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清朝发行的纸币上,为什么印上了载振的头像,载振究竟是谁

历史 张生全历史真相

我们知道,货币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人类最早时并没有白银或钞票,交易多是以物易物方式进行,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开始统一货币,从而推动了商业和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中国的货币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金银刀币铜钱之类,直到宋朝后才出现银票类的纸币,此后元朝、明朝也发行过纸币。不过,在纸币上印人头像则是从清朝末年才出现。

按说,能印在全国发行纸币上的人物头像,那必定是位高权重或有突出贡献的人。但清朝的纸币上,除了慈禧和李鸿章,还有一个名叫载振的亲王。那么载振是谁,为什么他的头像能印在纸币上?

清朝发行的纸币上,为什么印上了载振的头像,载振究竟是谁

(纸币上的载振)

一、清朝纸币乱象。

早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清朝商贸中所使用的流通货币,多为铜钱、银锭或是金子。出于对纸币大量流通的谨慎态度,清朝也只在三个时期发行过纸币。但多为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为主,并非民间流通使用的小票,而且这些纸币上也没有印头像的习惯。

在大清银行成立之前,各级地方民办商号为了商业往来的便利,早已私自印刷相互认可的纸币,到了后期地方官府也加入印钞行列。

于是这才出现了清朝末年,由于没有统一的中央银行管理,各种各样的纸币一大堆的乱象。而清廷初期对此的态度也是睁只眼闭只眼,默许了地方上的这一行为。

此外,蚕食中国的列强们,在进入中国后也开始发行纸币,而清政府对于这些洋人更加无力阻止。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们的涌入,带来了西方纸币的样式。从此各地在印制纸币时,大多参照英美格式,采用人头像和复杂防伪图案相结合的方式。一时间,各个地方的总督、巡抚的人头像,纷纷出现在不同的纸币上,在市场上流通。

在这种混乱局面下,清朝意识到光靠铜钱、银锭和金块,已经无法满足清朝捉襟见肘的需求。而且混乱的地方货币和洋货币充斥民间,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国家经济。因此在1905年,清朝成立了户部银行,后来改为大清银行,开始正式印钞,统一发行纸币。

清朝发行的纸币上,为什么印上了载振的头像,载振究竟是谁

(慈禧太后)

二、学习西方印钞技术。

在发行印刷纸币之前,清朝也借鉴过列强在大清发行的纸币样式。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兴盛,全国上下尤其是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们,都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特别是英美等国发行的纸币,不仅印花精致不易仿造,质量也属上乘,大受民间欢迎。

不少官员也纷纷上书,建议派出团队,到西方实地学习和考察,引进西方先进的印钞技术。最终清政府采纳了这些主流意见,派人前往美国进行了考察,并成立官方印钞局,购买西方先进的印刷设备,只等纸币图案确定开始印钞。

在设计纸币图案时,对于参照西方纸币上的人物画像,自然要选权势薰天具有重要地位之人。

慈禧太后作为大清政府的实际掌权者,当然应该成为纸币上的人物头像。

而李鸿章作为慈禧最为信任的大清重臣,又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在他的推动之下,闭关锁国的清朝在学习西方上也确实有了一些样子。这种有突出贡献的股肱之臣,把其头像放在纸币上,流通天下名扬四海,也不会有人提出质疑。

清朝发行的纸币上,为什么印上了载振的头像,载振究竟是谁

(李鸿章)

三、纸币上的王爷头像。

除了慈禧和李鸿章之外,宣统时期摄政王载沣的人头像,也曾上过清朝的纸币。按说论地位和功绩,原本轮不到他,但当时的皇帝溥仪年纪实在太小,只是个几岁的孩子,如果印在纸币上显得十分不严肃,于是作为摄政王的载沣,便沾了儿子的光,打算替小溥仪露一回脸。

虽然头像印在了纸币上,可是还没有等到全国发行,清朝就在袁世凯逼宫下灭亡了。印有载沣头像的钞票也成了废纸,到最后这脸也没露成。

令人不解的是,庆亲王载振的头像,也被印在了清朝纸币上。虽然他也是皇室亲王,同时还担任商部尚书,位高权重。但仅凭这些,还是没有资格把头像印在大清纸币上的。

不过,当时载振主管的商部,拥有指定纸币发行银行的权力。于是这位庆亲王被各家银行争相讨好拉拢。其中有一家上海信诚银行,为了获得发行货币的资格,拉近和载振的关系,于是决定将载振的头像,印在他们发行的一元清朝纸币上。

这位亲王,就这么露了一把脸。

(参考资料:《清政府最后的纸币》等)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清朝发行的纸币上,为什么印上了载振的头像,载振究竟是谁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