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部打响。日军攻陷北平后,集中数十万大军向华北方向猛扑。日寇铁蹄所向,华北人民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就在华北告急之时,蒋介石将自己的亲信、有意重点培养的军政次长陈诚叫到身边,意味深长地问道:
“华北或上海,你选一个吧!”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这么问呢?实际上,蒋介石是让陈诚选择一个与日寇决战的地点。到底是在上海决战,还是向华北方向增兵。
如果从当时具体形势来看,选择华北更为妥当。相对于华北,上海简直可以用易攻难守来形容。
首先,上海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并不居于中国大陆战略枢纽地位,根本比不上徐州,更比不上武汉。从这个意义来说,上海的战略地位是远不能和华北相比的。
其次,从地形来看,上海地区接近海岸,向内是一片地势平坦、河网交错的狭小地区,非常不利于大部队的展开。
再次,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影响,日军在上海驻扎有日军,占有海空军绝对优势的日军,很容易就能在上海实施登陆,可收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之效果。中国军队不仅要面临日军陆军、空军的狂轰滥炸,同时还必须面对日本联合舰队重型战舰的巨炮。而在上海市区内,很难找到抵御日军舰炮的掩体。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上海濒临长江口,形成一个“凸字形”,对日本海军而言,到处都是找到登陆的合适地点。日军一旦再次登陆,就有可能切断上海守军的退路,并在上海之战中占得先机。
因此可以说,如果在上海展开决战,对日军极其有利,对中国军队极其不利,可以说是以己之短,攻日寇之长,是一场必败的战役。从战术的角度看,相比于华北,上海就是个有毒的鸡肋,不仅没有味道,甚至还能置人于死地。
然而即便如此,陈诚仍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应该在上海与日寇决战”。而与毛泽东同样提出“持久战”,号称“国军智囊”的蒋百里也认为,必须将日寇从华北吸引到上海。那么陈诚和蒋百里,为何明知上海根本守不住,却依然要壮士断腕,在上海与日寇决战呢?
部分学者认为,上海是国际性大都市,此地到处都是列强的租界。在上海作战,可以博得列强的同情甚至干涉。因此,蒋介石决战于上海,是将希望寄托于列强的身上。
还有学者认为,蒋介石的基本盘在江浙,一旦上海失守,江浙财团的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失。为了保住自己的基本牌,蒋介石不打也得打。
这些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没有指出最根本的原因。在笔者看来,蒋介石、陈诚、蒋百里之所以要在上海进行决战,实际就是为了将抗日战争拖得更久。
对此,陈诚曾对蒋介石说过这样一番话:
“华北战事扩大的是肯定的,以日寇的战斗力,很快就会在华北得势,即使不从山西经汉中直捣四川,也有可能顺着平汉线直取武汉,这样对我们都不好办了!”
