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历史 胖咪三国史

名是人是称号,字是名的解释。

三国故事,读者耳熟能详。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三国不少人物曾有过“改名经历”。

常见情况是“主动改名”。

比如“出继外家”(随母姓)之后“重新归宗”(随父姓)者;或过继之后“彻底改宗”者。

诸如窦封、狐笃、施然、刘矫、何平一类的人物,皆如此类。当然,读者更熟悉的是他们后来的名字,即刘封、马忠、朱然、陈矫、王平。

另有因为特殊原因改名甚至改姓者。如简雍本名“耿雍”(地域口音),程昱本名“程立”(神仙托梦)等。

(程)昱少时常梦上泰山,两手捧日。太祖曰:“卿当终为吾腹心。”昱本名立,太祖乃加其上“日”,更名昱也。--王沈《魏书》

(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语谓耿为简,遂随音变之。--裴松之

上述人物,可归纳入“主动改名”之列。

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三国还有一类人物,是“生前未曾改名,死后却被人改名”。

原因大抵出自与“后世皇帝”的名讳冲突。

典型者有陆逊。

其本名“陆议”,生前未曾改名。诸书记载皆为“议”。直到宋朝之后,为避宋太宗名讳(赵光义),被改为“逊”。

另有蜀车骑将军吴懿、东吴宗室孙懿等人,为避西晋宣帝(司马懿)名讳,被改名为“吴壹”、“孙壹”等等。

注:颇疑吴国校事吕壹,本名亦作懿。

也有例外。如吴国史官韦昭,为避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而被改名“韦曜”。但同时代尚有魏司徒董昭、魏镇北将军吕昭、魏校尉段昭、魏将军郝昭等一系列名讳带“昭”字者,皆未被改名。似有隐情。

最有趣之处,是虽然许多三国人物、为避晋朝皇帝名讳而遭改名,但晋宣帝(司马懿)之父司马防、却因为“避三国皇帝名讳”而被改名。

今日所见的“司马防”,不仅名字被改,甚至连表字都被改了。其本名司马芳,为避“魏帝曹芳”之名,改芳为防。

本文共 42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名与字

探讨人物本名,须结合其表字来看。因为“表字”实际是“名字”的解释。

先秦时代已有字,但与名之关联似不紧密。

自两汉始,名与字之间的关联性大大提高。字有“讳”的含义,即取与名“同义异音”之字。

略举数例。

西汉高帝刘邦,行辈字是“季”,即“幼小”之意。但刘邦的讳字是“国”。

邦国邦国,二者今日同义。但在秦末汉初时,“邦”才是天下,“国”则指地域,尤其指“城市”或者“首都”。

邦字逐渐被国字取代的根本原因,便是两汉“避高帝名讳”,前后四百年。

注:邦国二字的异化推导,见吕思勉《中国通史 第三章》,文多不载。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汉高帝刘邦,讳字为“国”

另有惠帝刘盈字“满”,文帝刘恒字“常”,景帝刘启字“开”。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讳盈之字曰满。讳恒之字曰常,讳启之字曰开。--荀悦

注:荀悦是荀彧族兄,献帝侍讲,《汉纪》作者。

盈与满,恒与常,启与开之间的含义联系,自不必多提。甚至为此一些山川河流的名字都被改掉了。比如恒山改名为常山,即避文帝(刘恒)名讳。

西汉的“秀才”至东汉被改为“茂才”,实际也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了解上述背景,便能解释许多三国人物的名、字关联。

如诸葛亮字“明”,周瑜字“瑾”,诸葛瑾字“瑜”,赵云字“龙”,孙策字“符”,孙权字“谋”,曹操字“德”,马超字“起”,即典型的“同义讳字”。

一般情况下,三国人物的表字结构是“行辈字+讳字”,即“伯(孟)仲叔季幼+名的同义字”。

也有寄托美好希望者。如刘禅字“公嗣”,即继承大业;顾雍字“元叹”,悼念蔡邕之死;袁绍字“本初”,隐喻承继亡父故业等等。

因此,考察一个人的本名究竟为何,只要看他的表字释义,即可知晓。

陆逊与陆议

表字,是探究陆逊本名的线索。

陆逊的名、字完全不吻合,可知被人篡改过。

陆逊字“伯言”。伯即“嫡长”,属常见行辈字;言与逊则毫无关联。

倒是陆逊的本名“陆议”,与“伯言”完全吻合。

按《说文解字》:

