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银行存款利率的上涨和市场供需有着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存款利率越高,老百姓就越喜欢把钱存在银行,多年来我国一直都是“储蓄大国”,储蓄率占比高达4成,在全球位居第一。
老百姓习惯把钱存在银行,无非是因为两点,第一就是银行有完善的监管系统,钱放在银行更安全,第二就是将多余的钱存起来,还能拿到利息,不难发现我国第二季度居民存款就高达92.07万亿,人均存款额就达到了6万,但是根据2020年11月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住户存款相比减少了9569亿元。
今年以来我国储蓄率都是在下降,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难道说储户已经开始不喜欢存钱了吗?
不难发现,很多人存款时会选择“大额存单”,相比一般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的利率更高,在以往中小型商业银行中,3年期的大额存单利率就达到了4.7%左右,也就是你有40万存款,每年就能“躺赚”18800元。
即便是“四大行”大额存单最高利率都要超过4%,但是从最近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发布的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来看,普遍都低于4%,最高的也只在3.98%,很明显超过4%的存款利率正在全面“消失”。很显然,居民存款的减少,其实和存款利率调整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银行并非是“福利机构”,也是需要通过揽蓄,然后借贷来赚取收益,作为最直接有效“手段”,提高存款利率就非常有必要,这样就会更多的储户去存钱,而且银行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行存款利率不再超过4%呢?
首先就是央行加强了“资管新规”的监管力度,这份由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建议,发布之后,就对于一些高息的存款方式紧急“叫停”,由于银行业竞争激烈,管理混乱,还出现过“靠档计息”的存款方式,银行会根据储户存取的时间来给相应的利息,并且随时取出都不受影响,存款利率还有比定期高。
很显然这样的存钱方式非常“吸引”人,但是多家银行同时推出,在某方面就影响了市场的金融秩序,后来市面上又出现“高息”智能存款产品,然而这种看上去“安全”的存款产品,实际上与债券、外汇等二级市场挂钩。
今年上半年,也常能看到银行理财产品因为债券波动,而出现了理财“负收益”的情况,而严格意义上来说,“智能存款”是否能刚性兑付,也是一大难题。
如今,银行破产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如果储户存款无法得到保障,那么金融市场出现动荡,影响最大的就是老百姓在银行的“本金”,所以也不难发现,高息的存款方式正在远去,而现在的市场也更加偏向“理性”。
从银行方面来说,加强自身的金融风险管控也非常有必要,今年不少银行也常因为管理上面的“疏忽”,而被央行点名,其中民生银行因为涉及业务不规范,还处以了1亿元的大罚单。
对于储户来说,高利息的存钱时代也变了,如果只是希望通过银行存款而实现“躺赚”也不太现实,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每个人应该提升的是自身能力,通过提高收入,来积累财富,毕竟想要有100万存款,放在银行每月拿千元利息,前提是要有这笔钱才行。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存钱时代变了,央行出手,超4%利率的存款或全面消失,储户需注意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