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了怎么办?“到网上借呗。”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到网上贷款,尤其是在个人信用贷款方面。网上贷款门槛低、难度小、材料简、放款快,不少平台只要凭身份证和手机号就能拿到贷款。
而近些年,年轻人借贷消费的问题层出不穷。
网络借贷发展“简史”
我国互联网贷款的源起可以追溯到2007年。当年6月,阿里巴巴与建行在杭州举行了网络联保贷款产品——「e贷通」的首次放贷发布,这被认为是助贷的雏形。随后,中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拍拍贷”成立。这一年,来自线下的、线上的,金融机构的、民间金融的若干股势力,不约而同地在互联网贷款这个路口形成合流。
但在此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助贷却并没有顺势成长起来。到了2015、2016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资金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狂热的市场需求之下,助贷再度崛起。2016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城商行、农商行开始通过“助贷”、联合贷款等形式介入到互联网贷款市场。
牛年春节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突破8千亿则正是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短期消费贷款增长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5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超1.4倍。中国银行研究院此前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称,预计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
而近几年来,在消费带动内需的大潮下,五花八门的互联网借贷平台一拥而上,而且主攻目标都以年轻人为主。
发展之势如此之迅猛,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分析道,“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为了抢夺金融消费者和流量,不断降低金融消费者准入门槛,放宽要求,甚至给出一些优惠条件;其次,平台出于竞争,对借款人授信较高,诱导超前消费;第三,一些网络平台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第四,监管层在信息共享、创新监管等方面做的不到位。”
问题浮上水面
借钱容易碰上消费观念的改变,让许多中国年轻人不知不觉陷入超前消费。不少社会学专家分析道,“90后”出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成长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张扬个性、注重享受,大多数信奉“活在当下”的生活理念,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
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刘,在超前消费影响下,借贷次数越来越多,还款压力也越来越大。“2020年一直待在家里上网课,没有生活费,借了不少亲戚的钱还贷,总算没有‘爆雷’。”小刘说,他身边还有不少同学通过“以卡养卡”的方式来还信用卡贷款,即通过办理不同机构的信用卡或在不同网贷平台间借款,利用不同还款日期实现循环还款。
而像小刘这样靠举债超前消费的现象,在中国1.75亿“90后”年轻人中非常普遍。据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2019年发布的国内首份《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使用信贷产品的年轻人占86.6%,且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实际负债。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发出提醒,中国年轻一代的储蓄率在明显下调,这有好的方面,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就是一些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将来是不是好事也不完全知道。但是总的来说储蓄率会进一步地调整。
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则显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里(35岁以下),56%的人暂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储蓄仅1389元。新加坡《联合早报》2020年曾报道称,中国“90后”正不知不觉陷入超前消费,报道援引西方机构的一份调查显示,他们平均负债达人民币12万元,债务与收入比高达18.5倍。
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不可否认,在过去十余年的发展中,消费金融行业为年轻消费者带来了快捷、便利、灵活的消费体验,帮助他们通过消费信贷享受到了生活品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的权益保障和日常生活带来了风险和不利影响。
央行2月8日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到,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下沉明显,多头共债和过度授信问题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消费贷不良率已显现上升苗头。
消费金融的初心是促进消费,将远期购买力变为即期购买力,鼓励和规范消费金融发展,要坚持“开正门,堵偏门”。因此,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监管机构,都应重视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暴露出的问题并予以剔除,避免过往粗犷式发展下的乱象卷土重来,诱发经济风险。
对此,欧阳日辉指出,消费信贷首先要坚持小额分散,要用于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真正拉动内需促消费的领域。其次,场景为王,消费金融应依托电商、社交等生态场景,真正和老百姓的生活、消费场景相结合,且应随着消费场景的升级和变化,不断升级消费金融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上下功夫。第三,金融机构不能进行不完全信息的宣传,也不能过度夸大金融消费的作用,而对其风险有所隐瞒,应引导金融消费者理性消费。
近些年,借款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共债问题突出,隐含了较大的风险,受信用信息不够健全以及征信信息具有一定滞后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对此缺少有效的解决办法。
“多头借贷是困扰行业发展的痼疾,而信息共享是有效防控风险的关键。”欧阳日辉说,要解决信息共享问题,需要企业、行业协会、监管三方面的努力。从监管层来说,征信体系要完善,数据要不断丰富,纳入征信的机构也要足够丰富。技术之外,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两者应形成互补关系。征信机制、数据共享制度的完善,数据融合的标准规范等都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
在中邮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个人征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尽可能让更多机构报送征信数据以覆盖更多人群外,同时还要严格要求查询授权,在保证客户信息安全基础上,解决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导致高风险成本的问题。此外,还应进一步强化联合惩戒,对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加大惩处措施,起到真正的威慑作用。
理性消费,量入为出
针对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等行为,2020年底,银保监会会同央行等部门起草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1月初,人民银行召开会议,要求严禁金融产品过度营销,诱导过度负债。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侵害消费者知情权。还有一些机构在各种消费场景中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享受观念,容易诱导消费者无节制消费,尤其容易误导金融知识薄弱人群、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青少年等。
对此,欧阳日辉建议年轻的金融消费者首先要理性消费,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在进行消费金融借贷时,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挑选可靠的消费金融产品,注意借贷中的相关条款,重视契约精神,维护个人征信。第三,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都要加大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中邮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则建议消费金融机构,不仅需要加强对客户的授信管理、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同时要持续将消费者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不断提升广大消费者金融风险防范与理性消费意识。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责编:何晶
图片来源自网络
▼
大家还在看
▼
▼ 我们的微店▼
可进店购买最新《中国报道》杂志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如何不让过度消费毁掉这一届年轻人?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