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961期】
朱泽芬,女,汉族,1933年1月生,四川荣昌人。1949年在重庆南开中学读书,同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在二野军大受训,结业后在川东军区司令部做机要工作。1951年入朝参战,先后在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志愿军司令部任译电员、保密员。1955年转业回国,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公司工作。1963年起,先后在对外文委、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协等单位工作。1990年退休。
“烟云深处藏往事,风雨摧时老红颜”。
在朱泽芬阿姨的案头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闪着岁月的光辉,讲述着不为人知的遥远故事。
照片上是一对新人,左边是沉稳内敛的精神小伙,右边是甜美秀气的年轻姑娘,他们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
朱泽芬和爱人苗杰(1953年摄于朝鲜江原道上西里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驻地)
1953年春,在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附近的山地上,朱泽芬和苗杰(时任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参谋)的战友为他俩拍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彼时,停战谈判尚在谈谈打打中进行,三八线上战火不断,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已经指日可待。
一场气壮山河的伟大战争,两个闪闪发光的美好灵魂,刚刚经历了战争的磨炼,在这片并肩战斗的土地上萌生了对彼此的情愫,这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烽火硝烟中的伉俪情深(1953年摄于朝鲜江原道上西里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驻地)
近日,我们有幸联系上了这对志愿军伉俪,因94岁的苗老住院,朱阿姨就给我们讲述了她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往事。今年已有88岁高龄的朱阿姨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就好像发生在昨天,细枝末节,历历在目。
朱阿姨给笔者讲述战地故事
1949年12月,朱阿姨考入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后被选入机要人员训练队,结业后分配到川东军区司令部机要处工作。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毛主席、党中央毅然决定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全军指战员斗志昂扬,踊跃请战,朱阿姨和她的战友也第一时间提交了赴朝参战申请书。
1951年夏,朱阿姨随川东军区机要、报务人员在重庆集中,经武汉到北京,而后经丹东入朝。入朝前,为严格保密,部队要求所属人员随身片纸不留,证件、书本、照片统统邮寄回家或销毁。朱阿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身背揹包、野战铁锨、粮袋、挎包、水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时的情景,将士们满眼深情遥望祖国,脚下却铿锵有力迈向战场。
从祖国三大火炉之一的重庆,来到天寒地冻的朝鲜(1951年冬摄于朝鲜谷山郡上村洞,右一为朱泽芬)
入朝后,夜行晓宿,道路上坑坑洼洼遍布弹坑,村庄城镇被美军飞机炸的只剩下残垣断壁。行军途中时常有照明弹飞向空中,也能清晰听到铁路线方向有美军飞机扫射、投掷炸弹的声响。队伍接近清川江时,敌机正在清川江大桥一带进行轰炸扫射,朱阿姨就跟着队伍趁敌机轰炸的短暂间隙,冒着危险快跑抢渡过桥。经过几个日夜,朱阿姨和3名女同志被分配到位于谷山郡上村洞的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一眼低矮狭小的防空洞从那一刻便成为她坚守的战场。
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司令部机要处处长彭湘臣(老红军)与其属下的女兵合影(1952年春摄于朝鲜紫霞洞,前排左一朱泽芬)
在朝鲜,部队驻扎环境异常艰苦。为防美军空袭,生活、工作都在地下掩体和防空洞里,既阴暗又潮湿,衣服被褥总是潮的,也没有条件洗澡,虱子肆虐。1952年初,美军在朝鲜和我东北边境使用了细菌武器,为控制疫情,同志们都在想办法消灭蚊蝇、虱子。在朝鲜老乡的帮助下,朱阿姨和战友把衣被统一放到一个土房里,四周烧起柴火熏烤灭虱,有的同志甚至连被褥都烤糊了。为了能让大家洗上一次澡,有同志找来一个汽油桶锯开,放满水用柴火烧热,围上盖布遮蔽,大家轮流用这桶热水擦洗,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这样洗个澡,志愿军将士们已经很知足了。
在战场上,机要工作承载着军令下达和军情上报的重任,时间上不得延误,内容上更不允许错漏一字。几十年过去了,朱阿姨依然记得领导经常叮嘱的一句话:“一字之差,人头滚滚,千万不能出错。”机要人员最重要的就是保密,“不该说的不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问的不问。”密码更是核心机密,机要员要熟记于心,在任何情况下,即便牺牲生命也绝不能泄露。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保密室全体同志合影 (1954年摄于朝鲜桧仓,左一朱泽芬)
