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时候,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章程准则草案》规定了关于农民参加信用合作社的规定。即是想要入社的人就需要缴纳股金,每户至少需要一股,换算成粮食就是22斤小米至30斤小米这个样子。
而信用社的入股采取的有限责任的模式,若是有亏损就按照所掌的股数扣除。但是以所投股金为最高限额。而信用社的原则就是不分红,但到了不得不分红的时候,规定分红的钱财不能超过利润的20%,或者是一年存款的利息。
而到了1957年的时候,股金的分红额度调到了不得超过纯利润的40%,而这个时候各地的执行程度并未完全按照指示安排,执行标准不一。这是我国最早引用股份制的运营概念,但也是一种集体制的概念,合作社就是集体制公私合营运动的一环。
而这样的集体经济对当时刚刚建国的那段特殊时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集体经济的原则就是共同致富,广泛的吸收着社会上的分散资金,就业压力被缓解,公共财富以及国家税收也被增加。这对中国的经济从满目疮痍的战争中恢复过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时的农民朋友其实也不知道这个合作社到底是干什么的,对他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但是出于对国家的信任,他们还是纷纷掏出钱财正准备试一试。黑龙江大庆得张家人就准备试一试,他们在1957年,花了6块钱换来了一本小小得股金症。
当时的6块钱是多少呢?当时得大米大约是在0.152一斤,6块钱可以买到将近40斤得大米。猪肉在当时是7毛钱一斤,6块钱可以买将近7斤猪肉。烧饼和油条也大多数是3分钱一个,他们买将近200个烧饼,200个油条。
这说的还都是富裕人家才会买得东西,乡下人那时候哪里会舍得买白花花得大米,过了油得油条?他们只会将自己种的大米换成糙粮吃一年,留上那么一点点米打成白面在逢年过节改善下伙食。油买个一斤用布沾了擦擦锅就可以用一年,肉也只有过年才会割上那么二两打打牙祭。
不客气得说,六块钱差不多是一家人几个月得嚼用了。所以张家人拿出这6块钱,真的是下了血本了。后来在买了股金后就没怎么再去看,不久又发生了一段特殊得动荡时期,没有人再去想着兑换分红。后面改革开放,中国迅速发展,物价也是一天一个变。
这时这个股金在购买它得张家老大看来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于是就将其放在了角落。后来得张家老大因为妻子儿女都先他而去,侄子就将其接到家中为其养老。在他去世之后,他的遗产自然就留给了侄子张凤江。
张凤江一开始没有太过在乎这个东西,直到2019年又想起了这一本股金证。他开始好奇银行到底认不认这个东西,认得话他还能得到多少分红呢?他拿起来股金证前往银行想找到一个答案,一开始银行承认了这本股金证得法律效益,张凤江有些兴奋。
但是工作人员接下来得话却让他觉得扫兴,因为根据利息计算,这本股金证如今只能够兑换到17元3毛9厘钱。这点钱连当年得一毛钱都不如,好歹当年一毛钱可以买上一斤多得猪肉呢。张凤江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兑换,他将这本股金正带回了家,当作当年历史得一个见证。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1957年老人买下信用社6元股金,62年后去银行兑换,分了多少钱?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