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历史 江山社

“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

——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这段文字所记载的,便是崛起于公元前三百年的哀牢古国。公元69年(东汉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率77个所属邑国、5万余户、55万多人归附中土汉国;公元76年(东汉建初元年),哀牢王类牢起兵反汉;公元77年,汉国从洱海周边调昆明人进入哀牢地平叛,哀牢王类牢兵败被斩,怒江以西之哀牢王族重组联盟国家“勐达光”(掸国)。后世南诏国统治者也是“哀牢夷”,《新唐书·南蛮上》记载:“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咩、曰阳剑,本哀牢夷后,乌蛮别种也。”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今时今日,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便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由于布朗族人数量稀少,所以,国人对布朗族的了解比较有限。

今天,笔者便与大家分享布朗族独特的风土民情。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首先、是布朗族的建筑。

布朗族的建筑结构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名为“干栏”的竹楼;

一种是土木结构的房屋。

保山、临沧一带的布朗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双层小楼。小楼的屋顶形态各异,有些被修建为矩形,有些则被修建成圆锥体。小楼的墙壁,是由土基搭建的。在建造墙壁之前,布朗族人会用粗壮的竹子编织成篱笆,在地基上划出墙壁的雏形,随后用泥巴、牛粪的混合物涂抹在篱笆上,一层晒干后再涂一层,直到土墙成型。

西双版纳、澜沧地区的布朗民宅,则是“干栏”。干栏的结构比较简单,通体由竹子和木头搭建而成。在用直径超过二十公分的粗木搭建好干栏的雏形后,布朗族人以草排、木板覆盖在横梁上,搭成坚固的竹楼。从外面看来,干栏的屋顶就像是戏台上诸葛亮的帽冠一样。据当地有名望的老者说,这种干栏的屋顶结构大有来头。

三国时期,布朗族经常受到战火波及,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幸好诸葛亮率汉军挺进边疆,让当地人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为了感恩诸葛亮的恩德,布朗族人将干栏的顶部修建成“孔明帽”的样式。与一般的云南少数民族建筑一样,布朗族的民宅大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人居住,下层则用于饲养牲畜,有时下层也用做堆放柴草和杂物。

因为布朗族建筑的构造简单,所以,布朗村落中的建筑格式大同小异,就像是同一个模子里雕刻出来的一样。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其次、则是布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

在旧社会,因布朗族生活的地区相对闭塞,所以,族人仍保持着刀耕火种的传统,大多从事着最原始的农业生产。

在当地,种植得最多的就是旱稻。在整个旱稻种植的流程中,布朗族人会进行一套考究的祭祀仪式。例如,在选地期间,布朗村落的头人“借巴”会带着全村的青壮劳力来到平原上选地。一般来说,“借巴”选择的耕地往往是因论歇而荒废的土地。在选定结束后,还要请“布占”进行算卦,在求得吉利的结果后方可进行耕种。

除此之外,布朗族人对“烧荒”这一耕种环节的十分看重。在每年的“完苏”日过后,布朗族人便会开始准备烧荒。当地人认为,在“完苏”日过后的三天,是山风最大的时候,这时的山风能够帮助火焰将土地“烧透”。在烧荒的过程中,同样是全村老少共同“出征”,大家并排站在一起,请示了佛爷并祭祀鬼神后进行烧荒。在烧荒的过程中,偶尔会烧死一些误入耕地的野兽,这些野兽往往会被全寨人平分,人人都能获取一些兽肉。

当然,在交通便利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具被送到布朗族人的聚居地,布朗族繁琐且古老的耕种流程被缩短及简化。现在除了一些象征性的祭祀仪式照例进行之外,布朗族人已极少采用古老的方式进行耕种。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再者、便是布朗族淳朴的民风了。

在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布朗族人仍保持着质朴的民风。在当地,同姓的族人可相互借种土地,且只需在言语上打声招呼即可,不必准备租金或酬金,每个族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在耕种时,若没有种子,还可向族人讨要,亦不会被视作无礼。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三口之家难免会在繁重的农务面前捉襟见肘,所以,族人往往会自发地互相帮助,不计酬劳地相互换工。与外界不同的是,参与换工的劳力会准备午饭,无需主人摆酒款待。哪怕在被时人称作“金钱社会”的当下,这种淳朴的风气仍被保留下来。倘若主人准备了一桌好酒好菜犒劳前来帮忙的族人,反倒会被视作小气。

