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9月26日下午4时,黑龙江省安达县高台子镇永跃村一个井口处,围着一大群人,他们屏声静气,鸦雀无声,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忽然,井底传来液体的涌动声,随着一声迸裂的声响,一股浊黑色的液体喷涌而出。围观的人群霎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很多人泪流满面地鼓掌、跳跃,相互间拥抱。而这黑色的液体,则是国人梦寐以求的石油。
此后,中国第一个自产石油的油田诞生。当时正值十周年建国大庆,于是这个油田就被命名为“大庆油田”。
直到1964年,我国才将属于高度机密的大庆油田,进行对外公开宣传报道。这不禁令当年曾统治伪满洲,四处寻油不见,饱受石油之苦才招致战败的日本大吃一惊。
这是因为出第一桶油的松基三井,其实离当年日本人在东北找油时所打的一口井,仅仅只有两公里之遥。
(大庆油田采油景观)
于是有人认为,日本当年在东北没有找到油田,实为“天佑中华”!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一、二战时日本石油来源。
受限于岛国的地质条件,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滴油不产,石油全靠进口。二战爆发前,日本的石油需求全集中于军事战略用途。所以对于当时急迫扩张的军国主义日本来说,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战爆发前,日本的石油来源只有四个途径,近80%的石油从美国进口,10%从当时荷属东印度的印尼等地进口,只有8%从库页岛的萨哈林油田生产。此外,日本占领东北后,还从抚顺油页岩中制油,但产量极低。
可以看出,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命脉的石油,一直被美国所掌控。这也是太平洋战争前,日本对美国忍气吞声的原因。
其实,早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之前,日本就一直在拼命囤积石油。但相比于它后期东南亚全面侵略战争的石油需求来说,仍然仅够维持半年之用。
随着二战战场的扩大,原本奉行孤立主义,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开始对日本有所警惕。而且他们卖给日本的石油,绝大部分被用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尤其是那些对中国城市狂轰滥炸的日本轰炸机,用的全是美国卖出的石油。
诺门坎受挫后,日本放弃北上,转而进入中南半岛,对东南亚英法势力范围进行资源掠夺侵,美国的底线才被打破,开始联合英国、荷兰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
在侵略战场上,原本飞扬跋扈的日本陆军,和迫不及待南下的海军,立即陷入油荒。而一旦剩余的石油用完,日本的扩张侵略将难以为继。
(二战时期的日本侵略军)
二、在东北的找油过程。
日本人深知石油对战争的重要性,早在1926年,就开始在东北寻找石油。到1929年时,日本找油的心情更加迫切。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先后组建多支勘探小队,用尽了当时他们所能掌握的一切设备和工具,在整个东三省境内找石油。
当时任伪满地质调查所的日本地质专家新带国太郎,带着大批队伍和设备,沿着东清铁路一直向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带寻找。但是经过几个月的探察却一无所获。
1930年4月,心有不甘的新带国太郎再次出发,对满洲里的扎赉诺尔煤矿进行第二次探察,再次失望而归。
其它日本勘探小队也一无所获,唯一可能接近石油的,是在离松基三号油井两公里外,日本人藤原所带的探察小队所打的一个探井。由于打到1000米深,仍然没有发现石油后,藤原没有继续钻探,而是选择了放弃。
于是日本人断言,东三省为陆相地质结构,很难产出石油。
(偷袭珍珠港)
三、油荒下的孤注一掷。
美国切断石油供应后,失去轰炸支持的日本陆军很快疲态尽显,东北又迟迟找不到油,于是山本五十六的海军部,终于有了孤注一掷的借口。与其忍气吞声吐出之前的胜利果实,不如冒死一战,抢占美国和荷兰在印尼和菲律宾的石油资源,打出一个永远不为资源发愁的大东亚共荣圈。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夏威夷珍珠港,正式向美国宣战,并迅速抢占美国和荷兰在太平洋殖民地的油田和资源,还把在东北找油的队伍全调往印尼,恢复被荷军破坏的油田。
随着美国的介入,二战的天平开始向盟军倾斜。各项资源严重短缺的日本再也无力维系其侵略行为,最终吞下失败的苦果,中国也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试想,以当时日本对石油的渴求,倘若被他们找到大庆油田,实现石油自给,很可能不会为了石油南下太平洋,轰炸珍珠港,冒险向美国宣战。
如果是那样,日本军国主义必然会继续疯狂扩张,四处抢夺资源维系侵略战争,二战必然不会那么快结束,我国的抗战也必然需要更长时间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而这也是一些日本老兵,在听说大庆油田储量达56.7亿吨时,捶胸顿足的原因。
(参考资料:《二战日本败局----发生在石油禁运之后》等)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抗战中,日本人曾在离大庆油田两公里的地方打井,为何没找到石油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