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创新驱动新引擎 稳步迈向“十四五”

财经 南方日报

12月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0)》(下称《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以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4个创新链上的主要节点为依据,构建了一级指标;并设有20个二级基础指标,用于精细考察城市的创新能力。

2019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252.98分,较上年提高28.03分。以2010年作为基数,2010—2019年年均增长10.86%。随着广州“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深入落实,广州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城市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此外,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有效提升;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力日益凸显;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广州为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奠定了良好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创新资源

政府加大投入攻坚原始创新

前不久落幕的海交会上,来自广州的琶洲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面向海外英才,广发“英雄帖”。研究人员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资源量级的依据之一。

2019年度,广州全社会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15.06万人年,比上年增长12.21%;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3.76人年/万人,比上年增长9.86%。

与此同时,广州的研发经费投入也在稳健增长。去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到677.74亿元,居全国城市第四,比上年增长12.92%;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87%,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

《指数报告》显示,构成“创新资源”的五个子指标中,相比于区域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创新人力资源投入强度等指标,“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得分最高。

2019年,广州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51%,比2018年上升了1.98个百分点。当年广州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243.95亿元,同比增长49.05%。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速显著高于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提高地区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指数报告》评价道。

近年来,广州市各级科技部门继续积极转变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政府直接投入为主转变为前资助、后补助、科技金融等多元化支持方式,有效引导了全社会企事业单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政府的财政科技支出去了哪里?仅以在穗建设的冷泉系统实验装置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例,其资金总投入达155亿元。

无问功利,深耕原始创新,构成了广州创新资源投入的重要方面。当前,广州正着力构建以明珠科学园为主阵地,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省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在内的“1+4+4+N”高端战略创新平台体系。

企业创新

产出成效可观释放主体动能

泰山之巅、黄海之滨、酷寒极地、阅兵现场……都有来自广州的“客人”。它们是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质谱设备,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我们在没有拆解过进口仪器的情况下完成仪器设计,同时,禾信所有的专利全部是自主专利,并未采用国外技术,这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禾信仪器董事长周振说。

之所以强调“自主专利”,是因为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等活动的产出成效。《指数报告》提到,“企业创新”的二级指标中,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得分最高。

据统计,广州的企业专利授权数在2010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0.51万件、6.95万件和7.84万件,2019年较上年增长12.71%。

《指数报告》分析指出,广州积极推进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有效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产出,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专利的形成离不开企业研发投入。设立研发机构对企业研发行为有较大影响。2010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为4.90%,2018年该指标提升至44.35%,2019年该指标进一步提升至45.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这也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指数报告》点明,《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政策,为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提供了制度支撑。

在“企业创新”子指标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是唯一得分较去年下降的指标。现代服务业是广州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领头羊,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这说明,广州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创新绩效

技术落地开花铸就经济韧劲

2019年,广州“创新绩效”是一级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指标。该指标用于评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反映了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力日益凸显。

十月底,一场“揭榜比拼”活动上,广州帷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需求:寻找合作伙伴,协助改进3D打印技术和墨粉,打印出新型人工血管。随后,三家科研院所分别提供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现场评委逐个评析后,中山大学医学院提供的方案脱颖而出。

“我们将把企业提需求、市场来‘揭榜’的挑战赛作为创新试点,助力企业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林海亮表示。近年来,随着广州科技创新快速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也越来越活跃。

为进一步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广州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成果转化和技术合同登记服务机构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去年,广州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1273.36亿元,较2018年的719.38亿元有大幅度的提高。由此带动“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得分,相比2018年涨幅较大。

随着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广州经济呈现出强大的韧性。《指数报告》显示,广州“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指标得分较2018年有所提升。这项指标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指标越高,高新技术企业越密集。

截至去年,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2099家。此外,广州培育了一批“高精尖特”科技企业,推出全球首款31英寸喷墨打印柔性显示样机、首款自动钻孔机器人、首款AionLX平台L4级无人车等创新产品。

相比之下,“专利产出”和“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两个指标得分较低。《指数报告》指出,随着广州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推进,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将得以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广州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亦将迎来优化。

创新环境

多重要素加持布局全链发展

“我国近些年人口红利在减少,但科技人口红利却在增长。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广州,应当思考如何将潜在人才资源‘变现’。”广东省科学院学科带头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庄巍表示,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尤为重要。

通过“百万人口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指标,可以看出区域的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2010年、2018年和2019年该指标得分分别是100分、154.82分和171.54分,呈现小幅度提升状态。

2019年,广州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落实国内国际科技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补贴奖励和服务保障工作,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达98人。

人才是创新生态要素中的一个。广州提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指数报告》中的“创新环境”指标,即反映了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其中,“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占企业研发经费比重”得分最高。该指标直观呈现了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变化。

2018年和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总额分别为412亿元和496亿元,2019年较2018年增长了20.39%。企业研发活动成本显著降低,对于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除了“节流”,还有“开源”。广州市引入金融活水培育科创沃土。2018年、2019年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分别为43.09亿元和48.41亿元。由此,《指数报告》中用于展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当年发放贷款额”指标评分较高。