谈到战场上的险境,朱阿姨回忆说,入朝不久的一个星期日,她正在防空洞附近的一个平坡上整理材料,敌机呼啸而来, 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敌机俯冲下来能清楚地看见机枪疯狂扫射的火舌和机舱里的飞行员。当她快速跑进防空洞时,枪弹打得洞外山石碎片飞溅。在那次空袭中,兵团司令部牺牲一人,负伤两人。后来知道,这次遇袭是部队食堂为改善伙食,组织大家分成小组自己动手包饺子,营地里来往食堂取饺子馅饺子皮的人员多了,被过路敌机发现后掉头实施攻击。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战士们想出了很多土办法躲避敌机的侦察,比如,根据季节和环境更换伪装树,晚上实行灯火管制等等。
在朝鲜战场,防范美军空袭是志愿军部队时时面临的问题。在随部换防夜间行车途中朱阿姨多次目睹我志愿军防空哨的神奇。他们听见敌机的马达声便鸣枪报警,行驶在公路上的车辆马上熄灭灯光,使敌机找不到目标。等敌机过去后,吹哨子或敲弹壳解除警报。这大大减少了我军运输车辆的损失,敌人还以为车上装了雷达呢。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智慧。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长王蕴瑞与战士合影 (1953年春摄于朝鲜,左为朱泽芬)
朱阿姨说,我们的钢铁运输线就是在这样的土办法和大智慧中锻造出来的。别看敌人猖狂,对我们实行所谓“绞杀战”,炸我铁路、断我桥梁、毁我公路,妄图切断我运输线。但志愿军各部、各兵种协同配合,在艰苦条件下发挥军民团结大智慧,终于建成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52年10月,上甘岭597.9和537.7两高地遭到敌人轮番轰炸,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三兵团所部15军、12军先后投入战斗。历时43天,15军和12军的将士们不畏巨大牺牲,顽强坚守阵地,击退敌军营以上兵力进攻25次,营以下兵力进攻650余次,同时还进行了数十次反击,最终粉碎了美军从上甘岭突破我军防御的图谋,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伟大胜利。朱阿姨回忆,上甘岭战役那43个昼夜,兵团机要处工作异常紧张,不断有大量机要文电要处理发送,机要员任务十分繁重。为了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清醒,避免工作出错,困了就使劲掐自己。朱阿姨夜以继日的坚守着工作岗位,不敢有丝毫懈怠。前沿阵地反复争夺,将士们浴血奋战,给了她无尽的斗志和力量。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许许多多前线将士用年轻的生命铸就了胜利的丰碑,他们为了祖国、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朱阿姨讲到黄继光时眼里闪着泪光。黄继光在这场战役中为了炸掉敌人修筑的地堡以身躯为武器,流尽最后一滴血,用尽最后一丝力,他的英雄壮举铸成了志愿军将士奋勇向前、战之必胜的魂!
朱泽芬阿姨和爱人苗杰(1954年冬摄于志愿军司令部服务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如今,照片中的人早已年过耄耋,尽管离开部队多年,只要一听到当年抗美援朝的歌曲,朱阿姨就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新中国成长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在每个投身这场伟大战争的中华儿女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同样,也在朱阿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荣印记。
朱阿姨至今珍藏着三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勋章。
抗美援朝纪念章 中国人民政协赠,1951年
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1953年
朝鲜颁发的抗美援朝军功章
前不久,朱阿姨年过八旬的弟弟又从四川老家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珍藏——当年志愿军三兵团寄给朱阿姨父亲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家书。
志愿军寄到朱阿姨家中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志愿军三兵团寄给朱阿姨父亲的信
今年10月,朱阿姨和老伴双双荣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摸着沉甸甸的奖章,朱阿姨感慨的说:“70年过去了,国家还记得我们,如今硝烟散尽了,国家强大了,我们今天比70年前腰杆更硬了,强敌何惧,胜利一定掌握在我们手里。”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听着朱阿姨的讲述,看着这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奖章,仿佛岁月不曾远行。历史留给我们年轻一代对战争的铭记与敬畏。那场伟大的战争不是遥远的、冰冷的,而是走进一代代人心里的坚守和回望,力量和忠诚。我们为老一辈志愿军战士而自豪,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衷心感谢朱阿姨和家人
对此次采访给予了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
祝愿这些最可爱的人们
健康长寿、永远幸福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听朱阿姨讲抗美援朝战场二三事『我们从朝鲜战场走来』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