议者、语也。从言、义声。

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写法,议(议)与言,确实存在明显的字形、字义关联。

今天的《三国志》中,陆逊在《魏书》与《蜀书》中的称呼,也依然是“陆议”。

只有在《吴书》中,才会被称为陆逊。这是十分古怪的。

清人周寿昌即指出,陆议名字的变化,实际始自宋代。即避讳太宗皇帝“赵光义”。

原书皆作“陆议”。因宋时避太宗嫌名,凡宋本《国志》俱作“逊”,间有未改尽者,仍为“议”也。--《三国志注证遗》

为此,宋本《三国志》尽改“议”为“逊”。但也存在着些许疏漏,即所谓“或有未改者”,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二字并行”局面。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陆议,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

有趣之处,是陆议其人,在近现代文艺影视作品中,已经完完全全被“陆逊”的假名所取代,真名反倒不见书载了。

这让我想起一个特殊人物,即东汉初年“隐居不仕、垂钓海滨”的严子陵。

严子陵本名“庄光”。因为东汉明帝的名字是“刘庄”,故庄光其人,最终竟连姓氏都被改掉,以严子陵的形象流传后世。与陆议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韦曜与韦昭

韦昭的案例,透露出西晋避讳的“潜规则”。

韦昭是孙吴史官,也是《吴书》的实际作者。陈寿之《吴书》,基本沿袭韦氏故书。

韦昭还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昔日孙皓滥饮无度,逼迫宾客每餐必须“饮足七升”(折合今日1400毫升)。因韦昭特受宠爱,故可以饮茶代酒。

(孙)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韦)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吴书二十 韦曜传》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韦昭以茶代酒

在西晋初年编纂的《三国志》中,韦昭被改作“韦曜”。因为晋武帝皇考名“昭”(即司马昭)。

问题在于,《三国志》中,有大量的人物并无“昭”字避讳。

且仔细观察这类人物,皆属魏臣。

比如魏司徒董昭、镇北将军吕昭、校尉段昭、乃至扼守陈仓、屡败诸葛的郝昭。上述诸人,完全不见任何避讳记载。

如果参考同时代避司马懿名讳的吴壹(蜀国)与孙壹(吴国),可知韦昭(吴国)之改名,大抵因为其“源自他国”。

换言之,承袭魏祚的西晋,大概有所谓的“正统标准”。吴蜀士人对此是特别需要遵守的。而曹魏诸臣,则属于西晋皇室发迹前的“同僚之辈”,并无高下之分,故不必严格遵循书法避讳。

何况西晋嬗代始于咸熙二年(265),已是司马炎时代。

换言之,司马懿父子三人,终其一生,依然是魏臣的身份。故“魏臣不必避讳魏臣”,但“吴蜀之臣,则需要避讳魏臣(特指司马氏)”。

司马防与司马芳

虽然西晋篡改了许多人物的名讳,但司马氏祖先之名,却为了“避曹魏皇帝的名讳”而被篡改。

司马防字建公,是晋宣帝司马懿之父。

司马防的记载,几千年来无人怀疑,直到1952年西安市文物出土,发现竟有“汉司隶校尉、京兆尹河内司马芳”之字样,且上半部分碑文完整,字数甚多。其籍贯、仕宦履历乃至卒年,均与史书中的“司马防”完全一致。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司马芳残碑

注:该碑立于长安城故地,1952年于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被发现。为残碑,隶书撰写。相关著作有《司马芳残碑》等;魏晋学者亦多有引用,不赘述。

