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资讯 - 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新闻资讯,每日实时更新

年终报道|转向合规引阵痛 资管行业仍是未来蓝海

财经 财联社

财联社(北京,记者 姜樊 张晓翀 林汉垚)讯,2020年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再度延长。业内人士表示,监管部门有意推进资管产品及业务平稳有序过渡,但行业转型之路仍不平坦,新老顺利交替后,资管行业有望重新迎来大发展。

展望2021年,未来资管行业仍将以合规为主线,进一步清理老产品,同时发展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虽然行业的阵痛仍然会有,各个资管行业将继续在产品及业务方面转型。

他们指出,目前仍困扰市场的是资管新规要求产品打破“刚兑”,但客户仍多是刚性思维,客户扭转观念仍有待时日,资管部门压力重重。预计资管新规的平稳过渡,资管大时代有望来临。

资管新规过渡最后一年

今年7月31日,监管层提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将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对于2021年底前仍难以完全整改到位的个别金融机构,在其说明原因并经金融管理部门同意后,进行个案处理。与此同时,监管层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在业内人士看来,时间虽然有些紧张但已经够用。

一家股份行的理财子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表示,到明年年底过渡期结束,公司会按照要求把老产品关掉,全部转成新产品。对于周期较长、最难处理的资产,政策也有预留空间。“结合监管政策和自身发展态势来看,资产整改虽有压力,但明年非常有信心能够圆满解决。”

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贾瑞林也认为,目前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方面的进度有所差异。少数机构由于产品存量规模较大、产品期限类型较为复杂等,过渡期延长一年时间仍较为紧张。

“为确保顺利转型,监管部门对于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已采取了’延长1年+个案处理’,这总体上是符合市场实际情况的。”贾瑞林表示,在一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应抓紧时机,加快顶层设计的调整,加速清理资金池业务,推进存量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工作。

在监管方面,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过渡期延长的问题上,主张“宽严相济”。“宽”就是要适度延长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严”就是要增加过渡期本身和执行过程的刚性约束。“过渡期不应该成为自由放任期,也不意味着监管空窗期。金融机构应该按照自身情况按照过渡期目标分解压降进度任务。”

在她看来,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压降进度的过程考核和重要节点的检查,早达标的机构要给予正向激励,进度落后的机构要增加监管措施。通过监管的压力传导,敦促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整改力度,加快新老产品的转化速度,“跳起来摘桃子”,努力在过渡期内主动实现转型,确保2021年底的过渡期结束后,不会再度延长。她特别强调,金融机构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争取主动,早整改,早受益。

实际上,随着金融监管部门加强协调、资管新规和各项配套规则的贯彻落实,金融乱象得到治理,金融风险明显收敛。数据显示,“大资管”业务规模在2017年触顶至111.58万亿元,至2018年底已不足100万亿元,2019年持续压降至94.64万亿元。

吴晓灵认为,从总体上看,资管新规实施两年来,监管和市场主体在遏制套利和防范风险上的共识已经达成,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也不断提升,市场秩序实现了根本性的好转,资管业务回归本源的大方向已经不可逆转。

资管业务转型进行时

实际上,各个资管行业的转型正在进行。近年来,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正在加速老产品的退出,多家银行净值化产品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然而银行理财资产端要匹配新规的要求,但负债端仍是刚性的客户思维,银行资管本身难度较大。

央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指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各类资管产品运行情况监测,会同监管部门稳妥有序推进资管业务整改,培育长期资金,扩大对外开放,为资管行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环境。

央行称,将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业务转型升级,积极提升投研能力、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同时金融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密切监测各类资管产品整改、运作情况,强化激励约束机制,既要防范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又要防范业务整改引发的风险。

国金证券研报也提示,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将到期,但当前银行理财存量规模中预计还有一半左右仍是非净值化产品,对应规模超过10万亿,需要密切关注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对明年信用环境影响。

不过,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郭建锋预计,2021年银行理财业务将在上述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加速转型步伐。从机遇方面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市场化、专业化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不但投研和产品设计能力显著增强,与券商、基金之间在投顾方面的合作将更加深化,同时还能以市场化的薪酬吸引更多专业化资管人才。

而信托行业也正在去通道、降融资,转型也是每家信托公司不得不关注的事情。据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单一资金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自2018年1季度以来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下降。压降融资类信托也已取得初步成效,第三季度末融资类信托的规模、占比分别下降至5.95万亿元、28.52%。

有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转型的方向很多,比如标品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但都有待时间检验。他直言:“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好找,不然信托早就成功转型。比较成功的经验也有,比如消费金融,但市场空间有限,要求也比较高。”

此外,贾瑞林认为,资管新规出台后,券商资管和保险资管等其他资管行业逐步迎来统一监管。随着资管机构的转型,新的发展机遇不断浮现。券商资管、保险资管正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设立专业化的财富管理部门,投研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投资范围和服务对象拓宽,资产配置方式不断丰富,将带来更多新的业绩增长点。此外,养老金融、大健康产业也是保险资管未来投资的蓝海。

权益类产品比重将增加

资管行业的转型,也正在带动着资管产品的转型。而监管多次强调将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之下,权益类产品的比重正在增加。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以房地产和实物资产为主,股票和公募基金仅占2%,随着房地产红利消退和无风险利率降低,会加速居民资产向资管产品的转移。因此,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子公司,都有更多的增长空间。

实际上,各家银行销售的公募、私募基金中,权益类产品的比重正在上升;而“固收+”产品也逐渐成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的资管主流产品。

“固收+,加的就是权益类产品。”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总监李明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资本市场表现不错,投资者对于这类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加上平安银行对复杂类产品销售能力的提升,促使权益类基金等产品销售规模的快速提升。

李明表示,今年平安银行非货币的公募基金销售量大约在1500亿左右,而去年仅仅600亿元;去年私募余额仅为160亿元,今年则多达600亿元。而平安银行理财子公司发布的“固收+”产品,单只产品的发行规模也不断上升。

今年以来,理财子公司发行权益类产品的速度明显加快。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9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权益类产品数量合计达100款(含移行产品)。新发权益产品数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超12倍。

有业内人士预计,在资管新规下,为了获得较稳定的高额回报,同时面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权益类资产是未来趋势,五年后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将达到10%以上。

贾瑞林认为,“固收+”策略越来越为市场投资者所认可,今后券商资管、保险资管在重点配置固收产品的同时,还可适当增加权益类产品的比例。而中金公司研报显示,证券行业的资管业务已在2020年迎来增长拐点、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带来的投行红利进一步向资管业务传递,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得以延续。

转载请超链接注明:头条资讯 » 年终报道|转向合规引阵痛 资管行业仍是未来蓝海
免责声明
    :非本网注明原创的信息,皆为程序自动获取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此页面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给站长发送邮件,并提供相关证明(版权证明、身份证正反面、侵权链接),站长将在收到邮件24小时内删除。
加载中...