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的父亲名叫钟世藩。
他的一生,很坎坷,却成就斐然。
一、父母双亡,命途多舛
1901年,他失去父母;9岁那年,他在富贵人家做仆人,以此来养活自己。
命途多舛,但钟世藩从来不认命。
他一边当仆人,一边咬着牙学习。
或许,民国那个年代,总对爱学习的人有更多的偏爱。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之下,钟世藩考入了协和医科大学,后来还得以出国留学,去的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那是一个连读书都分外奢侈的年代,钟世藩却靠着自己和运气,获得了医学博士的学位。
那个年代的博士生,可比现在的博士生要值钱很多。但钟世藩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毅然决然回国,或许,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心中,藏着一颗报国的朴实之心。
他回国那年,是1946年,我们的国家,还在国民党的手里。
他被任命为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同时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的儿科教授。后来,国民党兵败,让钟世藩携带着医院的13万美元,和他的全家人,一起跟着部队撤退。
离开,是荣耀加身;留下,是生命危险。
或许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钟世藩没有离开,而是带着全家人留在广州。
二、医生不管其他,只管治病救人
后来,他将广州中央医院的资料,移交解放军。
据说,当时的财产清单,长达410页,里面包括文书、心健,还有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等。这些东西,若是被尽数带走,中国的医学事业,也将倒退很多年。
如今,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档案室里,还保存着当时钟世藩移交的财产清单——《1950年中央医院财产移交清册》。
其实,没有人知道有多少东西,也没有人知道当时的医院里到底有什么,可医者仁心,于钟世藩而言,哪个党派管辖祖国,其实并无差别,因为他只负责治病救人。
后来,钟世藩成了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一级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病毒研究专家。
他不参与内斗,不参与那些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他只研究医学,献身医学,甚至为了研究病毒,治病救人,他还将病毒实验带回了家中。
那个时代,物资条件并不丰富,许多医学研究,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进行。
于钟世藩而言,他已经功成名就,无需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可直到去世,他都在发光发热,都在研究病毒,都在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殚精竭虑。
这是知识分子的风骨,也是这个年代,许多知名学者需要去学习的东西。
三、遭遇不公,却不忘初心
可是,这样一个老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成了人人口中被唾骂的对象,他的儿子钟南山甚至被发配到乡下劳动。钟南山本是读书人,却在那时,被迫每日挑着几十斤的煤灰去烧锅炉,来来回回数十趟,每天要挑几千斤。
那是个仇视知识分子的时代,那种羞辱和绝亡,唯有体会过的人,才毕生难忘。
钟世藩的妻子廖月琴,他的儿子钟南山的母亲,因为不堪受辱,含冤自杀。
这位廖女士,同样是医学界的顶梁柱,她曾参与创办广州肿瘤医院,却因为被打为“肿瘤”
需要提及的是,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也是一位知名的医生,她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
平反后,钟世藩老先生心里念着的,依然是他的病人,是祖国的万千子民。
那时,他已经70岁了,眼睛不好,身体虚弱,却每日都趴在桌子上,艰难却也坚定得撰写书稿。
那是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也是巨大的医学宝藏。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快不行了,可他还是想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哪怕这个国家曾待他不公。
4年时间,40多万字的手稿,《儿科疾病鉴别诊断》这本书出版了。
这本书,弥补了当时我国儿科医学的漏洞,更弥补了当时我国基层医院医疗器械不足的困扰。
这是经验之谈,却是可以真正用于临床的宝贵经验。
出书后,钟世藩先生得到了1500元的稿酬,他将其中700元给了当时帮他抄书的医生,剩下的钱,全买了书,然后将书送给朋友。
四、弥留之际,劝诫儿子
1987年,钟世藩老先生去世。
临终前,他要求不举办追悼会,还对着身边泣不成声的儿子探讨磁场和病毒毒性的关系。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
“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
这句话,成了钟南山的信仰,也铸就了他在医学面前的敬畏之心。
非典爆发的时候,钟南山也67岁了,但他一直记得父亲的教诲,不为名利所动,坚持认定造成肺炎的始作俑者不是“衣原体”,哪怕重重压力,他也没有动摇初心。
钟南山知道,人类在病毒面前太渺小了,容不得半点傲慢。
而这些,都是他父亲曾经对他的教诲。
致敬,钟世藩老先生!
致敬,钟南山教授!
致敬,所有为祖国、为人民坚持初心、勇于奉献的人们!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自小失去双亲,9岁当仆人,却考入协和医科大学,儿子叫钟南山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