,诛灭权臣伯颜,在中书右丞相脱脱的支持下,实行儒治,恢复了科举制度,使压抑多年的儒生为之振奋。在元末天灾频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不利局面下,不忘大力发展文教,兴办书院。元朝国祚不足百年期间,全国新建书院163个,在惠宗统治的35年内,总共建了54个,远超元世祖忽必烈所建的34个,几乎接近整个元朝新建书院的三分之一。而重建书院的数量,惠宗一朝也是整个元朝的高峰,达到17所,比忽必烈之后五位皇帝官资修建书院的总和还多。

仅从这个数据来看,元惠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将文教振兴作为维持统治的根基,尽管这种努力并没有改变元朝最终覆亡的结果,但他在元末财力匮乏、政治动乱的背景下,仍然坚持发展书院的远见卓识,为明朝书院发展高峰的到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这种大背景下,秀才和大兵讲理自然就有了很强的底气。

元至正十五年(1357),中原红巾军正式建立政权。当年七月,张士诚攻破杭州,元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迩逃走。随后,张士诚在与朱元璋争夺江南地盘的战斗中失利,不得不于至正十七年(1359)八月举兵降元。由于他常驻隆平府(今苏州),于是就上表朝廷,推荐他的四弟张士信任江浙行省左丞相,帮助哥哥管理江浙军政事务。惠宗当然是准了他的这个请求,张士信由此进驻杭州。

前度张郎今又来,西湖书院可曾开?

对于张士信来说,杭州城是个熟悉的地方。在他还没有跟着哥哥张士诚造反之前,他就在杭州生活过很长的时间。恰好,他当时就受聘为西湖书院山长。

以行伍身份而回到杭州,这对于张士信来说,大约是最魔幻的人生安排。虽然跟着哥哥造反接受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但他骨子里还保留着秀才尊师重教的传统。当他回到杭州,看到西湖书院衰朽不堪,几个正堂里住满了元兵,原有书院重儒兴教的气息和痕迹被消灭殆尽时,出于读书人的良知和责任,他愤怒了,他当即找来驻院元兵的将领,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

“此间历来为兴教之所,焉得纵兵放肆如此?且置斯文于何地?”

面对这位新来长官的训斥,将官却并不慌张,他有他不得不如此的苦衷,并为之准备好了一番情理皆备的说辞:“大人有所不知,朝廷应对诸路叛逆,历年来征兵不乏,兵员新征之后,总要操练教习一番才可上阵御敌,以书院之场域,在文事之余,兼练新兵,亦属两全其美之举,何况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也是圣人之言吧?”

将官的强词夺理,让张士信勃然大怒,加上他所言诸路叛逆,大有含沙射影的用意,他决定不给这个将官任何情面,于是提高话音,一面训斥,一面不由分说发出了命令:“如此鸠占鹊巢,还胆敢言文武之道。昔年某掌院西湖,如此侮辱斯文者,未之遇也。限尔等三日之内,搬出书院,另寻相宜,还院清静,否则以违军令处置。”

张士信的最后通牒,让将官始料未及。军人出身的他,看不起秀才出身的张士信,加之对张士信随哥哥半路投降然后位极行省又有不满情绪,当即抗声道:“大人所令,恕属下断难从命。一则驻院操练,已得上官核准,如要迁出,需得再报;再则腾换驻地,颇费周章,牵涉面广,三五日决难安置妥帖;三则新兵操练,已有时日,周边环境,皆已熟谙,如另迁他处,倘有水土不服,恐生哗变。”

“请大人三思。”一班驻军的中下层佐领也来帮着将官说话。

见此情形,张士信明白,如果自己霸王硬上弓,很有可能引发冲突,虽然自己有能力镇压,到底不是上举,况且自己刚刚入驻杭州城,正要弥缝各方势力,寻求善治,迁兵复院之事还得从长计议,稳妥为上。于是他缓和了口气,做出了另外一番部署:“既如此,且容尔等做出周密计划后再迁,某也当奏明圣上,讲明道理。旬日之类,务必迁出。”

让步之后,他并没有稍停他的计划,而是一面安排人帮驻军寻找相宜的地方,二是给哥哥张士诚去信,寻求他的支持。

重视文教事业的张士诚对弟弟此举自然大加赞同。在定都隆平府后,他就颁布了《州县兴学校令》,在这道敕令中,他强调: “风化之本系人伦,贤才之兴关学校。今者豪杰并起,相与背叛,良由父子、夫妇、兄弟之道失序,故君臣之义不明,廉耻道丧,王纲解纽,实在于斯。凡属州县,聿稽前典,务选明博好礼之士,朝夕讽诵以修明伦序,以兴起贤能。”在他的号召下,隆平府设立学士员,开办弘文馆,招纳“将吏子弟、民间俊秀”,入学者的日常饮食和津贴都由大周政权提供,此后在江浙地区主持了两次乡试,选拨了一批优秀的读书人入仕。同时设立礼贤馆,广徕四方文士,吸引了施耐庵、罗贯中、陈基、陈维先等元末名士投奔帐下,江南文教风气在此期间又达到了一个高峰。

张士诚收到弟弟张士信关于迁兵还院动议的书信后,立即复信予以首肯,并拨付银两,以作修缮书院之用。为避免驻军将领从中作梗,他从朝廷要来圣旨,将驻军首长外调。张士信在找到新的操练营地后,驻扎西湖书院的军队很快就顺利迁出了。

驻军迁出当日,张士信卸下戎装,穿上儒服,率领杭州一班儒士,在西湖书院举行了隆重的还院大礼,除了迎回大成至圣先师像外,还迎回了岳、林、苏、白四君子像,并以先掌院之名义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

接下来,张士信又大刀阔斧地整修书院,修补六经版籍,西湖书院的面貌为之一新。江南士林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南名士杨维桢在《重修西湖书院记》中,对张士信做出如此评价:“于戎马之隙,振斯文于既往,起清风于后来,使岳、林、白、苏四君子之泽与六经之道同于不朽,其有功于名教岂曰浅哉?”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反对简单的非好即坏的二分法,认同科学的辩证评价方法。张士诚张士信兄弟后来确乎骄奢淫逸,败给了朱元璋,其大周政权在统治江浙一代十余年间,也确实有附庸风雅、收买读书人的种种行为,但兄弟联手兴文教、取名士、办书院、化民风,使江南一带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免受涂炭而得以休养生息,确是客观的历史功绩,不应否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杨维桢作为东南名士给予张士信的这番评价,实在也不是违心的吹捧,而是出于真诚的肯定。

有过不讳,有功不隐。起码在迁兵复院这件事上,张士信不负他曾经作为西湖书院山长之谓。秀才说理,大兵让步,这个不是传奇的传奇,理应被历史记住。依托于元末书院发展的良好基础,明朝江南地区、尤其是杭州书院的繁荣与辉煌时期,就这样以不可阻挡之势来临了。

异代之际那些无法避免的斑斑血泪,都是历史的一部分;而那些微弱但从未止歇的朗朗书声,更是那历史里最最动人的一段旋律,那是西湖边千年不绝的最美天籁。(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庞惊涛,四川南充人,居成都。自署云栖阁主,号守榆居士。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钱学(钱锺书)研究者,蜀山书院山长。有《啃钱齿余录—关于钱学的五十八篇读书笔记》、《钱锺书与天府学人》等著作。现供职成都时代出版社。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连载14|青山流水读书声 作者:庞惊涛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