中国是个贫弱的农业国,她之所以能对抗工业化的日本,唯一可以依仗的,只有广袤的国土和无穷无尽的兵源。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中国虽大,但并非没有软肋。
数千年来,中华大地发生过无数战争,其主要规律是北方统一南方,西方统一东方。其中,南方政权成功北伐,统一全国的战例,仅仅只有两次,分别是朱元璋北伐元朝以及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北洋军阀。而北方政权成功消灭南方的案例,简直不胜枚举。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南宋,清灭南明都是最典型的案例。
北伐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北方政权更容易获得强大的机动性部队,例如骑兵。而南方政权所能依仗的,是江河湖海中的战船。由于华北水路不通,以步兵很难依靠战船进行机动,很容易面临粮秣不济,被敌人机动化部队分割包抄的局面。因此,历朝历代进行北伐,都是相当艰难的。
而抗战初期的局势,又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日寇已经攻占了东三省。由于日军拥有强大的机动化部队,华北迟早也会落入敌手。日军若坐北向南,从容攻略我南方各省,我军只会更加被动。无论是向西,攻占我国大后方四川,还是直接攻占作为我国地理中心的武汉,都将给抗战局势带来致命的影响。
其中,日军直下武汉的可能性最大。拿下武汉后,日军可以掌控华中,西可窥伺四川等大后方诸省,向东可以捕捉中国军队主力进行决战。三月亡华,绝非虚言。与此同时,日军占据长江中游,上游上海、南京的工业就很难顺利向大后方迁徙。没有工业和财税,国民政府将难以支撑。
因此,陈诚认为:“必须将上海大打,把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过来,并且最大限度地拖延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
与此同时,陈诚还认为上海抗战,将是改变中日对峙态势的好机会。日军的进攻路线,将由“由北向南”,变为“由东向西”。而自古以来,由东向西进行统一,也是非常艰难的。这是因为我国地形西高东低,关中加上巴蜀,自成体系,进可攻、退可守。当年秦灭六国,就是以关西制关东。
而上海所在的华东地区水沼密集,不利于日军向华中腹地推进。只要能在上海坚持三个月,就能为大后方的建立以及人力物力资源的内迁争取时间。而这,也能保证持久作战的实施。
陈诚的建议,蒋介石认为相当合理。由此,一场空前的血战,便在上海打响了。这次战斗,蒋介石以及各地方派系可谓是精锐并处,整整聚集了70万精锐并列。原本要从广东开赴华北的中央军罗卓英18军,紧急乘坐火车赶赴上海。胡宗南的第一军,王耀武51师,李玉堂的第3师,李延年的第9师、四川军阀杨森手下最能打的20军,桂系军阀的几乎所有精锐,都云集于上海。其中,中央军的精锐一个不剩,都过来了。
一时间,全国铁路都成了运兵线,部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上海。这还不算,在上海抗战中,中国军队少有的主动出击,向驻上海的日军发动总攻。当时,日军在上海人数虽少,但是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在都市环境下,中国军队虽然人数占优,但是难以展开。与此同时,指挥作战的张治中不善于使用火炮,他错误地将炮兵团分散为若干个炮兵连,然后将炮兵连分散到步兵师。这种分散作战,在局部难以发挥炮火优势。在炮火被压制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只能依靠勇猛和不怕死的精神进行冲锋,但效果自然是不佳的。
几天下来,中国军队丝毫没有占到上风,可谓是损兵折将。虽然仗打得极其难看,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却成功吸引了日寇所有的注意力。
“二二六”兵变后的日本,早已变成了一个军队的国家。日本军阀们常常无视文官政府的决议,擅自展开军事行动。无论是九一八事变还是华北事件,都是日军中下级军官擅自做主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天皇的嘉奖以及日本国民的崇拜。从此以后好战若狂的空气,将整个日本变成了一个火药桶,一点就会炸。
而中国军队对上海的主动攻击,彻底引爆了整个日本。从东京到仙台,从熊本到金泽,从京东到名古屋,到处都出现了狂热的出征场面。日本军部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一向视之为“软弱”的中国人,竟敢主动“挑衅无敌的皇军”,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此时唯一清醒的,只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的石原莞尔。石原莞尔在侵占我东三省后,却成为全面侵华战争的最大的反对者。因为在他看来,日本吞并东三省已经是极限,如果再侵占华北,日本恐怕会消化不良。而如今,中国又在上海点燃战火。很显然,蒋介石是想将日军拖入一场泥潭式的全面战争。