有趣之处,是碑文中的司马芳字“文豫”,而史书中的司马防字“建公”。可知,司马芳其人,不仅名字被改,连表字也被一并篡改,以吻合其名。

如此便避免了陆逊、陆议这种“半截子工程”,导致后人依然可以从其表字“伯言”,一眼看穿“改名始末”。

司马芳的改名事件,可谓做戏做全套;数千年未被发现,严密之极。应该是出自西晋官方的行为。

考虑到同时代大量三国人物,为避西晋皇帝名讳而遭改名;而晋宣帝之父竟反而被改名,可知确有隐情。

隐情即是齐王曹芳。

曹芳虽然被废,毕竟曾是皇帝。且从曹芳的表字“兰卿”可以清楚看到,其名、字相和。

齐王讳芳,字兰卿。--《魏书四 齐王本纪》

刘备杀张裕时(218)曾言“芳兰生门”。衣带诏事件中(199),又有“吴子兰、吴子卿兄弟”。可知“芳”与“兰卿”,确有明显关联。

诸葛亮表请其罪,先主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鉏。”--《蜀书十二 周群传-附传》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魏帝曹芳,即司马芳改名的原因

司马芳虽然贵为司马懿之父,但毕竟司马懿父子三人(宣帝、景帝、文帝)未曾登基,帝号只是追封。而司马芳则更为特殊,其一生活动范围均在汉朝,未曾出仕过魏国。

司马芳死得很巧,刚刚好在建安二十四年(219)。须知,翌年(220)曹丕即篡汉自立,开启魏朝。

这样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结果:即司马懿父子三人,是以魏臣身份篡魏;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芳,却以汉臣身份善终。

因此,“汉臣”司马芳也便没必要与“魏朝”扯上关系,更没必要与“篡魏入晋”扯上关系。最好能以“大汉纯臣”的身份名垂史书,这样也能衬托出司马氏“世代忠良、形象高大”。

其原理就和“三国影帝、大魏纯臣”司马孚是一样的。世家大族中,总要挑几个出来撑门面、博虚名的人物。

(司马)孚拜辞,执王(魏元帝)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晋书 安平献王传》

因此,为了维持“汉臣”司马芳的光辉形象,避免与曹魏牵扯(曹芳),索性将其改名为“防”,顺带连表字一并修改(文豫建公),做戏做全套。

小结

本篇是小众专题,主要围绕表字,与陆议、韦昭、司马芳等人展开。

陆议的表字伯言,以及《蜀书》与《魏书》中的称呼,直接点破其“曾被改名”的隐晦曲折。

所避者,即宋太宗赵光义之名讳。可惜宋本《三国志》无法完全抹杀其本名记载,故陆议之本名,至今流传。

韦昭案例,则透露出西晋对“避讳规则”的完美应用。即外臣(吴蜀)需避讳魏臣,但魏臣不需避讳魏臣。因此董昭、吕昭、郝昭之名遂得流传。

司马芳的情况,则复杂得多。因为晋代官方对其履历的重新撰写颇为尽心,甚至连表字都改了(文豫建公),导致很难看出端倪。若非现代考古发现,不知这个秘密还要尘封多久。

司马芳一生皆为汉臣,甚至卒年(219)也颇为巧合,竟刚好死在曹魏篡汉(220)的前一年,完美达成了“大汉纯臣”的伟大成就。

在“西晋开国”的血腥故事中,司马芳的完美履历,可谓为数不多的遮羞布。其政治含义、宣传效果远远超过“口嫌体直”的安平献王司马孚。因此,也便特别值得大书特书。

注:司马孚虽然嘴上自诩“大魏纯臣”,实际多次参与篡代阴谋,还屡次出兵镇压曹魏忠臣。可谓“言行相悖”的典范。

司马芳身为宣帝司马懿之父、文帝司马昭之祖,武帝司马炎之曾祖,最后却被“不肖子孙”强行改名。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宣帝嗜杀、景帝废立、文帝弑君,武帝篡代,三代四人皆为“滔天逆臣”,却要把唯一的“大汉纯臣”司马芳擡出来遮羞。更不用提这群不肖子孙还替祖先改名,以撇清与曹魏(齐王芳)的关系,可谓尽心焉耳矣!

西晋皇室的脑回路,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两晋一百六十年,因为“高贵乡公之难”(即司马昭弑君),而对“忠节”尤其避讳,转而提倡“至孝”。

魏晋人物记载中,“孝”是频繁出现的字眼,甚至有糜烂繁琐之感。在这种尴尬环境下,“大汉纯臣”司马芳,也便成了最后的遮羞布。

结尾感谢考古工作者,令尘封千年的历史谜案,重见天日。

我是胖咪,企鹅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陆逊、韦曜与司马防:三国人物改名小考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