日常生活中,布朗族人亦奉行互相帮助的准则。

举行婚庆时,男女双方要宴请所有氏族的同胞,男方所下的聘礼会被装入小袋中,分发给参与婚礼的族人。在盖新房时,主人会在第一天向前来帮忙的族人赠送烟草,第二天族人会赠予主人木材、竹子及草排,帮助主人张罗建材。布朗族猎人获取了猎物后,依照族规要将猎物的一条大腿交给寨子里的头人,其余部分亦要分成若干份,赠送给亲属友人,绝不独享。

同氏族的家庭成员通常会住在一起,极少会出现分家的情况。倘若某氏族人丁众多,不得不分家,则族人会提前盖好住房,让分出去的小家庭有住所。若没有给分家出去的小家庭准备住所,必定会遭到全寨人的嘲笑。在布朗族人看来,只有家族不和睦或家境贫困的家族,才会进行分家。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最后、再来看看布朗族年轻人的爱情观。

婚姻意味着传宗接代,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的大事,布朗族自不例外。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古代社会,布朗族的年轻男女却可免受汉家礼教的限制,自由恋爱。布朗族男女自恋爱到结婚的过程,与外界婚俗大同小异,都是先经恋爱,随后再请媒人沟通双方家长,交换聘礼及嫁妆,最后迎亲完成婚礼。

比较特别的是,只有过了十五周岁并进行了“漆齿”仪式的年轻人,才会被视作成年人,获取参与社交活动的资格。所谓“漆齿”仪式,就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十五岁男女聚在一块,用红毛树的灰为异性涂黑牙齿。经过了“漆齿”的青年男女,便可以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了。布朗族小伙在皎洁的月光下,换上自己最喜欢的服装,拿着心爱的牛腿琴,来到心仪的姑娘所在的竹楼下。

在悠扬的琴声中,小伙会用幽默且动听的歌声敲开姑娘的心扉。如果姑娘对唱歌的小伙比较中意,便会打开竹楼的门,邀请男孩到家中做客。但“闪婚”这种情况,在布朗族内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布朗族的男女,对婚姻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所以,即便年轻小伙在“串姑娘”过后,与心上人确定了恋爱关系,两人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步入婚姻殿堂,而是要经过长达两年甚至三年的恋爱期。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青年男女你侬我侬,一有机会便会凑在一起做伴。有时劳动繁忙,恋爱中的两个人没有机会碰面,他们便会使用树叶交流感情。当听说恋人会在某时刻途经某条小路时,便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树叶放在恋人的必经之路上,对方只要看见树叶便会明白自己的心意。外国人对送花颇有讲究,不同的花朵象征着不同的“花语”,布朗族亦有独特的“叶语”。

如果一片竹叶放在路旁,那么,一定是某个急不可耐的姑娘在对心上人表示“我在等你”;

若是一片红毛树叶,则代表着“我与你永不分离”;

松树叶的含义是“分别后我不断回头看向你”;

扫把叶则表示“我会慢慢地走,等你追上来”。

当然,布朗族的“叶语”中也有不少表示诅咒和憎恶的内容。倘若在恋爱的过程中,一方做出了背叛对方的举动,则势必会引发一段情仇。

这时,遭到背叛的男女会在对方的必经之路上放一片辣椒叶,表示“我恨你”。

比辣椒叶更可怕的,无疑是橄榄叶。若某个小伙甩了爱慕他的布朗族姑娘,又在某日回家时在路边发现一片橄榄叶,那还是溜之大吉为妙。因为,在“叶语”中,橄榄叶表示“我想把你剁成肉泥”。

布朗族的迎亲仪式和婚典与其它西南少数民族区别不大,不过,在婚宴中,布朗族的宴席上会出现一道特殊的菜肴:八只山鼠干。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为什么鼠肉会登上婚宴的“大雅之堂”呢?据说这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话说,早年一位布朗青年爱上一个女孩,可女孩的父亲嫌贫爱富,觉得青年家徒四壁不肯将姑娘许配给他,并搪塞青年说除非他能找来八篓子山鼠肉干,否则别想迎娶自己的女儿。青年对爱情极其忠贞,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潜入深山捕捉山鼠,用了一千天的时间终于凑齐了八揹篓的鼠肉,心上人的父亲终于被青年持之以恒的态度感动,将女儿许配给青年。

从这以后,每个布朗族男女结婚时,婚宴上都会出现一道鼠肉干。这道菜无疑是在劝慰青年人,要对爱情持之以恒,用勤劳和汗水抱得美人归。

参考资料:

【《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布朗族》】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生活在云南地区的布朗族同胞,竟然是哀牢古国的“濮人”后裔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