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这个银行的养老理财,北京老大爷没看上,原来是因为…

财经 中国金融新闻网

近期,针对老年人金融服务的“数字鸿沟”话题引发各方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包括银行养老理财在内的养老金融也成为市场热议话题。

这个银行的养老理财,北京老大爷没看上,原来是因为…

今年以来,银行机构争先布局养老金融,推出各类养老理财产品,而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

是“真养老”,还是“概念秀”?

目前来看,养老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障水平较低、名不符实等问题受到市场诟病,养老金融优质供给依然不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健全养老理财市场,为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金融服务已是当务之急。

01

银行争先布局养老金融

近年来,北京、广东等多地出现了借“以房养老”概念实施非法集资或者转移老年人房产的案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方面,当前我国正规养老理财市场仍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老年群体确有养老金融之需求。

10月25日,腾讯理财通携手清华大学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金结构失衡,在严重依赖第一支柱基础养老金的同时,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与第三支柱商业养老金的规模严重偏小,发挥作用十分有限。

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开始发力,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了相关政策,如针对商业保险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保险产品的相关约束做了规范化说明;针对公募基金层面的《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则开启了对养老产业第三支柱的布局。

养老金融正在成为各家资管机构争先布局的新风口。今年以来,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密集推出养老理财产品。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截至7月份,已有16家银行发行了共计122只养老理财产品,而2019年全年,仅有6家银行发行了共计152只养老理财产品。

普益标准分析称,在养老市场需求激增与国家政策引导之下,我国养老体系结构将逐步优化,养老第三支柱将迎来较快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覆盖面广、运作稳健、客户信任度高的银行理财将承担重要角色,成为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居民将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养老资产配置,进而为银行养老理财业务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

02

养老理财产品销售“遇冷”

然而,不少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的销售“遇冷”。既然有需求,为何供给不受欢迎?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走访北京市的几家银行网点发现,理财经理对于养老理财产品并没有很高的推介热情,有的客户听完推介后也并没有购买。

“小任经理推荐的这个养老理财产品投资期限是3年,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5%至5.5%,除了期限长点、收益率高点以外,与其他理财产品没有什么明显区别,都是到期还本付息,‘养老’体现在哪儿呢?”北京市民李富仁大爷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目前,银行的一些养老理财产品虽然在产品名称上体现了“养老”这一主题,但实际上并没有设置养老保障的金融功能;一些养老金融产品覆盖面窄、保障程度不足,让消费者觉得解决不了大问题。

03

是“真养老”还是“概念秀”

记者通过对比普通的银行理财产品发现,银行养老型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产品投资期限整体偏长,以2019年发行的152只养老理财产品为例,其平均投资期限超过1年,达428天,而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约为185天;二是收益率相对较高,一般可以达到年化收益率4%至6%。

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首款公募养老理财产品在设计上还引入了流动性安排,即“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用于满足投资者支付生活费用、医养费用、旅游费用等日常开销的需求,从而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

华泰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表示,在市场现有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中,投资期限在1年以下和3年以下的产品数量占比分别为87.2%和94.0%,资产投向集中于高流动性、短期固定收益类资产,与现有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分度不大,导致养老理财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吸引力。此外,分析人士称,当前银行养老理财产品还存在同质化严重、销售人员认知不足等问题。

04

产品设计应完善养老功能

金融如何支持和服务养老事业?对于老百姓而言,最为直观的还是各种养老金融产品。

总体来看,养老金融市场需求大,但优质供给依然不足,市场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

“养老金融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群体,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满足这部分群体的需求,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养老金融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上的统一。”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人养老准备报告》建议,金融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养老金融产品功能和特点的研究,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在以保障为主的产品功能设计上,充分注意到居民在养老阶段最主要的需求是健康保障,在设计相关金融产品时,可多与居民的健康保障需求相结合。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表示,监管层将稳步推进创新试点,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董希淼表示,银行还应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专业服务技能,打造一支“更懂养老”的专业队伍。如此,在办理老年群体业务时,才能做到更贴近、更理解、更顺畅。老年群体的理财需求也一定存在个性化差异,这需要专业人士规范营销,将合适的产品提供给老年人。在服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帮助老年人掌握更多防骗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金融服务手段协助老年人防范金融风险。

近日,一则“94岁老人被抬到银行做人脸识别”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尽管事后当事银行公开致歉,但显然,银行的服务问题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舆论的焦点。

事实上,从二十年前网点“排队现象”引发的大讨论,到后来信用卡还款的“霸王条款”败诉,再到这一次“抬人刷脸”事件,每一次银行服务受到质疑的背后,都凸显着新旧服务理念的交锋以及新技术变革与旧服务规则的碰撞。

但同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金融服务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中,迎来了实实在在的迭代升级。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句话,对银行服务同样适用。

数字时代,如何让金融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保证在数字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对银行业来说,既是金融科技的初心,更是金融服务的使命。

而伴随着中国养老事业的蓬勃兴起,通过新模式、新业态、新科技填补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缺口,银行业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迎来新的增长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

那么,如何打破智能科技壁垒,重塑老年服务体系?如何强化产品设计和场景服务的老年关怀属性,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数字时代?这是银行业在积极布局养老金融的同时,亟待探索解决的难题。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是否还有一个人爱你苍老的脸上的皱纹……

互联网金融时代,“数字”不应是“鸿沟”,而应成为智慧的依靠;是人们垂垂老矣时,可以默契相依的“肩膀”。

这,或许是人们对金融服务“终极”的期待。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赵萌 李岚

编辑:余嘉欣

校对:李柳嘉

关注金融时报公众号 看更多独家新闻资讯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这个银行的养老理财,北京老大爷没看上,原来是因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