“广州可以进一步完善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面向未来,《指数报告》寄望广州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区势

立足优势谋创新

相互借鉴补短板

《指数报告》分析了广州市各区的科创现状并建议:“各区应立足自身优势,相互借鉴,补足自身短板,进一步提升综合创新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

黄埔区:该区综合创新水平位居首位,10个指标中有8个指标在11个区排名第一。黄埔区接下来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推动经济园区向研发园区转变,稳定创新发展趋势。

天河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量、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长迅速,各类创新平台数量排名第一。天河区应重视企业R&D经费支出和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平台型创新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番禺区:该区综合创新得分从上年的第五位跃居第三,2019年番禺区创新综合实力有效提升。接下来,该区应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大对创新绩效的建设,提升综合创新能力。

海珠区:该区创新作用明显、创新环境投入较大,全社会R&D经费支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得分突出。该区应加大企业R&D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新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南沙区:该区创新资源突出,财政科技支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得分分别为90.18和82.00,在11个区中均排名第二。南沙区应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积极投入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际创新创业基地。

白云区:该区科技研发支出指标具有一定优势,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增速在11个区中排到首位;企业R&D经费支出指标得分排名靠前。白云区应着重优化提升“双创”环境,提高创新经费和R&D人员投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

荔湾区:该区企业创新投入增幅较大,创新绩效指标具有一定优势。该区应注重加大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同时注重对创新环境的建设。

越秀区:该区劳动生产率得分在11个区中排名第二,专利产出得分居11区第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全社会R&D经费支出和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等指标较弱,接下来应注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从化区:该区在专利产出增速、企业R&D经费支出等方面具有优势,接下来应着重优化提升“双创”环境,提高创新绩效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花都区:该区企业创新优势突出,各项指标较为均衡,其中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指标相对优势,但专利产出得分排名靠后。该区接下来应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知识产出水平。

增城区:该区近年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同比增速较快。该区综合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应进一步引导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延伸

《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发布

“颜值经济”助力打造

国际魅力时尚之都

12月28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创新战略研究院)同步发布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报告2020》(下称《化妆品报告》)。这份报告描述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现状,并为广州化妆品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建设性政策参考。

2019年,广州化妆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3.4%;2020年受疫情影响,前10月全市化妆品类商品零售总额仍有155.43亿元。《化妆品报告》指出,广州作为国内主要化妆品产业集聚区,产业链条完整、企业数量大、发展潜力大,“颜值经济”实力强劲,但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实力和品质品牌仍待提升。

广州被誉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硅谷”

《化妆品报告》显示,广州的化妆品产业具有集聚企业数量大,备案产品品种多;产业链条完整,集群优势明显;技术创新领先全国,研发成果丰硕;明星单品突出,创新创业环境良好四大特征。

截至去年4月,广州具有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企业达到1832家,占全国总数1/3。广州地区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数量超过100多万种,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

作为全国最大化妆品OEM生产基地,广州拥有大量化工原料、模具制造、包装设计、电商平台、美容商超和生产制造等上下游配套链条,产业集群颇具规模,是全国化妆品产业链配套最齐全的地区之一。

广州现已建成多个集生产、检测、研发、展示为一体的化妆品产业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例如,白云区的化妆品产业基地,花都区规划的“一核四园”化妆品产业集群等等。

产业领先离不开科技支撑,广州化妆品产业专利技术全国排名第一。近10年,广州化妆品发明专利申请量6255件,其中7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专利数量及质量均位居全国之首。广州学者近10年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化妆品期刊上发表文章154篇,约占全国10%。

目前,广州有卡姿兰、美肤宝、丸美、水密码等具有创新性、市场占有率高的明星产品。创业投资界对广州化妆品产业关注度高,经常出现千万元级融资活动。广州化妆品企业在主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达8家,被业界称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硅谷”。

构建“三链融合”园区优化产业生态

鲜亮成绩的背后,《化妆品报告》也提出了广州化妆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制约创新的短板,如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检测认证体系待完善、原料技术与国际龙头差距明显等。

为抓住化妆品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化妆品报告》针对性提出了加速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以发挥优势,吸引国际级化妆品产业巨头集群,建设化妆品创新中心示范区,将广州打造成国际魅力时尚之都。

建议主要包括七个方面——提升化妆品产业战略定位,培育时尚科技产业;构建高水平产业园区,优化产业集聚生态;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世界级品牌;聚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创新发展瓶颈;优化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聚育高层次研发人才,完善人才体系结构;优化监管服务体系,提质产业发展环境。

具体而言,《化妆品报告》指明,广州应当加强化妆品产业战略规划、实施和引导,出台专项政策,从土地、财税、创新创业、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商标培育和论坛展会等方面提供精准政策支持,加速产业集聚和升级。

广州还可尝试依托白云、花都、黄埔和从化等区域集聚优势,选址规划建设高品质化妆品科技园区,汇聚生产、物流、仓储、检验检测、交流展示等产业链条,构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等创新链条,配套金融保险、创业投资、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链,建设统一公共环保处理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等,打造“三链融合”的新型绿色生态科技园区。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创新驱动新引擎 稳步迈向“十四五”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