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毕舸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从玩具玩偶到猫爪杯,“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这一现象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诸多因素。中国年轻人在高压力、快节奏工作生活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慰藉出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也希望能获得以拟人化的“伙伴”来替代。从早些年就红火的养宠物,到如今各种新萌物,都是通过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而广受欢迎。
这一趋势其实在国外也早已有之。在日本年轻人中,“萌经济”可谓早已有之,皮卡丘就是来自日本的萌文化代表之一。强大的动漫、影视等内容产业,培养了日本年轻人对于萌文化的认知,也让他们长大成人后,愿意购买此类萌文化衍生品,从而有“重返童年”的亲切感。
不过遗憾的是,此类“萌经济”的知名IP大多来自国外。这也就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随着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崛起,国内有关Z世代的消费浪潮话题也引发关注。据统计,这一群体数量已经高达1.5亿,也呈现出与父辈截然不同的消费趋向:追求消费过程的快乐、个性化等精神回报,他们需要企业为其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对于年轻人需求主导的“萌经济”,也就要注重满足他们对于消费的精神价值诉求:以更丰富的“萌经济”好物, 给消费者更充分的惊喜爆发,使得其有强大的获得感。
这考验着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创意及内容原创能力。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挖掘已有文化中与“萌经济”对口的内容及IP,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能否以萌哒哒的形象来二次创造?比如七个葫芦娃、黑猫警长,这些我们小时候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能否加以更加现代化、潮流化的形象改造?应当说,这方面的文化资源数量不少,是值得重视的IP宝藏。
就如我国包括故宫在内的不少机构一直在持续探索,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大批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同样证明了只要能够对于年轻人的趣味、爱好多加深入研究,并结合自身所具有的文化资源加以不断提炼创新,就能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受到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光想着“吃老本”,就如同国产动漫产业一样,需要吸引更多创意、运营、内容人才,从打造整个产业链的前端(原创内容及作品打造)、中端(市场营销及推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及后端(内容及人物衍生品的产业化运作)全面入手,从而推动“萌经济”的规模化、体系化运转。
当然,这注定了是一个相对较“慢”的产业投入周期,但文化产业本身就不能仅仅盯着赚快钱,故宫之所以在“萌经济”上成功,也是得益于数百年故宫文化的广为传播。因此,面对“萌经济”,我国相关从业者必须要有远见、有耐心,舍得投入和打磨,如此方能获得更多创意,并转化为IP,涌现出中国版的皮卡丘、小猪佩奇,最终完成包含玩具、影视乃至更多产品的产业整体发展闭环,让“萌经济”成为我国文化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光明时评:面对年轻人喜爱的“萌经济”,需要以创意造IP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