因此他甚至建议近卫文磨首相,自己将亲自飞往南京,和蒋介石谈判,华北日军撤往山海关一线,保有东北就行了。然而此时的日本早已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战争狂热,他的话根本没人听得进。
虽然蒋介石和陈诚的计谋奏效了,但是中国军人的牺牲却是实打实的。淞沪会战的惨烈,虽然不能说是绝后,但一定也是空前了。敌我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重。
在唐山路,宋希濂的36师遭遇敌人居高临下的火力封锁,冲锋路上的36军将士一个接一个被打倒。随后,日军巨型战舰驶进唐山路,往往只消一发炮弹,就能让我军整营、整连的失去战斗力。
8月22日,日本援军来了,第3师团的“兽军”在上海滩登陆。但是迎面而来的,则是扬州机场起飞的18架中国轰炸机。在第一波轰炸中,就让毫无防备日军付出了1000多人的伤亡。
在上海滩各处,到处都是犹如修罗场一般的厮杀。中国军队和日寇犬牙交错、短兵相接、拼上了刺刀。对此,张治中司令部作战科长史说曾回忆:
“一个团整整齐齐地上去,两天下来,就剩几个伙食担子了。”
从8月下旬到10月初,战斗的中心又转移到只有3平方公里大的罗店。此战中,中国军队和日寇进行逐屋逐街的血战。一个营的士兵,几百号人,顶多10分钟就打光了。白天日寇占领了罗店,晚上中国军队又夺了回来。仅在罗店当地,日军伤亡就达8000多人。
在宝山,胡宗南部与日寇反复厮杀,仅仅三天的时间,作为蒋介石嫡系中嫡系的新一军伤亡就达到惊人的80%,连胡宗南自己都得提枪上阵。
在10月21日的反攻中,一向被认为最能打的桂军遭遇了空前的损失。仅仅一天下来,6个师的部队全被打垮,光旅长就阵亡了两个。
而杨森所率领的川军,用最差的装备顶住了日寇海陆空三方的立体夹击。烈士的遗体,堆积得比战壕还要高……
中国优秀军人的鲜血,在繁华的上海滩几乎耗尽了。而日军则依靠优势的海军,在杭州湾登陆,从此一举扭转了焦灼的战局。经过三个月的抗战,上海终于保不住了。
很多人抱怨中国忽视了杭州湾,让日军轻松登陆。但是回顾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上海的海岸线太漫长了,即使有70万大军,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防守海岸线,必须有海军配合。
但是中国积弱已久,自北洋水师之后,中国海军的战力节节下降。到了民国时期,已经趋近为零。而日本海军呢?则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于世界第三。在淞沪会战中,日军投入30多艘军舰,其中包括一艘重型巡洋舰和两艘航母。而作为旗舰的巡洋舰出云号,不过是一艘日俄战争时期建造,一万多吨的老船。但即便是这艘老爷船,也不是中国海军所能匹敌的。毕竟中国吨位最大的军舰,不过才4300吨。
没有强大的海军,根本守不住上海的海岸线。没有海军,日军在杭州湾的登陆简直比演习还容易。
1937年11月11日,中国军队全部撤出上海。在这场血战中,中国投入了70多万兵力,而日本则投入了25万人。在很多阵地上,中国阵亡士兵的尸体层层叠叠,来不及转移,甚至只能充作掩体使用。机枪手阵亡后,旅长、团长抱着机枪向敌军扫射的场景屡见不鲜。整个淞沪战役,中国军队死伤20多万人,其中10万人阵亡,其中大部分都是精锐的老兵。殉国的军官包括军长一名,师长2名,旅长10名,至于团、营、连、排的殉国军官,更是数不胜数。
而日寇,也付出了巨大代价,整个会战中,日军战死2万多人,加上战伤者,减员达到8万余人。
上海战役是惨烈的,教训是深刻的。从战术的角度看,中国军队打得差强人意,有很多失误,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
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淞沪会战,改变了日军的作战形势,让从北向南的攻略,硬是拉成了由东向西。同时,大量企业、工厂、学校迁徙至西南,保存了我国的有生力量,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淞沪会战还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潮,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人民纷纷捐款捐物,以各种形式支援前方的将士。正是这种民气,才是中国最终能战胜日寇的根本原因。
经过8年的血战,中国终于赢得了对日作战的完全胜利。而这,也必须感谢陈诚的先见之明。他看似愚蠢的谋划,最终收到了奇效。壮士断腕,没有牺牲20万人的淞沪会战,哪有中国在持久战的胜利呢?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上海易攻难守,陈诚仍牺牲20万精锐死磕日军,8年后发现真高明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